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皖新闻讯 由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三度梅”获得者沈铁梅领衔主演的《江姐》上周献演合肥安徽大剧院,川剧在黄梅之乡引发热烈反响。重庆市文联和安徽省文联日前共同主办“沈铁梅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研讨会,蒋建国、李龙斌、王长安等众多安徽戏曲名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沈铁梅和川剧艺术,进行了交流和碰撞。
“《江姐》很多剧种都演绎过,我们剧院也改编成《红梅赞》演出过,但铁梅的诠释尤其震撼,《江姐》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安徽演艺集团原副总经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原院长、梅花奖得主蒋建国表示,重庆市川剧院的《江姐》严谨有序,大气磅礴,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有血有肉,让人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立体的英雄形象。”
“铁梅对江姐的塑造,为我们当代戏曲提供了一种遵循和参照,我想,包括黄梅戏在内,其他兄弟剧种的院团和演员都应该回到这个基本点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创作。”蒋建国直言,一类题材容易被限制为一种概念,“主题的凸显往往更多拘泥于文本创作方面,从而忽略戏曲本体,而这个本体,正是今天我们讨论的表演艺术的价值。无论是川剧还是黄梅戏,戏曲作品真正能让观众感动并且能让这个作品演得久、立得住的,最终还是表演艺术。”
蒋建国认为,沈铁梅不仅有一副“金嗓子”,更重要的是以心理体验为塑造人物的核心,“我们不少同行往往从单方面去追求发挥唱腔、音色优势,片面强调舞台形象、身法体态等等技术的发挥,但我以为,真正的技术最终还是为表演艺术服务的,表演艺术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刻画人物。”
《江姐》让蒋建国捕捉到了沈铁梅对川剧艺术的守正创新,他尤其强调了传统戏曲的程式,“铁梅对江姐的塑造不是表演程式,而是把程式化为人物的行动,这就是她的高级演绎。戏曲,特别是地方剧种,特别是演现代戏,搞得不好就成为了‘话剧+唱’,戏曲的程式丢失了,那就麻烦大了。”蒋建国特别提到江姐在得知彭松涛牺牲那个瞬间,足有8到10秒的停顿所表达的复杂心理。
“过去我曾认为,以黄梅戏和川剧为例,可以看到地方戏的两种可能性:黄梅戏赢在了市场,川剧赢在了赛场。什么意思呢?前半句容易理解,后半句是表明,五腔共和兼容并包的川剧博大精深,就舞台艺术的呈现来说领先于兄弟剧种。是铁梅的《江姐》改变了我的看法。”蒋建国直言,《江姐》迄今完成的180多场巡演足以说明问题,“川剧不但在表演上技术一流,而且可以成就深受市场认可的佳作,赢得了双丰收。”
沈铁梅与团队创作的《金子》《李亚仙》《江姐》等等剧目都成为了当代的经典,蒋建国认为,现在老说戏曲行业不景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戏曲工作者主动放弃了很多优势,“以黄梅戏为例,现在更强调文本,但黄梅戏如果不讲音乐和表演,那优势就无法体现,当年严凤英、王少舫等大师在《天仙配》《女驸马》等作品中塑造人物的能力,至今令人折服。我们必须坚守阵地,坚守艺术的本体。”蒋建国认为,《江姐》如同一面流动的红旗,它是革命先烈事迹的舞台活化,也是戏曲守正创新的典范,“作为全国仅有的7位‘三度梅’之一,领军人物必须率领团队冲锋在前,铁梅为当代戏曲界作出了表率。”
安徽省剧协原主席、一级编剧王长安:
沈铁梅表演艺术的当代价值,我想有三个层面可以讨论。一是红色传统的当代价值,这是历史传统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代中国人精神和灵魂塑造的很重要的原材料,江姐故事来自《红岩》,体现的正是红色传统的当代价值;二是红色经典的当代价值,《江姐》这个戏从歌剧算起已经60年了,常演不衰,是被各大剧种移植最多的作品,是真正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第三是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沈铁梅的川剧表演艺术,在高腔戏的传统之下融入现代审美塑造英雄,实现了手段和目的的一致性,传统文化在现代戏中得到了发展和再创造。
安徽省徽京剧院原副院长、梅花奖得主李龙斌:
川剧是地方戏中最有“玩意儿”的代表剧种之一。剧种特色是演出的生命,铁梅的《江姐》将传统川剧特色完美融入现代戏,无论是她的演唱,还是锣鼓、帮腔,都极富川剧味道。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角儿的艺术,铁梅的表演艺术受她的父亲、京剧大师沈福存先生潜移默化,她在舞台上的一切唱腔的节骨眼儿都是提前设计好的,这个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古老传统剧种来说。真正好的演员、高级的演员,其功夫不在剧中,而在剧外,你得运用其它一切有益手段来丰富剧种。在《江姐》中,我们看到了铁梅和她的团队对艺术的信念和敬畏。
安徽省剧协副主席、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夔:
沈院长的《金子》《李亚仙》《江姐》三部曲贯穿了一个字,就是“新”。《金子》改编自话剧,要解决戏曲化问题,用一种全新的诗意表达融合传统戏曲技巧实现了对人物的塑造;《李亚仙》是以古典故事拥抱现代审美,注重在细节中把握人物心理的外在表现,将程式与当代戏剧的真实、细腻融合,实现一种全新的传统和现代的交汇;《江姐》则突破了众多经典对于江姐的塑造,打破了红色题材人物扁平化的弊病,塑造了全新的独属于川剧的《江姐》。三部作品都在求新,现在提倡守正创新,但我更愿意讲“返本创新”,这个本就是戏曲传统,尊重传统,回归传统,发扬传统,这就是所谓的本。《金子》的诗化表达、《李亚仙》的拥抱当代、《江姐》的寻找个性,都是建立在对戏曲传统的尊重上,有了新意,有了新生。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
编辑 陶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09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