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黔西南日报
2019年的盛夏。七月流火,赤日炎炎。万里长空像一把燃烧的大伞,烤得河里的鱼不敢露出水面,山中的鸟不敢飞出树林,就连村中的狗也只敢躲在屋檐下伸长舌头喘个不休。
我带着单位一行人,再次来到晴隆县莲城街道火把村,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工作。这是一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布依族村寨,是我们单位定点帮扶的深度贫困村,虽然离县城只有十来公里,但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源不足,没有田,放眼望去,沟壑纵横,只有一些坡地,储不住水,玉米、小麦等庄稼营养不良,叶黄秆细,一年收不到多少粮食。全村辖9个村民组,总人口330户1373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733人,其中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48户673人,有三个组需要整组搬迁。
第一次来到火把村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寂静,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庄掩映在山坡上的树林里,缺乏生气。从山下到山上,小路像一根拉不直的羊肠,细小弯曲。小路上,垫脚的石头很多,却不平整,这里镶一块,那里铺一块,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新有旧,有圆有方,颜色有深有浅。踩在石头上,我开始还能慢悠悠地一边走一边观看坡地里枯黄的玉米苗。可是,走了一段后,山路越来越陡,每迈一步,腿肚子都会打颤,轻飘飘的,落不到坚实的地上。这里确实不太适合居住,搬迁是唯一的出路。
脱贫攻坚工作最难的是易地扶贫搬迁。对于那些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再怎么扶持也发展不起来,需要搬到条件好的地方去。然而农村人传统的故土难离思想,很多老百姓不理解搬迁的好处,带着抵触情绪,不愿搬迁。还有少部分有特殊困难,搬迁的房子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也需要在符合政策的情况下协调解决。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火把村了。进到村里后,我们分成两三人一个小组,分别去做动员工作。
这是我第五次走进刘大嫂家,她家一共5口人,夫妻两人带着3个孩子,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刘大嫂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已经很清楚了。你们家5口人,搬去城里住,每人20平方米,可以分到100平方米的房子。你们想通了没有?”
刘大嫂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要,不要。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哦。你们想把我们骗进城里,要是把我们的房子拆了,把土地收了,以后我们想哭都找不到地方哦。”然后就背起背篓就出门去了,把我们晾在一旁。有《如梦令》一词为证:“高山峡谷陡路,五人一狗三屋。试问小阿嫂,可愿城里居住?不去,不去,摇头瞪眼恼怒!”
我们只好去下一户,张大爷家。张大爷毕竟经历多些,倒是相信政府不会骗人,不过他依然不愿搬迁:“共产党的政策好,免费给我们楼房住。可是我们两老口年纪一大把,进到城里没有土地种,又不会干别的,吃什么呀?”任我们怎么解释,总之油盐不进。
四十多岁的李大哥倒是愿意搬迁,但他的理由很现实:“我家3口人只能分到60平米的房子,只有两室一厅,儿子女儿都快二十岁了,房间也不够住呀!”是呀,这确实是实际问题,我们不能现场解答,只能把问题反映给县政府。
困难家家都有,理由人人会编。有人不相信天下会有免费的房子,有人担心在城里过世后会被火化,有人担心过几年土地会被国家收回,有人担心以后儿子结婚房子不够住,有人担心到城里没收入生活没保障……
决战脱贫攻坚,绝不落下一人!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五皮”精神——硬着头皮、厚着脸皮、饿着肚皮、走破脚皮、说破嘴皮,三番五次上门,耐心细致地做解释工作,积极主动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我们曾在烈日下,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光着膀子,一边劳动一边唠嗑,讲政策、话利弊、解疑惑,着力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
我们曾在深夜里,带着酒菜敲开群众家门,一边喝酒一边套近乎,增加群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我们曾在节假日,不远万里走进工地,同在外务工的群众交心谈心,结兄弟,认干亲,用真情来感动群众。
经过三年的努力,全村的群众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顾虑,在2020年底,纳入搬迁计划的群众全部搬到了县城里的安置点,一个叫“幸福家园”的小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他们第一年在城里过年的时候,有人特意打电话给我,说起城里生活的丰富多彩,话里话外洋溢着快乐,并邀请我过去喝酒。大年初六,我特意从老家赶回来,约上三个同事,去安置区给他们拜年。我们赶到时,已经有很多人在等着,屋子里很热闹,大家围桌而坐,一边喝酒,一边说笑。我们一坐下,他们立刻端起酒,纷纷要与我们干杯。我感觉,进城不到一年,他们变了,不仅是穿着打扮变了,交谈内容变了,气质神态也变了。
后来,我们每个月都要抽时间到安置区走访,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帮助解决一些生活困难。每次走进小区,看到上下学的小朋友们脸上充满着喜悦的笑容,胸前的红领巾格外鲜艳耀眼,一边走路一边歌唱:“告别农村搬进城,我们都是新市民。党的政策真正好,一步变成城头人。”“城里学校好干净,读书学习最安心。党的政策真正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歌声里,满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党的浓浓深情。
到城里才一年多,这些布依族小朋友,不仅学会了普通话,还学会了唱歌,让我大为惊讶。很显然,在潜移默化中,这些从大山里搬进县城读书的娃娃,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是啊,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有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到更多知识,我们祖国的未来才会越来越好。
而今,这些布依族同胞们,早已融入了城里的生活。回想起这些经历,我感慨万千,吟诗一首:
攻坚路上烈日炎,脱贫事业万般难。
教育医疗须保障,住房饮水要安全。
千方百计谋产业,口干舌燥劝搬迁。
含笑离开贫瘠地,拆旧立新百代安。
作者:陈钢
栏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主题征文
值班总编 龙波 编辑 文建秋 校对 陶昌武 版式 高真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0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