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马鞍山日报
唤回母亲的文艺梦
●蒋露霞
母亲特别爱整洁,东西摆放得有条不紊,每件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而我喜欢东西随用随放,于是找东西的时间就有点多。母亲每次到我家来,都是一边帮我收拾东西一边唠叨不停,让我很烦。有一天,我向一个朋友抱怨母亲的唠叨,朋友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对我讲了一个她自己的故事。
她说,她经常在大街上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背影像极了她的母亲,在那一瞬间,她真有扑上前去喊一声“妈——”的冲动,可她的母亲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她为什么总有看到母亲的幻觉呢,原来在她的心灵深处,母亲从未离开过。朋友对我说:“你现在觉得母亲唠叨,等到你失去了,你才会知道,听母亲唠叨也是一种幸福。”朋友的话提醒了我,我为什么只听到母亲的唠叨,而忽略了母亲的勤劳呢?
可我不希望母亲每天总是这么柴米油盐、锅碗瓢勺地过日子,能不能生活得超脱一点、浪漫一点。别忘了,你也曾有一颗文艺的心啊。母亲自小热爱文艺,喜欢戏曲,尤其酷爱黄梅戏。我听外婆说过,母亲十八岁时在家乡文化馆演唱过整本的黄梅戏《梁祝》,扮演戏里的祝英台。还跑几十里路看歌剧《洪湖赤卫队》,看了一遍又一遍。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全家回乡时母亲曾当过村小学语文和音乐老师,她教学生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母亲教歌的那天,不知不觉教室的窗台外围了黑压压一群人,都是来听歌的。于是,母亲歌唱得好的新闻就传遍了邻近村庄。母亲自己或许已经忘了,她也曾是个文艺青年,眉眼间也曾透着诗和远方的浪漫气质。
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长大成人,离不开母亲的操劳。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始终是年长的和操劳的。她心灵手巧,善于编织各种花色的毛衣。
如果能像电影《您好,李焕英》那样,来一个时空穿越,让我回到20世纪60年代,成为母亲的闺蜜,对二十岁的母亲找对象来个指手画脚、评头论足,那才有意思呢。可惜,我和母亲注定是两代人,生活在不同的时空,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我似乎也忘了,母亲也曾是活泼娇憨的小女孩,也曾年轻美丽过,也曾有过玫瑰色的梦。
我想帮母亲唤回她丢失的文艺梦。
母亲的手机是老人机,只能接打电话。有一天,我给她换了一个智能手机,不仅能打电话,还能上网。我希望母亲能与时代更贴近一点,至少能享受当今信息时代带给人类的便捷。我希望她每天除了看《新闻联播》外,也能看到“头条”“百度”推送的消息。我手把手地教她,她爱看的戏曲《梁祝》《天仙配》《红楼梦》,只要在百度上输入人物名,立即就能跳出来。可是她拼音早已忘记,手写又太慢,还没写完,页面就跳过去了。好在这个问题容易解决,只要帮她下载到手机上即可。说起徐玉兰、王文娟、严凤英这些她耳熟能详的名字来,母亲眼中放光,满面神采,仿佛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青春时代。她边听边把歌词解释给我听,说这歌词写得如何好,唱得如何动听,说着说着,母亲自己也哼唱起来,俨然一个老文艺青年。
很快,她看看钟,立即意识到,该做饭了,赶紧起身做饭去了。开始,她总说她没时间看手机,渐渐地,她对手机有了依赖,每天都要打开手机看看,看着看着就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衰老,更忘记了唠叨,这是我希望的母亲最好的状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1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