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为缓解人象冲突,西双版纳村民养起了这种小动物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1-10 17:14:00 来源:新京报

一月,冬季的云南西双版纳依旧温暖如春,热带雨林瑰丽繁茂,散发着迷人的植物香气。在西双版纳倒淌箐村,村民们正人工饲喂蜜蜂,为其补充糖分和花粉。待来年采蜜期到来之前,村民会把饲喂期的蜜全部清理干净,保证产出的蜂蜜都是最天然的蜂蜜。

体形庞大的亚洲象是“绿色王国”中的旗舰物种,2021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它们成了家喻户晓的动物明星。为了保护亚洲象的栖息地,位于保护区核心地段的村民曾举家搬迁,搬迁后,还面临着耕地减少带来的经济压力。

在倒淌箐村中,小小的昆虫——中华蜜蜂为深山中的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象搬家

我国亚洲象数量约为300头,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与临沧。倒淌箐村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养镇,是一个只有34户人家的小村子。这里紧挨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约有20头野生亚洲象常年在附近活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从邻近普洱市的村子搬到了景洪市勐养保护内的“老莲花塘”,他们在澜沧江畔扎根,建起了他们的家园。1997年开始,为保护亚洲象、苏铁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村民响应号召搬到20公里外的新址,建立起“倒淌箐”新家园,把老村寨留给了保护区和亚洲象。

以往居民出村,需要步行几十分钟、坐船到下游的村子后再乘车。新家园虽仍在深山密林中,交通却比之前方便了许多。然而,村民可耕作的农田范围有所缩减,他们需要进行其他劳作平衡经济收入。

近些年,国家对亚洲象的保护力度加大,亚洲象的数量增加。在玉米、稻谷成熟的季节,一些亚洲象会去村民的玉米地和水稻田里吃庄稼。村民的一部分经济收入来源于橡胶,夜里山间气温低、湿度高,胶乳流动得又快又多,村民经常在夜里割胶,但也增加了和大象偶遇的风险。

村民对亚洲象的情感复杂,大象是从小生活在他们周边的伙伴,是远比村民更早生活在森林中的“原住民”。但近些年,随着大象的取食从天然植物转为偏重农作物,人象矛盾加剧。

“辛辛苦苦种的玉米、稻谷,一晚上就被大象踩坏、吃光了。”几乎每一年,倒淌箐村村民张江美的庄稼都会被大象采食,有时候大象吃到一半回山上睡觉,如果村民及时发现并抢收庄稼,还可以减少一些损失。面对大象这样的庞然大物,张江美有点恐惧,但为了守护庄稼,多年前她曾冒险在树上搭工棚,“晚上睡在里面,听见动静就吼”,希望可以吓退大象。

“近些年,国家加大了野生动物损害补偿的投入力度,加之安全预警网络的建立,使老百姓和大象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云南项目主管曹大藩是普洱人,从事亚洲象保护项目已有20多年。

在他看来,云南当地百姓对大象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有的村落为保护大象举家搬迁。但人象生活空间重叠,大象取食农作物带来财产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百姓的发展。“需要帮助他们发展经济,从而使他们接纳和认可保护大象的行动,并积极参与到行动中。”

为缓解人象冲突,西双版纳村民养起了这种小动物

村民练习移虫。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供图

养蜂增收

2020年6月,一项探索人象冲突解决之道、助力村民增收的项目得以实施。

IFAW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雨林基金会)及商业机构合作伙伴,在倒淌箐村启动了“社区生计发展推动亚洲象保护项目”,让村民增收的方式是养蜂。

“养蜂是生态相对友好的产业,西双版纳的气候适宜养蜂,这里全年平均温度高达20℃,温润的气候为中华蜜蜂提供了丰富的蜜源植物。”曹大藩说,虽然每年10月到翌年4月的旱季,开花植物少,蜂群的采蜜量会相对减少,但整体上不影响蜂群活动。

养蜜蜂,一些村民最开始的态度是抗拒,怕被蜜蜂蜇。“以前我们这儿也有养蜂的,但蜂蜜卖不出去,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张江美最初也有顾虑,但她发现,随着项目进村的,还有整洁规范的蜂箱、经验老到的技术人员和销售渠道。

按照技术人员教的方法真正上手,她发现养蜂没有那么可怕,轻拿轻放蜂箱,蜜蜂不会攻击人,戴上防蜂面网和手套,又多了一道保险。尽管需要清洁蜂巢、检查蜂群状况、定期割蜜,还要在没有花的季节适当饲喂蜜蜂,但这些相比种地、施肥、收割庄稼等重体力劳动,还是轻松了不少。

“不养蜂的时候,是可以外出打打零工的。但我的孩子还小,婆婆年岁又大,很难走出去,养蜂可以补充一些家庭收入。”张江美家里有5口人,20箱蜜蜂一年可以带来四五千元的收入。村里没有水稻田,养蜂收入抵得上全家一年购买大米的钱。

2021年,亚洲象群向北迁移110多天,途经玉溪、红河、昆明3个州(市)8个县(市、区),引发全国瞩目。在张江美的印象中,这些“走到哪里,哪里就光光”的大家伙们突然一炮而红。对于它们最终的回归,她没有表现出“庄稼又要受损了”的担忧和失落。“它们在林子里,作用还是很大的。它们走过的地方,小的植物被踩光,让剩下的植物有足够空间生长,对生物多样性有好处。”

亚洲象走红之后,公众逐渐了解到,它们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伞护种”,个体迁移能加快沿途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替,在森林中踏出的象道使其他小动物也可以通行。保护亚洲象及其栖息地,可以使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里的其他野生动植物得到庇护。但在一位种豆子的农妇口中听到“生物多样性”,大多数人还是会感到惊讶。

张江美了解生物多样性,也是源于养蜂。作为养蜂能手,她穿着彝族服饰走出大山,来到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道乡介绍项目经验。眼界开拓了,原本害羞的张江美变得健谈,减碳等时下热词也从她嘴里蹦了出来。

为缓解人象冲突,西双版纳村民养起了这种小动物

张江美(右)参加亚洲象安全防范培训,手中拿着“与象为邻”安全防范手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供图

从养蜂到生态种植

曹大藩说,项目实施的两年半里,倒淌箐村21个养蜂户的蜜蜂每年产蜜量目前约2吨,总增收近20万元。去年12月,项目扩展到了西双版纳大渡岗乡空格六队村。

以哈尼族为主的空格六队村,位于西双版纳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东片与西片的连接处。在这个居住着39户居民的山村周边,常年活动着超过60头的野生亚洲象。社区居民割胶、种植茶叶,进林作业也面临偶遇大象、发生人象冲突的危险。

去年12月18日,首批带蜂群的100个蜂箱发到了空格六队社区10户居民手中。曹大藩说,之前村里有人养过蜜蜂,但养蜂方式传统,他们将树洞掏空,在两侧塞上木板、敷上泥巴作为蜂桶,吸引野蜂蜂群在里边做巢,有蜜时割蜜,平时不看管。此次项目为村民提供的活框蜂箱,割蜜时不会伤及巢和蜜蜂幼虫,蜂群可以加快酿蜜。

为缓解人象冲突,西双版纳村民养起了这种小动物

空格六队村民展示蜂脾。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供图

养蜂同样面临挑战。去年夏天,有人在倒淌箐村周边饲养胡蜂。胡蜂不仅会吃掉中华蜂,还会将它们抓走作为储备食物,杀伤力巨大。得知这一情况后,项目工作人员及时协调了村委会和保护区,对胡蜂进行清理。

“养蜂只是一部分,我们希望可以借此了解村民对于生计发展的需求。”曹大藩说,除了养蜂,项目团队也开展了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希望村民采用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比如减少使用农药化肥,使用危害小、降解快的产品。以前村民总是清理林下杂草,希望地表的水肥全部供应给他们种植的果树。农技专家告诉大家,地面上的杂草等覆盖物可以增加土地保水功能,让土壤更有活力,昆虫和鸟类也会相应增多,可以吃掉更多的果树害虫,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空格六队邻近野象谷景区,所以在养蜂和农业种植之外,项目团队考虑将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更多样的市场化发展方式纳入进来。同时,动员村民参与周围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促进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助力亚洲象保护。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0 21: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云南西双版纳“短鼻家族”15头野象在云南景洪市大渡岗乡
...得那群北上南归、全球瞩目的野象吗?在野象老家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记者最近追到这个象群的最新消息:南归之后,“短鼻家族”野象健康状况良好,小象明显长胖了,象群吸收了新成员
2023-05-17 02:15:00
夫妇投资两千万在云南建果园屡遭野象破坏,基地运作近乎瘫痪,人象冲突何解?
...有成就。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2014年开始,他们在云南西双版纳试水种植了一百多亩香蕉,仅一季收成就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这也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当年便下定决心扩大规模,彻底向农业转
2023-04-20 14:45:00
...今年繁育期又迎来象宝宝出生高峰,数量还在不断扩大。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亚洲象监测中心主任 谭栩吉:以往我们在算大象数量的时候,是通过大量的地面监测人员,还有我们
2024-08-11 16:49:00
中国首个亚洲象防护栏试点村寨促进人象和谐
央视网消息: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有一个依山傍河而建的小村寨——香烟箐村民小组,与其他村寨不同,一道绿色防护栏将整个村子环抱其中。作为中国首个亚洲象防护栏试点村寨,防护栏隔开亚洲象和
2023-04-22 13:41:00
野外遭遇“大猫”怎么破?不要眼神交流,要看起来更“大”
...洲象:做到主动防范在中国境内,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之中。它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也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被国家列入“
2024-11-25 13:39:00
...消防救援总队获悉,自7月12日以来,有亚洲象群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镇出没。经消防队伍监测,累计发现40余头野生亚洲象,2次靠近村民生活区,经及时监测预警,有效确保人
2023-07-20 22:20:00
本文转自:西双版纳报州林草局:护绿管绿抓实效 “林长制”促“林长治”本报记者/张思建今年以来,州林业和草原局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立州”战略,以管绿护绿实效检验工作作风、工作效能。优
2023-08-13 11:14:00
更胖了也更壮了 放归野外的亚洲象“阿宝”一切都好
...阿宝”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完全适应了野外的生活?快去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里看一看。野象“阿宝”不见了,佩戴的“北斗”定位项圈也中断了数据回传,这可急坏了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
2024-09-22 14:02:00
大象隔三差五串门!云南勐腊一网友灵魂发问:它咋这么爱来我家?
11月23日晚,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有网友晒出有大象突然“来访”的视频:“咋这么爱来我家呢?”视频显示,一头比门还高的大象正伸头探入屋内,院子里稍显狼藉,桌椅等物均翻倒在地。潇湘
2023-11-24 13:4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合众和你在一起:风雨中守护每一份希望
在生活的起伏跌宕中,保险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近日,合众人寿江苏宿迁中支以一次迅速而贴心的理赔服务,再次展现了其在客户面临困境时的坚定守护
2025-10-09 22:19:00
万余名优秀学子“职”等您来!临沂大学毕业生双选会即将启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其峰10月9日,临沂大学面向社会发布“临沂大学2026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活动”邀请函,邀请各用人单位莅临选才
2025-10-09 21:39:00
深耕党史廿九载!蒙阴县委党史研究中心王铭铎守好“红色家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蒙阴县,有一位深耕党史领域的“老黄牛”。他以笔为犁,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红色脉络;以心为灯
2025-10-09 21:39:00
听力下降后第一选择,90%的人搞错了!
45岁的张先生(化名),是一家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每天在会议室、客户现场来回穿梭,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某个周一早晨,他忽然觉得左耳像是被棉花塞住
2025-10-09 18:15:00
嫦娥之快,可越九天;天问之远,已巡星火。北斗之明,导航寰宇;神舟之捷,往返苍穹。人类探索的脚步,正以加速度迈向那浩瀚星海的深处
2025-10-09 18:51:00
青岛平度:“00后”截瘫女孩李子萱55小时自主登顶泰山 以生命韧性书写无障碍出行新篇章
鲁网10月9日讯(记者 潘亚妮 实习记者 刘悦)10月7日晚9时许,山东泰山南天门见证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突破:青岛平度00后女孩李子萱
2025-10-09 18:16:00
鲁医健康说|睡不好非小事,睡眠障碍易缠上这些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关系着大众的健康幸福,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025-10-09 18:15:00
国庆我在岗|国庆“警”色浓 忠诚护平安
多彩贵州网讯国庆假期,当大多数人沉浸在与家人团聚、外出游玩的欢乐中时,黔东南公安广大民警辅警始终坚守岗位,用一件件暖心警事
2025-10-09 17:03:00
临沂圣陶高级中学魏冰玉老师、张晓双老师获评高新区“表现突出教师/班主任”荣誉
鲁网10月9日讯近日,临沂高新区教育体育工作办公室公布2025年表现突出教师、优秀班主任评选结果,临沂圣陶高级中学喜讯传来——魏冰玉老师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与突出的育人成效
2025-10-09 17:03:00
Ddrops滴卓思全球宝宝第一口营养纪录片重磅发布,以全球视野探寻宝宝营养的关键
近日,全球知名营养品品牌Ddrops滴卓思发布了《全球宝宝第一口营养》系列纪录片。该系列包含9部短片,深入全球9个国家
2025-10-09 17:04:00
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发生5.4级地震 初步研判:近几日原震区发生更大地震可能性不大
大皖新闻讯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9日13时17分在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0
2025-10-09 16:34:00
微光成炬!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里的这些暖心故事想讲给你听……
在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时间似乎总在两种节奏里流转:急诊、门诊通道的脚步急促而紧迫,病房里的话语却温柔又绵长。这里不仅有与病痛赛跑的紧张时刻
2025-10-09 16:32:00
一面锦旗映初心 一颗诚心育桃李——记莒南县西城小学张宏老师平凡而温暖的善举
鲁网10月9日讯近日,莒南县西城小学老师张宏用一次拾金不昧的平凡善举,生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她在外出途中捡到一部崭新手机后
2025-10-09 16:29:00
“日薪5000元,急招‘霸总爹’”等极具吸引力的短剧、群演招募信息在社交平台热传,吸引银发族及兼职人群。但《法治日报》调查显示
2025-10-09 16:13:00
东南网10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琼芬)10月1日,《泉州与中国当代艺术》讲座在位于泉州鲤城区的小山丛竹书院举行。小山丛竹书院
2025-10-09 15: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