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话说再创作
文/刘德奉
近日,随市艺术创作中心到相关区县进行传统音乐创作采风。作为一个曾经在非遗岗位工作多年的采风者,一改过去的职业习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思考,让我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种新的保护传承方式:再创作。
再创作,可以让传统音乐焕发新的青春,赋予新的生命,展现时代价值。从另一个角度发挥了保护传承的作用。是的,如果没有蓝河先生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就不一定会有石柱民歌“啰儿调”的如此知名,就不一定会让人们认识到“啰儿调”是石柱的典型文化符号;如果没有一群文艺工作者推出《娇阿依》《土家十三寨》,就不会让我们如此轻松地了解苗族民歌、土家族民歌;如果没有谭维维等人再创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就不会有如此影响力地把“华阴老腔”带向全国。
其实,同一个道理,我们古代的文学经典,如果没有一代代人的再创作,如果没有多种形式的再创作,也难以影响广泛、流传久远。比如《红楼梦》,从1791年初刊到现在,流传200多年来,再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种续写本、各种戏曲本、各种绘画本、各种影视作品、各种音乐作品,计有不下百种。可以说是这些丰富的再创作作品,让《红楼梦》更快更好地广泛流传、久久流传。重庆的文学经典《红岩》,之所以到现在仍受人喜爱,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歌剧、川剧、话剧、曲艺、电影、绘本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再创作,做出了一定努力。
在这次创作采风中,我发现了很多好的新的传统音乐,如合川的“龙舟号子”,巫山的“穿号子”,万州的“甘宁鼓乐”,涪陵的“焦石民歌”,还有奉节的“花鼓子”曲艺音乐、云阳的“亚亚戏”戏剧音乐。特别是从全市的角度讲,还有非常多的山歌、号子、小调、戏剧、曲艺,以及其它相关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都是我们音乐再创作的丰富资源。
再创作不在于其素材本身的影响度,而在于创作者的艺术高度。如果创作素材的影响度低,而创作者的艺术程度高,其再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定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之则不然。
再创作是一个时代性问题,也是一个永久性问题。先民留下的传统音乐,是代代流传,代代丰富,代代发展的结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再创作内涵。今天,我们用艺术家的智慧,再创作传统音乐,赋予其丰富性、多样性、时代性,是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是创造性转化的积极实践。唐代刘禹锡把三峡“竹枝词”再创作,把民间“竹枝词”变为文人“竹枝词”。如今,虽然词调不存,然其词风可见,并形成一种诗风,其贡献影响唐宋元明清,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再创作,是将传统音乐元素时代化,就是将先民留下的音乐遗产通过再创作,转化为现代艺术作品,体现出时代精神,让当代人所乐于接受。这样的作品功莫大焉!
(作者单位: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责编:陈泰湧审核:冯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5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