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谷歌杀妻案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终于又有了最新的进展,只不过是关于受害人于轩一的
在大家的努力下,于轩一的线上纪念网站也是正式建立了起来,有不少女方的同学和同事,都在网上留言,追忆女方
但遗憾的,陈立人的父母却并未在这个网站上出现,也没有留言或者发表一些道歉的话。
其实,大家现在就是想知道,男方的作案动机究竟是什么。
踏雪寻梅里印象蛮深的就是那个警察一直去监狱找凶手,凶手问你想知道我为什么杀了她?警察说,我只是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整个拍摄视角就是在一切尘埃落定后,主角去寻找原因,以希望能避免类似的案件。杀人就是杀人,杀人就要受到惩罚,等凶手受到惩罚了,再去分析都没有问题。
大众通常会觉得如此残暴的手法一定要对应到一个惊天动地的动机,避免某种无聊,因为事实上绝大多数凶杀案的动机都非常简单,但这不能满足看客,在发出“啊~就这啊”的无聊感叹之前他们更喜欢先自我脑补一番
一些没自知之明的可能会觉得他的行为是在剖析犯罪心理,于是言之凿凿,有心之人看到后觉得符合自己的预期于是大肆传播,美名其曰“看乐子”
很多媒体在发生这种新闻时总是去挖掘凶手的原生家庭童年过往人生经历,为什么凶手会变成这样,是什么造就今天的局面,如果凶手真的过往人生不好,真的会有傻啦吧唧的圣母们觉得他们身不由己言不由衷,都是被逼的有苦衷的。受害人不完全是无辜的,不应该受到这么重的判决
突然想到,人们会忽略受害者会不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愿意把自己代入到受害者身份当中,们总是关注凶手的各种前置条件,而忘了他首先是凶手,会不会是大家都在想如果我处在这个受害者的位置上,如果我怎么怎么样,那么就不至于产生这样的惨剧了,那么我收获的就是一个天花板级别的男主,其实就是觉得自己会比受害者做的更好,也就还是受害者有罪论
很多人杀人是因为自己过得不好早就有了自毁倾向,同时某个人或某一群人只是恰好在那个点触动了杀人者的那根弦,于是成为了被害者。被害人通常不是引发杀人者悲剧的直接关系人。很多杀人家暴者因为自己不顺,或因为大男子主义npd情绪失控,妻子的一句话都能触发他的杀人开关。
犯罪心理学分析,是通过改变社会分配和社会结构去减少犯罪。而不是说通过责备辱骂受害者来降低犯罪。
每次一个犯罪案件发生,大多数人带入受害者不会共情受害者的无助和绝望,永远是“如果是我我肯定比ta做的更好,那我肯定不会遭遇这样的悲剧”,最后受害者好像成了“活该”,受害者成了一个“蠢货”,“加害者因为遇上这种蠢货而犯罪”则成了同情、共情加害者的理由
ta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是因为ta被逼的,所以他不容易。然而,却忽视了受害者失去了巨大的代价,而这样的代价是ta本不用付出的。
只能说,现在这个阶段就是比拼双方家长的实力了,不知道女方能不能找个好律师,把陈立人绳之以法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9 1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