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曹玲娟
5月18日,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制作的融媒体科普节目《未来之城》即将播出。新版《未来之城》将以人们身边的科研场景为切入口,围绕公众参与科学项目,推出系列融媒体节目,紧贴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主线,真实记录公众端与科学端的美好链接,培养更多沪上科技“范(Fans)”。
“我偶尔会吐槽我的老公和儿子,说他们是‘一丘之貉’,可说完之后我就会想,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它们出现在居民小区里,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未来之城》的演播室里,从事环境咨询工作的上海市民靳蕾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和靳蕾一样感到好奇的,还有从事客户管理工作的上海市民应俊。一次偶然机会,应俊在一档广播节目中,了解到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科研项目——“貉口普查”。今年4月中旬,新一轮“貉口普查”启动志愿者招募,应俊立刻报名,并受邀提前体验“貉口普查”预调查工作。在专业科学家的指导下,应俊带着8岁的儿子前往沪上某居民小区,通过走样线、做问卷等方式,调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的数量和生存状况。
“真正参与调查之后,我就发现,科研和之前想象的很不一样。有些我们下意识做出的动作,其实是不科学的。”应俊回想起她第一次看见貉的时候,就兴奋地追了上去,后经提醒,才想起培训时专家提到的注意事项,即调查时要与貉保持距离。“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跟着专业科学家做了科研,更学到了与貉和谐共存的科学方法。”应俊说。
志愿者们在科学家指导下分拣貉粪便样本
“在‘貉口普查’项目设立之初,我们也曾担心会不会有人愿意参加,结果上海市民的参与热情之高出乎意料。”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放在节目中回忆道。“有了市民加入之后,不仅提升了数据采集效率,极大丰富了数据体量,还催生出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貉口普查’的部分核心结论,更被纳入到《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中,转化为城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政策和法规。”
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4.14%,较2022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在上海,市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进一步点燃了公众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除“貉口普查”之外,包括“鸟撞调查”“昆虫家谱”在内的多个公众参与科学项目,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未来之城》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公众参与科学项目的全过程,参与的市民和科学家也会陆续走进演播室,分享他们携手推进科研的心路历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8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