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毕节日报
近年来,黔西市坚持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双轮驱动”,深入实施“教育保障、固本强基、筑梦赋能、内涵提质、特色发展”五项行动,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赋能增效。
一
完善控辍机制。把巩固拓展“3+1”(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制定了控辍保学工作措施,落实市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村委会主任、校长、家长、师长负责制和“双线”(行政线、教育线)责任制,建立义务教育“两线四级”监督责任体系,对本地就读学生落实“课前清点、联系家长、追踪家访、报告政府、落实劝返”五步跟踪。三年来,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均保持在高位水平。
健全资助体系。结合实际构建“六位一体”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建立“四类学生”常态化排查跟踪工作机制,强化学生资助资金的监督管理,将资助资金发放情况纳入专项督查的重要内容,确保资助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目前,黔西市30个乡(镇、街道)23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201所幼儿园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惠及幼儿及中小学生10万余人,实现了乡村孩子从“吃得饱、吃得放心”向“吃得好、吃得营养”转变。同时,不断强化营养改善全环节监督管理,对食材配送检验检疫、发货出厂、车辆运输、签字验收、存储加工等环节严格管控,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同。
二
“软硬兼施”强基础。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提升乡村教育硬件和软件水平,2018年以来,累计实施“薄改”工程24个,新增校舍15.22万平方米,运动场12.64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2所,总新增学位1179个。更新更换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140所,班班通等网络多媒体设备68所,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设备186所;新增中小学图书46.51万册、教学计算机6040台、“班班通”2478套、实验设备121套、音体美卫器材49套。
印发《黔西市教育和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实施方案(试行)》《黔西市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整体提升教育水平实施方案》《黔西市“强师工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不断探索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补齐配强教师队伍。2023年,通过“人才强市计划”引进具备研究生学历的高中紧缺学科教师42名,面向社会招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13名、高中教师35名,通过“特岗计划”招聘教师50名,各学段、各学科教师配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三
保障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依据《黔西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乡镇工作补贴的实施方案》,按照标准落实乡镇工作补贴;依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相关要求,按标准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严格落实基层副高职称评审认定倾斜政策,进一步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激励广大教师扎根基层学校、服务农村教育。
推进“试点”提升教师素质。2022年,黔西以贵州省“强师工程”试点县为契机,依托清华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充分发挥本土培训专家团队优势,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培训。通过各级名优教师队伍培养,黔西市目前有贵州省名校长6人、“黔灵名师”7人、省级乡村名师25人,省级骨干教师34人,市、县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1026人。
完善机制激发教师热情。制定《黔西市中小学(园)教师激励办法(试行)》,采取多种奖励方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明确各级各类名优教师、名师工作室、校本研修示范校(基地校)的职责和权利,进一步加强对名优教师队伍和教师培养平台的规范管理。规范开展老年教师和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申报执教示范课(观摩课)和主讲讲座主题活动,让教师执教示范课(观摩课)和主讲讲座活动高效、有序运行。
四
健全机制,落实科学管理。构建完善市教科局——中心学校——校(园)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分层负责、双向联动、整体推进,有效实现教学质量动态管理、组织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机制,突出学业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的督导评估制度,科学多元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学生学业水平检测制度,优化义务教育各学段教学竞争机制,强化高中课程改革。
制定《黔西市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试行)》,建立教育常规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实行“谁管理、谁负责”的问效制度,扎实抓好教学常规备、讲、批、辅、考、研等教育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
深化改革,关注课堂教学。引导教师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念,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身份开展课堂教学,科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觉审视、反思课堂,不断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课改路径和策略,以“常规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为目标,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推进创新,鼓励教育科研。坚持以科研文化为引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以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促进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五
打造特色校园,传承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并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鼓励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办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专业人才到中小学兼职任教;利用村居社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学校社团等活动载体,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各学校还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需求,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形成学校地方特色课程品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4 08: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