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作为重庆第一家上市民企的“掌门人”,罗韶颖是专用车企业里鲜有的女性带头人。过去几年,她所掌舵的迪马股份在不同业务板块,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依靠传统模式已难以制胜。“高增长”向“高质量”迈进,如何推动企业转型,成为她近年关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这几年的改革,迪马股份这家以制造业为源头、横跨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总资产突破700亿大关后,如何看待过去的成长,对于未来发展有怎样的规划?罗韶颖及迪马股份的案例,能否为正在寻求突破口的其他民企所借鉴?近日,上游新闻记者专访了迪马股份总裁罗韶颖。
深耕主业 创新渐有所成
“让各位久等了。”当天的专访,行程安排紧凑,虽然刚开完一个会议,中途没有休息,罗韶颖仍提出先做采访。
话题从罗韶颖熟悉的“造车”开始。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的特种专用车制造商,迪马一直占有防弹运钞车市场“半壁江山”,稳居国内集成指挥车的“头排交椅”。
跟制造业打了多年交道,罗韶颖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与探索。从2016年第一次“触网”的尝试开始,她带领公司加大转型力度,从硬件扩展到智能,从特种延伸到民用。从最早打响知名度的传统防弹技术的运钞车,到后来发展出技术构成更为丰富的集成指挥车,再到应急消防类的特种机器人、农用植保机器人、商用清洁机器人......
“迪马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家级、世界级的活动、赛事,以及地标级的城市设施中。迪马保障过北京冬奥会、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卡塔尔世界杯、杭州亚运会等各种大型项目,也服务越来越多的国际一线城市酒店、写字楼、机场等设施。
从最早的防弹专用车制造,到近期机器人开始量产,这个过程迪马是如何一步步规划的?罗韶颖坦言:“这是市场延伸与技术延伸交替前进的一个过程,也是对我们专注创新、深耕主业的一种回馈。”
虽然说起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但转型的过程并不容易。罗韶颖是投行专业出身,加入迪马后从战略研究做起,一年后下沉到业务,此后一直在业务前线,直到今天将迪马发展为一家“两主两翼”的相关多元化集团。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专用车制造商,迪马抓住了发展机遇。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对防弹运钞车有了大量需求,迪马瞅准这个空白,借鉴中国香港的防弹运钞车开始造车,制造内地首批防弹运钞车,此后牢牢占据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然而,行业“天花板”和无纸化支付带来的冲击逐步显现,作为一家上市企业,靠一两个品类的特种车显然支撑不了自身发展,公司开始考虑深入开发城市应急保障的需求,从“纯硬件”往“软硬结合”延展。
搭团队、引技术、投资金……围绕主业,迪马先后研制出预防监测、通信指挥、抢险救援、后勤保障、专项作业等上百种应急装备产品,已广泛运用于应急、公安、消防、人防、电力、移动运营商、医疗、石油化工以及机场和航空公司。
尤其在高危灾害的预防和救援领域,迪马近两年自主研制的特种消防应急机器人,借助无人化、智慧互联、防爆等核心技术,让机器人更多参与到矿难、火灾、地震、洪水等灾害预防与救援场景,大幅地提升了救援效率,更好地保障了救援人员的安全。
迈进民用 谋求市场“质变”
从专用车到机器人,是迪马的“一主一翼”,而机器人承载的最重要的使命,是敲开民用市场的大门。
“过去的几年,我们的传统业务一路经历了‘固本培元’、‘老树发新’的过程,2023年开始,我希望迪马股份新业务陆续开花结果。”在罗韶颖看来,经过前几年的调整,应急领域的产品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业务特色,也成为了迪马工业一个可观的增长点。但应急毕竟是一个低频场景,哪怕是“网红指数”很高的集成指挥车和应急消防机器人,从评判一门生意的角度来看,在可见的未来都很难实现大的营收规模。
“所以我会把应急消防机器人看做一个中间产品,而不是战略级产品。战略级产品意味着一定要有战略级的市场,而这个市场我们认为应该从民用场景里面去寻找。” 罗韶颖告诉记者。
基于此,商用清洁机器人和农保机器人,就是在特种机器人的探索成功之后,迪马要完成“质变”的关键一步——
澳汀清洁机器人,从服务写字楼、酒店、机场、医院、购物中心、工厂、大型场馆这样的城市功能空间出发,满足小、中、大型空间里的地面清洁需求,以工业级的清洁标准,智能化的作业方式,自主调度、协同作业,能够有效应对清洁面积大且结构复杂的空间,不仅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清洁效率,也能大大降低运维人员的劳动强度。
廷捷智蜂农业机器人则为水果种植业而开发。水果产业的经济总量高,附加值也高,但产业链长、种类又很繁多,所以需求和痛点也复杂多样。“但其中有些痛点和需求是共性大于个性,比如喷药、除草,那我们就先从这些事情做起,同时也把我们已有的积淀好好用起来”。
迪马农用植保系列的第一款产品是喷药机器人,其覆盖率、穿透度、省药量、抗风能力等性能指标,在内测中,受到了果农们的高度认可。未来整个产品系列将继续采用模块化设计,以自主研发的通用新能源底盘为载体,加装不同功能的模块化上装,一机多用,对于用户而言,使用和维护成本更低,也更便于学习上手。
果园机器人这款产品,不仅在使用的当下能够帮助果农们降本增效,也能顺便将专业种植经验进行数据化,并通过数据项的规划、数据的搜集分析、联动农技专家资源,帮助果农不断优化植保过程、持续降本增效。另外,在喷药的问题上,“以机代人”还能大大降低农药对人和环境的伤害。
关于困难和挑战,罗韶颖认为,相比于特种机器人,民用型机器人的好处是市场大得多,但应用场景也要复杂得多,而且一行有一行的窍门,因此,首先要“挽起裤脚下地”搞开发,要深刻了解行业的生态,读懂各方利益主体的诉求,“否则很容易陷入想当然的自嗨” ;第二是销售能力的打造与销售模式的设计。在现阶段,民用领域的销售仍是当下面临的短板;第三是成本能力。产品不仅性能要惊艳,也需要具备性价比竞争力,“所以控本能力也是我们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船起帆 试推“智造”出海
前不久,罗韶颖在海南参加自贸港智能制造出海基地建设研讨会。
与同行交流中, “明显感觉到海外市场蕴含着比较大的发展机会。我们选择了往民用市场迁移,市场端不实现质变,迪马工业就不可能真正完成转型升级。”她补充道,而质变所需要的,则是对新市场、新用户深刻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击中人心的产品。目前清洁、植保两个机器人团队都已经分别找到适合的场景和解决方案。“在我们相信的场景里,做好做透一件事情,让客户愿意举双手爽快买单,这是迪马质变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商用清洁,还是果园植保,罗韶颖认为“需求”往往来源于对用户“痛点”的把握:“中国市场庞大而多元,迪马在国内开发出来的产品,如果在这个市场里能得到客户们的欢迎,意味着在国外也有机会建立‘粉丝群’”。
她认为,民用市场的共通性比较强,应该积极尝试去做国际化的探索,“我们扎根国内,产品的研发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在考虑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让‘中国智造’更好地融入国际产业圈。”
不可否认的是,要在日趋激烈的“红海”赛道中突围,敲开海外市场之门成为了很多企业的新课题。“迪马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业务发展更加稳健和平衡。”
当谈及如何在与海外市场竞争中求胜,罗韶颖直言:“最根本的,还是产品本身要过硬。”过硬的标志,是能够帮海外的客户也真正解决问题。
至于其他的“招式”,她认为第二就是门槛。“是某个核心技术吗?是具备成本或者供应链优势吗?在海外市场要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出海的早期。所以要尽可能先给拓展预留‘护城河’。”
第三则是服务。在海外市场,隔着遥遥千里万里,人员和资源都跟国内无法相提并论,而作为智造类的产品,客户对于服务的专业性和及时性都会很有要求,比如机器人,无论是初装的时候上门画图,还是使用中出现问题需要诊断,在海外的服务相比国内肯定都更有挑战。
服务显然是她非常关注的问题。她一再提到,迪马的机器人要进行“服务驱动型研发”,将售后使用和服务环节的降本增效预设到产品中去。她认为,这是当下做TOB产品的应有之义,另外还考虑到海外服务的高成本与种种不易。因此,迪马需要在研发环节就考虑缩短用户使用产品的学习曲线,并让用户具备一些基本的诊断和修复能力。“要让用户不必拘泥于繁琐的说明书,就能够方便快捷、安全节省地使用,有关内容能置入到产品体验设计的,就应该要前置。”
罗韶颖认为,“迪马智造”在现阶段并不一定要赢在高科技,无论产品采用什么技术,也无论国内国外,商用客户追求的总归是降本增效,同时也永远在审视着产品的安全、成本、稳定性、便利等等因素。一个优秀的产品需要恰当地平衡这些因素,然后以最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未来,迪马将发挥好优势,坚定做下去。
上游新闻记者 郭欣欣 摄影 刘力
编辑:周芝逸责编:郑亚岚审核:宋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31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