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李严是三国中蜀国的一个二流人物,他戏份很少,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但他也曾有过高光时刻,甚至还得以和诸葛亮并尊,权倾朝野,可最后却被废为平民,晚节不保。李严的发迹史就好似爬山,他越登越高,在快要登上山巅之时,脚下踩空,跌入了万丈深渊。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李严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烂的——从巅峰到深渊,只有一步之遥。
李严本来是刘表部下。曹操占领荆州之后,李严不愿投降曹操,就一路向西来到了蜀地。刘璋对他很器重,安排他做成都令。后来刘备入川,李严率部在绵阳抵挡,因为寡不敌众,很快就投降了。短短的几年中他就换了三个主子,虽然他们都姓刘。
李严
刘备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李严表现出其杰出的能力,他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百姓都非常爱戴他。此时是李严和刘备的“蜜月期”,刘备对李严表现出了十足的信任。
这不仅因为他自身能力出众,还有刘备为了稳定人心的考虑。刘备虽然接替刘璋成了蜀地的所有者,但是他在荆州原有的文物官员显然不足以治理整个蜀地,不免要继续使用原刘璋部下的一些官员,李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任用李严就是向这些人发出了示好的政治信号,可以迅速的获取他们的支持。
虽说李严此时混得不错,但他的地位与刘备的直系手下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李严当了几年太守之后,一个足以让他飞黄腾达的转机来了。
诸葛亮
章武二年,刘备伐吴却被陆逊打败,狼狈退回白帝城。刘备年轻时颠沛流离,经常打败仗,可那时候他一穷二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输了就输了。但现在他家大业大,却一把火让陆逊烧了个干净,刘备哪咽的下这口气,很快他就急病交加,眼看不久于人世,开始着手准备后事了。
之后就是我们都熟悉的桥段——刘备托孤。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并叮嘱刘禅“以父事之”。但是刘备还托孤给了另一个人,那就是李严。事实上,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李严为中都护,并留镇白帝城。(白帝城在刘备常住后被改名为永安。)
虽然刘备托孤给李严,但并不意味着他真的百分百信任李严,如前文所说,刘备也要考虑如何在他死后尽量缓和刘备集团与原刘璋集团之间的矛盾,如果只托孤于诸葛亮,势必会引起原刘璋部下的不满。李严很受刘璋重用,算是地位非常高的降人,并且与很多人关系密切,将他也纳入托孤名单,是一个争取人心的妙计。
但是刘备对李严又不完全放心,毕竟不是像关羽张飞那样从年轻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再说李严这么喜欢投降,万一他哪天再把自己儿子卖了怎么办?出于这种考虑,刘备又为加上了一道保险——抬高诸葛亮的地位。
李严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这番话意思非常简洁明了,就是告诉诸葛亮,如果我儿子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不行你就自己当皇帝。但是以刘备对诸葛亮的了解,肯定知道他不是那种篡位自立之人。
但这番话却隐藏着很深的政治信号,体现出刘备对诸葛亮极大的信任,诸葛亮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辅政者了,而是隐隐有帝位候选人的独特优势,虽然刘备和诸葛亮都心照不宣,这个计划是不会实现的。但诸葛亮拥有了这一层身份,那他制衡起李严来就相当方便,而不会因为身份平等陷入被李严处处掣肘的麻烦之中。
当然李严虽然有辅政的名义,但他实际上并无相应权力,此时蜀国的军政大权都由丞相诸葛亮把握着,李严虽说掌握军权,但也只能负责永安附近防务,并没有太大的权力。
诸葛亮
事实证明,刘备的预测非常准确,李严很快就表现出了自己的野心。他写书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要知道,刘备称王不久就自立为帝,称王几乎就等于不想继续跟刘禅干了。
李严说这话,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考虑,他和诸葛亮奉命赴政,在名义上二人地位十分接近,如果诸葛亮能称王那他李严的地位不也得随之迈进一大步吗?诸葛亮何等聪明,他很快就洞悉了李安的意图,也明白了李严的野心,但此时还不到收拾他的时候,诸葛亮就客客气气地回了一封信。
亮答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诸葛亮说,咱俩都认识这么久了,你怎么还不了解我呢?我本来就是一介布衣,先帝抬举我,给我高官厚禄,现在北伐还没有成效,没有酬谢先帝的知遇之恩,我就当了王,那可真是不厚道。等我们北定中原,自然要和你们一起加官进爵,那时候受命称王都不是什么问题了。
李严
但诸葛亮真的想和李严一起称王吗?肯定不是,他自然只想暂时稳住李严,等腾出时机方便解决这个问题。这封信可谓是不打自招,让诸葛亮彻底认清了李严的真实性格与目的,诸葛亮意识到李严心术不正,如果继续任用只能是弊大于利。
任用李严本就有拉拢人心,稳定局势的考虑,经过诸葛亮几年严刑峻法的整治,蜀中风气已经好了很多,李严的价值也就变相的下降,对他的打压计划提上了日程。
建兴四年,诸葛亮欲出军汉中,李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陈到要接受李严的指挥。江州在永安的西南,更靠近蜀国腹地。
诸葛亮把李严从永安调离也是怕他在永安经营过久,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也担心哪天如果要处理李严,他可以凭借身在永安的优势迅速逃入吴国境内,并对永安的防务造成威胁。于是诸葛亮派陈到接替李严的职务,陈到虽然名义上要听李严指挥,但他是刘备的贴身卫队的统领,自然是对刘家忠心耿耿,而不会任由李严摆布。
李严到江州之后,迅速在此地修建大城,想要把江州打造成他的另一个根据地。李严的这一行为,也是对诸葛亮的无声抗议,李严为人桀骜不驯,也不善与人搞好关系,同乡陈震甚至以“腹中有鳞甲”来评价他,说他难以接近。李严的这一行为,使得他与诸葛亮的关系更加紧张,并让诸葛亮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了。
诸葛亮
建兴八年,曹真率军攻汉中,诸葛亮命令李严带兵二万,至汉中协助防守。当然这也是诸葛亮的调虎离山之计,将李严调离江州,放在可控范围内方便日后处置。诸葛亮还很聪明地选好了江州都督的继任者——李严的儿子李丰。李严明知道其中有诈,但是诸葛亮的安排让他找不到任何可以拒绝的理由,只得硬着头皮上路。这样,原本割据一方李严就彻底失去了他的地盘和兵力,变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
此后不久,李严就出事了。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
建兴九年,诸葛亮出祁山伐魏,李严负责他的后勤保障工作。(此时李严已经改名为李平)因为天气原因,李严运粮不济,粮食不能得到保障,他只好让诸葛亮退军。诸葛亮责问时,李严又显得很无辜,说是军粮丰饶,为何退军?诸葛亮大怒,抓住此事,联合几十名蜀汉高级官员上书给后主刘禅,请求废黜李严。
“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闻军临至,西向讬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平参军狐忠勤谏乃止。今篡贼未灭,社稷多难,国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业。”
李严
李严因此被废为平民,徙梓潼郡,诸葛亮死后,李严郁郁而终。
但其实思考运粮之事,便可发现不少破绽,甚至有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味。蜀地地形崎岖,许多地方的交通要靠栈道、坎坷难行,诸葛亮还专门做了木牛流马来改进运输条件,即使这样,诸葛亮北伐时还屡屡因为军粮不足而被迫撤军。
加上天气原因,李严运送军粮不到位,很可能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客观条件使然。另一方面,因为军粮不足,诸葛亮肯定只能退军,无论李严说与不说。但是,将造成退军的客观结果这顶帽子扣在李严的头上,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李严是有苦说不出。
综合上文所提到的诸葛亮表文来看,他列举了李严的诸多罪状。可以说,军粮运送不济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诸葛亮找到的一个借口罢了。李严之前长期不服从命令,妄图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的种种乖张表现才是导致他悲凉结局的直接原因。按刘备和诸葛亮的布置,李严本身应该做一个政治花瓶,就如同司徒许靖一样。但这个花瓶竟然处处与主人对着干,那么它的结局也是很清楚的了。
在处理掉李严之后不久诸葛亮就调走时任江州都督的李丰,把他调到南中地区去处理南方事务了。就这样,在李严长期控制下的江州、永安等地终于陆续地回到了诸葛亮的怀抱之中。对诸葛亮来说,李严问题也算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4 13:46: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