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薇薇安·迈尔的摄影作品
01
有一部8.8分的高分纪录片,一到年底我就想把它推荐给身边所有人。
它名为《寻找薇薇安》,讲述着一个人孤独离世后,她留下的垃圾却成了珍宝的离奇故事。
但这个故事,却很意外地能给无数自觉庸碌的普通人以治愈。
纪录片里头有一个很让人羡慕的女人:薇薇安 · 迈尔。
她是一位传奇摄影师,但准确来说,她是去世后才成为摄影师的。
2007年,芝加哥的一家仓库拍卖了五个逾期储物柜内的杂物。
其中发现了数千张照片、十数万张底片、一千卷还来不及冲洗的胶片,震惊世界。
薇薇安·迈尔的摄影作品
照片大部分是街拍,记录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街头,题材广泛得惊人,街头百态仿佛就在眼前:
穷困流浪汉蹲在救助机构前,富太太们风情招摇地走过密歇根大道。
老人戴着满头鲜花,孩子们在爆了的水管外疯耍。
薇薇安·迈尔的摄影作品
人们试图去找寻照片所属的摄影师,却发现薇薇安·迈尔已经去世。
而她生前在周围人眼中的职业,只是一位保姆,一干就是四十年。
纪录片找来了她曾经工作过的家庭,试图拼凑出薇薇安的形象。
有人说她优点不少,也有指责她骂过孩子、相处不融洽的控诉。
《寻找薇薇安》截图
有不少人看完《寻找薇薇安》对她很失望,因为里头讲述的细节看起来太庸碌琐碎。
但我看完后却再一次羡慕起薇薇安,不是因为她拥有了天才、摄影界梵高等等称号。
而是羡慕她,不曾被世俗意义里的平庸、工作的操劳,消磨掉拍照的热情。
背负着保姆这样一份劳神受累的工作,薇薇安却不知疲倦地记录着,在工作之外走上街头、按下快门。
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就像是她短暂挣脱出尘俗的束缚、喘了一口气。
薇薇安·迈尔的自拍
她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曾刷到的一条热门转发微博,博主鼓励着大家多拍照、多记录生活日常。
因为手机相册里的照片、视频,日后或许会成为生活中治愈的源泉。
这条微博的转发中许多人附上了自己拍的照片:
日出日落,考试前特意坐地铁、去打卡拍照的上岸站,落在车上的树影,小区里带着狗狗收纸壳子的老人……
尽管摄影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考验技术与设备的爱好,有着一定门槛。
但看着这些照片你会不由自主地意识到:
有时技术的高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按下快门的人、与他所经历的人生。
2009年时,法国摄影师苏文在北京北五环的一个垃圾回收站,意外看到了一麻袋废弃的底片。
他好奇地买了回来,放在灯箱上看,发现题材非常普通,没有记录过任何重大事件。
苏文从废品站抢救回来的老照片
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照片就是“重大事件”本身。
因为它们来自于中国无数家庭的私人相机,几乎串联起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变迁,被苏文命名为“北京银矿”。
苏文抢救出的老照片
80年代时电视、冰箱这样的大家电尤为珍贵,于是回收到的照片中,出现了大批与家电合影留念的照片。
他们装扮起自己,为购入了这样一台时髦的电器高兴。
苏文抢救出的老照片
90年代到世纪初,国内各省之间的交通改善,旅游景点开发旺盛。
这就出现了大批最早的游客照,人们青涩地与雕塑、石刻、名胜古迹合影,那时候长辈们就热衷于奇怪姿势的游客照了。
苏文抢救出的老照片
我们已无从得知为何这些照片会被废弃,或许是遗落、遗忘,或许是当事人没舍得照片冲洗的开销。
毕竟当年拍照并不方便,不像现在人人一部手机。
薇薇安的作品被发现时,被冲洗出的照片也是非常少的一小部分。
但不论是她,还是“北京银矿”背后数不清的普通人,都选择了尽可能地拍照、捕捉瞬间,哪怕许多照片不会被世人知晓。
毕竟按下快门本身,就是在创造着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02
谈到普通人的摄影作品,我想起了近期网上刷到、很喜欢的两张照片。
一张是小朋友坐在长椅上晒太阳犯困,一张是老人笑盈盈地看着天。
张卫平把这组照片命名为《美好生活》
这是一位名叫张卫平的西安朋友拍的照片。
除了上面这两张,他平时还拍下了许多寻常但一看很温暖的画面,拉二胡的老爷爷旁边蹲着小狗、老太太在公园里跳舞等等。
正是他的一些照片,让我意识到:
拍照永远不会只是纯粹的功能性行为,普通人透过镜头记录着世界,但同时也找寻着自我。
张卫平拍摄的堂妹与孩子
刷到张卫平的照片后会提起兴趣,是因为他拍摄视角似乎有一些不寻常。
大多数普通人拍照,会下意识地把照片拍得比较正,比如人物放在最中心、拍全乎。
而手机拍摄最常见的视角高度,是与人胸口平齐。
via 屈子腾《黄土之书》
但张卫平的照片视角很飘忽,有时很高、有时很低,非常随性生活化。
放在一堆构图精致的作品中,显得特别。
看着照片,你几乎能想象到他拍照时的姿势:
走到长椅前俯看睡着的宝宝,蹲下与小狗平视,坐在茶几对面等着接过老婆婆手里的柿子等等。
张卫平拍摄的作品《美好生活》
联系上张卫平,与他沟通聊天后才得知。
照片视角会显得随意而生活化,是因为他是一位患有眼疾的特殊人士。
他的眼睛几乎看不清物体,只能看到大致的光感与模糊的轮廓。
因此,照片都是他试探着找寻角度拍下来的。
张卫平并非天生患有视力障碍,曾经双目清楚,是陕西西安飞机制造厂的一名工人。
年轻时他就喜欢拍照,至今还记得90年代一卷胶卷要二三十块钱,只能拍36张。
那时他自学了取景、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等一系列摄影知识,可惜的是,随着他患上眼疾,这些知识慢慢变得遥远了起来。
张卫平无法再像之前那样,轻易地用眼睛去确认画面、调整数值、按下快门。
via《花椒之味》
他没有轻易服输,而是做了很多尝试与努力,拒绝眼疾带走他的正常生活。
在失去视力的过程中,张卫平一步步地学习摸索使用手机、自主生活的办法。
如何设闹钟、打微信电话、使用出行app、网购、使用电脑读屏软件……他尽可能地不与世界脱节。
学会这些技巧后,他还被陕西省图书馆邀请、向其他视障人士分享经验。
看不清后延续摄影爱好的办法,也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
张卫平与他养的一只鹦鹉
无法正常地用眼睛确认画面拍照后,张卫平尝试着训练自己“听声辨位”。
他本就是飞机厂的员工,家附近时常有飞机飞过。
张卫平跑到河边坐下,直升飞机从上空飞过时会传来风声与引擎轰鸣的声音,他凭着过往的经验,判断着飞机的位置。
听到飞机飞过头顶的瞬间,他会对着镜头朝天的手机喊“西瓜西瓜!”“茄子!”
因为手机相机有个声控抓拍功能,喊“茄子”这种特定的、代表合影微笑的词后,手机会自动拍照。
他就凭借这样的摸索,试探性地拍下数不清的照片。
之后拿给他的爱人看,让爱人帮忙选出一张清晰、合适的。
这次他投稿的组图,就是从一千多张照片里选出的,其中有一张飞机模型的照片。
张卫平拍摄的飞机展览模型
哪怕已经从飞机厂离开,张卫平依旧能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他拍的是一架已经退役了的歼轰机教练机,但不确定是第二代还是第三代。
那天拍照时,他的眼睛只能看到逆光中,庞大的飞机留下了黑色的轮廓,背景里的天空则是发着光的。
于是他拍下了上面这张照片,尽管他自己只能看到模糊的光影。
但却可以向其他人证明,自己曾见证斑驳昳丽的云霞。
03
我会刷到张卫平的这些作品,是因为他把照片投稿给了华为2022新影像大赛。
他无法像其他创作者一样,保证自己拍的照片构图清晰完美。
但张卫平说自己会一直拍下去。
终有一天,这些照片终会顶替起双眼失去的部分功能,记录承载下他的人生记忆。
这大约就是普通人按下快门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照片留住一段自己的人生,哪怕题材相似,见解与情绪也绝不相同。
萨克斯乐手王子豪拍下的烟花表演
譬如拍摄对象同样为陕西,张卫平记录的,是他生活在西安感受到的城市市井记忆。
而另一位获奖者屈子腾的视频作品《黄土之书》里,记录的则是黄河沿岸农村里的陕北印象。
他跟着老人们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记录起父辈在黄土地上的生活,拍下他们围坐在小桌边上喝酒,高唱着陕北民歌。
拍下老人穿过茂密的苞谷地,抗起刚摘下的新鲜玉米,要送给远行的亲人。
同样以故乡为主题,大学生获奖者刘亦婷的作品又与屈子腾的风格截然不同。
屈子腾的作品更接近一种向外的记录,而刘亦婷的作品《乡隙日长》,更像是向过去索求着记忆与安抚。
她回到家乡,拍下了会让她联想起童年、温暖、自然等意向的细碎景象。
柴火上的木屑、蜂窝煤上家猫吃了一半的鱼,炉灶里的火焰、黄昏下的锅盖……
她在其中贴近着乡村,贴近着曾经滋润自身、给予成长的温柔力量。
你能清晰地从这些普通参赛者投稿的照片中,看到他们对生活点滴的理解,隔空感受到那些被触动的瞬间。
已经退休的张念东,投稿作品是一只黑天鹅。
2022年元旦那天,她逛圆明园遗址公园时看到了园子里的黑天鹅,她原本只把它看做一种珍贵的禽类动物。
但却偶然得知,一代又一代黑天鹅已经在这片皇家园林中繁衍了十五年,每只天鹅都有自己的故事与性格。
张念东足足跟拍了黑天鹅一年,终于在一个午后,她于水边的大树下邂逅了一只小憩的黑天鹅,它把喙埋进羽毛,悄然与张念东对视。
那一刻,她似乎感受到了动物的灵性,感受到信任,泛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
作品《黑天鹅》
算不清那些被投稿的摄影作品里,封存了多少归属于芸芸众生的瞬间。
身为全职妈妈的王琳拍摄的《姐妹》,大女儿趴在婴儿车边上等妹妹起床,而妹妹醒了后第一反应就是对着姐姐灿烂一笑。
她回忆拍下照片的那一刻只觉得巧合,孩子们笑的很好、早晨的光线也好。
下一秒妹妹就站了起来要下床想要和姐姐玩,而她却幸运地抓拍到了两人对视的一瞬。
作品《姐妹》
以上这些来自普通人的获奖作品,全部来源于华为2022新影像大赛。
大赛邀请全世界的华为用户参与其中,以自己的视角观察着世界,并通过摄影找寻、挖掘着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力量》,华为2022新影像大赛获奖作品
或许这些普通创作者难以达到顶尖的专业水准。
但他们通过华为手机长久不断的记录着,所有照片聚合在一块,共同汇成了一份珍宝佳作。
就像薇薇安·迈尔,她享有盛誉的原因,不仅是技术的纯熟与构图的别致。
也是因为,她的作品正好与相机技术革新、家庭式相机第一次流行的特别时期背景相呼应,富有时代意义。
人们能在薇薇安·迈尔目前公开的数千张作品中,看到相机技术变革为普通人美学创作带来的改变,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呼吸。
《温贝托马戏团》,华为2022新影像大赛获奖作品
生活在2023年的我们,如今同样处在一个影像技术变革的时代节点之上。
手机移动摄影进入了全新的阶段,用户群体范围进一步扩大,算法的进步也让普通人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减少后期处理的成本。
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已经呼之欲出。
经过长期的经验累积和技术创新,华为影像XMAGE的诞生,宣告着华为在移动影像领域技术的领先与成熟。
也代表着华为有能力为更多愿意捕捉生活瞬间的用户,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2022年,华为影像XMAGE正式发布,首次搭载超光变XMAGE影像系统的华为Mate 50系列顺势成为了移动影响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得益于华为Mate 50系列的超微距长焦镜头,可以协助用户在微距摄影例如昆虫、花蕊、露珠等题材的拍摄上,拥有了更强的调整与创作空间。
《表情》,华为2022新影像大赛获奖作品
以及华为Mate 50系列的十档可调物理光圈,我们能在作品中感受到更强的人像背景虚化与夜景暗处细节的捕捉能力。
阿卓志鸿在四川省盐边县拍下了这幅《割燕麦的彝女》
华为2022新影像大赛的意义,不只是一场摄影的审美盛宴。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无数普通人在其中的熠熠生辉。
他们用自己的思考去捕捉珍贵的瞬间,从中获得激励与满足,也鼓舞着更多的创作者投入其中。
华为则以不断钻研的影像技术陪伴着用户,一同见证他们记录生活、记录风景、诉说故事、定格瞬间。
一切最终汇聚成为我们共同对当下的铭刻与记录,让美好以影像的方式成为永恒。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2 23: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