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从“邢不通”到“行得通”
创业年轻人在老支书支持下致富发家,投身村庄建设农村大众报记者段书强通讯员郑子鹏房杰
邢家庄新貌。邢家庄,曾被戏称为“邢不通”。据沂源县鲁村镇干部描述,村里过去到处“乱搭乱建”,连三轮车都难通行;村中河道则是垃圾成堆,排水不通畅;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工作不好开展。
9月5日,记者走进村里,却发现如今的邢家庄,村容、村风、村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庄蝶变的背后,与一位努力推动村庄发展的老支书分不开。村里还评出多名优秀典型村民,其中有个扎实苦干的退伍年轻人,成为创业致富的榜样。
一位努力肯干的年轻人
邢家庄那条脏乱的河道,变成了美丽的景观河,两岸花红柳绿。初秋,几位老人正坐在岸边悠闲地打牌、聊天。
沿河新建的学习长廊一侧,挂着本村的“能人”榜。能人榜里有个80后小伙杨爱成,照片旁边列举的事迹显示:他努力向上,退役回乡建设致富,是村民学习的榜样。
这几天,杨爱成正在为新一季蒜黄播种作准备。他告诉记者,2003年退伍后回到邢家庄,他就在物色劳动致富的门路。
“初期也曾外出打过工,后来回村尝试种植蒜黄。”他注意到大城市里蒜黄的行情不错,摸索了多年,决定扎根农村专心发展这门生意。
只要肯下力气,种蒜黄就能致富。然而扩大种植规模需要投入资金,动辄几十万元,对创业初期的年轻人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翟敏德注意到了杨爱成的优点:“他非常肯干,能吃苦,有创业的劲头。”村“两委”积极向上级反映,为这个创业的年轻人寻求政策支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了解情况后,很快协助杨爱成办理了20万元无息贷款,使其得以顺利扩建大棚。
扩大生产3年来,杨爱成的家庭农场蒸蒸日上。他告诉记者,除了夏季休息一个月,他的两个大棚几乎全年连续生产,忙的时候要雇用好几名村民来打工。
“非常感谢村干部的支持,让我顺利扩大了种植规模。”杨爱成说话的时候光着膀子,一身干劲。据介绍,蒜黄价格随行就市,两个大棚一年纯收入可达40多万元。
一位用心做事的老同志
翟敏德认为,支持年轻人干事创业,是村干部应该做的。不仅对创业者,对所有的村民,他都热情相待。
翟敏德生于1954年,2016年出任邢家庄村支书,当时他已62岁,但他的干劲不亚于年轻人。他说:“一开始开展工作挺难。村集体收入为零,村里争取上级政策开展河道、村容整治等工作,都会遭人质疑。”但是翟敏德坚持下来了,并且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以诚待人,可以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在整治畜禽污染工作中,翟敏德耐心到村民家做工作,亲手帮着村民干。
推动村务阳光化、规范化,则为开展工作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例如针对低保工作,村里全部重新整理申报,一切按程序来,确保公开公正透明。
近年来,邢家庄清查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富民产业,实现村集体年收入25万元。其中流转土地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维纳斯苹果育苗基地150亩、沂源红苹果种植基地150亩,村民在获得流转费的同时,有了更多打工赚钱的机会。
除了发展产业,邢家庄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党员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在农村,一要抓好党建强基,二要做好群众工作。”翟敏德说,“关心有困难的人,支持能干事的人,要有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心,尽力帮他们解决问题。”这是翟敏德上任以来逐步推进邢家庄村务事事“行得通”的工作心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7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