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1月11日至13日,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本届订货会以“坚定文化自信,铸就出版新辉煌”为主题,集中展示图书40余万种,展览面积超5万平方米,参展商达720余家。
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科普类图书成为全国各出版社不约而同的重点推荐书目。无论是以知识普及为己任的老牌出版社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还是似乎与科普没有直接关联的中国地图出版社,以及地方各出版社与少儿社,“科普”均成为其关键词。
科普图书朝着“星辰大海”发展
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旗下《科学故事会》杂志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繁星·追梦:以青春智慧托举科技强国梦》,讲述了从中国科协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科技青年论坛总论坛脱颖而出的1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奋力追梦的故事。青年科学家代表李黄龙来到图书订货会现场,分享从事科研工作的趣事和感悟,并向到场小学生提出自己对于树立理想、明确目标、培养兴趣等方面的建议。
《繁星·追梦》新书发布会现场。湖北人民出版社供图
在河南展区现场举行的“航天点亮梦想——《大漠神箭飞天记》新书发布会”上,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原主席海飞说,近5年的童书出版应该朝着“星辰大海”发展。
大象出版社推出的“我的航天梦”丛书,从研学情景导入,把航天系统中火箭、空间站、发射场、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卫星的科普知识贯穿其中,给孩子们讲述中国航天发展成就的故事。《大漠神箭飞天记》是该丛书的第一册,讲述了“少年航天梦之队”在王爷爷和东方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大漠火箭发射场研学的故事。
“航天点亮梦想——《大漠神箭飞天记》新书发布会”。大象出版社供图
近几年来,海洋科普教育愈发受到重视,以海洋为主题的科普童书数量也不断增加。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说:“海洋强国建设需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翼同飞,需要建立最深沉、最持久的海洋文化自信。”
《中国儿童海洋百科全书》共114个主题页,配有70多幅海洋地图,1000多幅摄影图片,包括认识海洋、海洋世界、海洋生命、海洋生态奇观、海洋资源、海洋与人类、深海探秘、中国海洋8个章节。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刘金双介绍,本书特别设置“中国海洋”章节,展现了中国悠久的海洋历史和灿烂的海洋文化,以及中国的最新海洋科技成果, 如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申遗、南海沉船遗址、“奋斗者”号探索马里亚纳海沟、南海深部计划等。另外,它还着重展现中国海洋地理知识,强化中国海洋版图意识,传递亲海、爱海理念。
专业又好读,科技创新和科学传播同等重要
“我的航天梦”丛书由航天领域专家王建蒙和军旅作家马京生联袂创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作序,孙家栋、沈荣骏、刘永坦三位院士题词推荐。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刘兵认为,科技创新和科学传播同等重要,中国航天成就很大,科普图书反应航天类的选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作者的专业性和航天领域的权威身份保证了这套书知识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记者观察到,“院士”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在研究“国之重器”的同时,也愿意“俯身”成为科普图书的主创或顾问。
《中国儿童海洋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供图
《中国儿童海洋百科全书》由“深潜院士”汪品先担任顾问。出版社还联合海洋地质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水下机器人专家、海洋科普作家和水下摄影师、国家海洋博物馆专家等编纂,为中国孩子搭建起一座纸上“海洋博物馆”。
科普图书作为青少年读物,与专业度同等重要的是可读性。此前,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的“可怕的科学·漫画版”新书发布会上,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刘卫弘介绍,“可怕的科学”自2004年引入中国市场,凭借其独特的幽默表达和科学精神,20年来影响了千千万万个孩子。
《可怕的科学》书封。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供图
“可怕的科学”深谙读者心理,仅仅从书名上就让小读者对这套书产生强烈的好奇。《受苦受难的科学家》《臭屁的大脑》……这些书从身边的科学出发,诙谐又有趣。此次发布的“漫画版”共81册,首批推出37册,涵盖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基础学科知识。
北京大学研究生孙治宇是“可怕的科学”的第一批读者:“从8岁初识,现在回头看这套书,我才更加深刻认识到它的魅力——不仅为我带来知识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它以新奇有趣的方式,带着我接近知识。相比于获得的知识,求知的快乐对于我的人生的影响更大。”
结合青少年特质做好科普创作
往常印象中与科普、与青少年并无直接关联的中国地图出版社,也在图书订货会上推出了“新年送给孩子的第一套科普丛书”——《生态第一课·写给青少年的绿水青山》。
丛书立足新时代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等八大自然资源要素,向青少年多维度、全景式地展示各自然资源要素的原理和特征、分布和变化、开发和利用,以及其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取得的成效和启示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张聪就其主编的《中国的山》分册谈创作初衷:“图书作为一种载体,可以真正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这些理念,以一种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这是我们作为科学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工作人员由衷的心愿。”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为依托,学科知识体系广博丰富。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把生态文明教育做好、做实,才能为未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生态第一课·写给青少年的绿水青山》新书发布会。中国地图出版社供图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苏青谈到,当下科普出版迎来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如何推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质读物,引导孩子爱上阅读,爱上科学,对出版工作者而言,这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挑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用“数字思维、世界视野”概括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现在孩子接触信息的渠道很多,对社会热点也有自己思考。我们应当结合当代青少年的这些特质,在科普创作上有所精进。”【责任编辑:郭韶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5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