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汪重阳精心打理的西瓜大棚。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通过自己的努力跳出“农门”,这曾是安徽省南陵县许镇镇马仁村村民汪重阳的期望,没想到多年后,走出农村的他又回来了。
初夏时节,走进南陵县重阳水稻种植家庭农场,被稻田包围着的温室大棚格外显眼,里头种植的西瓜长势喜人,趁着头茬瓜成熟上市,汪重阳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在瓜棚里头转悠,忙着梳果和打芽。
别看汪重阳只有28岁,经历却是异常丰富。2016年大学毕业的他,当过交警、干过财务,返乡之前在深圳打拼,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在一家会计事务所站稳了脚跟。
本是意气风发地在外面闯荡,没想到,被父亲汪荣明的一通电话召回了家乡。
南陵县英花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汪荣明一手创办的,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如今合作社吸纳了大小种植户70余户,共计种植面积6000多亩。
三年田间地头的摸爬滚打,汪重阳已经成为西瓜种植的行家里手。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合作社效益一直不错,经过家人的劝说,汪重阳决定,回家做个“农二代”,替父亲减轻减轻负担,打理打理农田,相对来说起码自在,至少衣食无忧。“虽然在外收入稳定,但一年下来存不到什么钱,和家人也是聚少离多,没有归属感,也没有根。”汪重阳直言。
“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尤其是现在政策越来越好,农业一定大有可为。”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汪荣明看得明白。他说,劝汪重阳回来,除了看好农业的发展前景之外,还有一层私心,就是祖辈耕种的田地,不想到了自己这一代,被白白撂荒掉。
其实,采访中了解到,抛开内心乡愁的驱动,让汪重阳跨出从城市回归农村这一步的,还有乡村振兴背景下大环境的助推。
2020年回到老家马仁村,见多识广的汪重阳,第一件事就是创办重阳家庭农场,先种上一季水稻,再分块建大棚,种西瓜。“既然回农村创业,就要种出点样子来,期待用新的销售理念和技术闯出一片新天地。”汪重阳说,多元化种植,也能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汪荣明从小对儿子就很严厉,这也磨炼出了汪重阳不服输的性格,为了证明给大家看,把西瓜种好,汪重阳脱下衬衫西服,和一直爱穿的皮鞋,天天有事没事就往地里钻。
返乡头一年,小试牛刀种了3亩地西瓜,因为管理粗放,收成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一亩地只收了3000斤,而且二茬瓜几乎是颗粒无收。
出去取经、网上讨教、同行交流……经过一年多在田间地头的摸爬滚打,汪重阳硬是把自己从一个连瓜秧都分不清的外行,变成了西瓜种植的行家里手。
“阴雨天湿气大,要选择晚上授粉;一茬瓜成熟,棚内积温要达到800度;西瓜最喜高温天,最怕忽冷忽热;开棚先开下风口,关棚则反之……”如今再说起种瓜的经验,汪重阳跟倒豆子一样,能唠上半天。
3亩、20亩、30亩,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瓜棚的面积也逐年扩增,西瓜的产量也从最初的只有一茬,到现在可以收到四茬,亩均效益足足翻了好几倍,整季算下来,一亩大棚的西瓜能卖到1.8万元。
从事业单位到企业白领,然后再到“农二代”,回顾汪重阳大学毕业后的这7年,隔行如隔山对他来说,似乎并没有那么难。
“干农业确实累,但看到自己亲手栽下去的瓜苗一天天长大,西瓜一天天成熟,就感觉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很有成就感,卖瓜好比嫁女儿,很不舍哩!”汪重阳比喻道,黝黑的皮肤见证了他多年乡村振兴路上的艰辛与付出,连指甲缝里都布满了泥土。
这两年,农业政策提振了汪重阳的信心,他也变得更有干劲儿了。
“过去总在外面漂,回来后,自己踏实,父亲也安心。”汪重阳说,下一步将继续在特色果蔬上施展拳脚,除了尝试西瓜的吊蔓栽培之外,还将种上火龙果、香瓜,提高土地利用率,带着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越过越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20 13: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