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娱乐

女扮男装43年 她将道情戏传唱到天南地北

类别:娱乐 发布时间:2024-07-09 07:51: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女扮男装43年 她将道情戏传唱到天南地北

女扮男装43年 她将道情戏传唱到天南地北

女扮男装43年 她将道情戏传唱到天南地北

女扮男装43年 她将道情戏传唱到天南地北

“天寒地冻北风急,王金豆冬天穿着夏天衣,手拿一条破布袋,借粮去到杨庙集……”此时已是夜里十一点半,58岁的李艳玲已经直播了两个半小时,却丝毫不显疲态,双目湛然有神。而直播间的观众仍意犹未尽,纷纷留言要求她再来一段,“老师,再唱一段呗。”李艳玲一口应下粉丝请求,下播时间一再推迟。

每晚八九点,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李艳玲总会稍微捯饬一下自己,戴上一副无框老花镜,端坐在手机支架前,她打开直播间与戏迷粉丝打个招呼,然后就唱起《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等太康道情戏的经典选段。她的嗓音清亮而悠扬,不断有观众涌入直播间为她点赞,有时她也会与粉丝连线,或合唱一板道情戏,或指点一下发音技巧。

“太康道情王子”李艳玲是河南太康道情戏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在戏曲舞台上扮演了43年的道情小生,近日以微博词条#她女扮男装43年终于火了#冲上了热搜。作为稀有剧种演员,过去她“出去演出一次都很不容易”,但自从打开直播间后,道情戏也随着她悠扬的唱腔传到了天南地北,甚至有一位70多岁的“老粉”不远万里从新疆赶来听戏。今年已经是李艳玲直播唱戏的第6个年头,喜欢道情戏的粉丝越来越多,她计划退休后还继续直播,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道情戏,也让这个稀有戏曲剧种百年、千年传承下去。

没有流血流汗的付出就得不到舞台上的美好收获

在李艳玲的直播间里,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尽显唱功。而这看似简单的招式,却凝结着她43年来日复一日的磨砺和积淀。

李艳玲出生于河南周口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亲是一位豫剧爱好者,也是受父亲的熏陶,李艳玲自幼便对戏曲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闲暇时,父亲经常拿起一把二胡拉弦,她就在父亲拉弦时跟着清唱一段。李艳玲儿时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父亲思虑几番后便提议跟着他学唱戏。那时,村头的大喇叭经常播放朱锡梅老师(太康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道情戏录音带,淳厚朴实的曲调,通俗易懂的唱词,不经意间俘获了李艳玲的心。

1980年,太康道情剧团招收演员,在别人的介绍下,15岁的李艳玲报名参加,凭着扎实的唱功赢得了朱锡梅等多位现场评委的称赞。进入剧团后,李艳玲每天都要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到河边练功喊嗓,吃过早饭后,还要继续练习步法、捏腰、压腿、身段等技能。长年累月地训练,艰辛可想而知,李艳玲记得自己为了练习剧情中的“跪步”,日复一日不间断地练习,两个膝盖都磨出了血丝,她每天训练10多个小时,整个身体都像散了架,蹲在地上都很难起来。“学戏哪有不受伤的?”李艳玲觉得,没有流血流汗的付出,是得不到舞台上那些美好经历的。

除了动作基本功,唱戏还讲究要“字正腔圆”,李艳玲虽有一副天生的好嗓音,但从未在专业戏校进行系统培训,说话唱戏间总是时不时带点乡音俚语,甚至还捎带会发音不清。而道情戏则以唱为主,一板下来就是上百句唱词,李艳玲为此可没少作难。想起第一次上台演出《张廷秀私访》时,节奏快,唱词又多达百句,老师们为她操碎了心。“为给我纠正唱腔,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张天印团长经常在我唱戏时,拿着纸笔坐在台下将唱错的地方一一记下,老师们在下台后也会一点点指导我改正,帮助我慢慢成长。”

回想起那时戏团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李艳玲感慨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她不仅能唱念做打、有序进出场,还成了剧团担纲小生演员,常年跟随剧团到基层、社区、农村演出,并担任《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等多个大型道情戏剧目中的主角。努力从不会被遗忘,李艳玲的小生表演朴实大方,唱腔吐字清晰,唱、念、做、打表演俱佳,演出时往往好评不断。

2012年,李艳玲经著名曲剧彩旦、豫剧黑头演员王海清介绍,拜豫剧小生泰斗王派艺术创始人王素君大师为师,王老师对她喜爱有加,尽心传授戏曲艺术。之后她又拜入太康道情国家级传承人朱锡梅门下学习,李艳玲在戏曲艺术上不断精进,在道情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每年下乡演出500余场被央视誉为“庄稼农户的剧团”

太康道情戏源于道教乐歌,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鱼皮筒鼓伴奏,故又称“鱼鼓道情”。大约清同治十一年间,豫东一带的道情艺人吸收借鉴了曲艺、豫剧、越调等有机成分,形成了道情剧种。

“太康道情戏唱腔中板腔体和曲牌体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铜器垛、慢板、流水、夺口、垛子、一锣切和滚白等。”李艳玲介绍,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中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就是移植了道情的唱腔。与其他戏种相比,道情戏多以唱为主,少动作少插白,一气儿下来有百八十句之多,被戏称为“憋死驴”的唱腔独具特色,再加上“哪呼嗨”“哪嗨依”等衬字衬腔花腔,曲调淳厚而朴实。此外,帽翅功、髯口功、弹舌音等也都是分辨道情戏的重要标志。“唱戏到高兴的时候,舌头要不由自主地发出弹舌音,嘚呀嘚……”说着,她的舌头就顺势“嘚”了起来。

“太康道情戏是全国的稀有剧种之一,不像豫剧、曲剧、越剧那样有名,很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过。”在她看来,道情戏在河南豫剧的基础上加入了弹舌音,乡土气息特别浓厚,很容易让人印象深刻。而今,李艳玲作为太康道情戏的第六代传承人,经常会在闲暇时打开直播间,为全国各地的粉丝宣传、教授道情戏,也因此吸引了近16万粉丝的关注和点赞。

最初,戏剧团因疫情暂停了一切演出,李艳玲整天百无聊赖,做饭时哼两句,干活也唱两声,“可以说,一天不唱就感觉喉咙发痒”。在朋友的建议下,她打开手机做起了直播,成了团队里第一个开直播的人,“最起码开了直播不觉得寂寞”。李艳玲每天都在直播间等着粉丝,给他们唱戏,教他们学戏,为了满足粉丝的要求,她一唱都是几十板,嗓子累得直冒烟。第一次在直播间唱戏时,她内心忐忑,头皮发麻,即便已经唱了半辈子的戏,依然紧张到后背直冒汗。后来在粉丝的指导下,李艳玲慢慢摸索到了直播技巧,不再像之前那样连轴转地唱戏,而是学会在直播间隙与戏迷互动,陪大家拉拉家常。对李艳玲而言,这是一种不同于舞台表现的全新表演体验。

“刚开始直播间只有一二十人,后来人数逐渐增加到了百十个人。”偶尔遇到新来的粉丝留言称“没听过太康道情戏”时,李艳玲便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大家介绍太康道情的历史、特点,并应粉丝要求唱一板经典选段。有时在线下演出《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时,李艳玲闲来无事也会打开直播与粉丝唠嗑,几乎每次都会有四五千人涌入直播间听戏,比线下十次演出的观众还要多。“我觉得一方面是这两部戏在观众心目中比较熟悉,唱词清晰,更容易听懂,另一方面,国家和平台也都在大力扶持中国的戏曲文化。”

李艳玲介绍,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组织的全国戏曲剧种展演活动上,太康县道情剧团跟其他31个戏曲剧团一起,被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称号。然而,如今全国这32个剧种只剩下太康道情戏这一个“独苗”剧团,而且许多剧目已经失传,目前现存的传统剧目只有《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走娘家》等十几部。不过,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戏曲政策的全方位支持,2006年,太康道情戏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康道情戏剧团的演职人员从以前的10多人增加到64人,道情戏也随之迅猛发展,新创作的现代戏《前进路上》《红尘》《珍珠塔》及历史剧《王钝》、红色戏《巾帼英烈》、新编古装戏《状元吟》等多达40多部。

“少锄二亩地,也要听听道情戏”“宁可面发酸,也要看看太康道情班”……豫东一带,道情戏一直广为盛行。今年春节以来,太康道情戏剧团的档期基本排满,除了日常工作演出,省里年年举办的“中原大舞台”和“送戏下乡”活动,也是他们戏剧团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如今,太康道情戏剧团每年下乡演出500余场(次),曾被中央电视台誉为“庄稼农户的剧团”。除此之外,他们也会受邀到全国各地演出,李艳玲也随着剧团的大巴,一路颠簸,走出河南,走到北京、上海、新疆、香港、台湾……

是妈妈,也是师父尽最大能力满足戏粉的要求

当传统小戏种遇上新潮直播形式时,总会摩擦出矛盾的火花,这是无法避免的碰撞。回想起初做直播时,李艳玲也曾不被戏剧团和团长理解,怕给戏剧团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她还停播了一段时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大家也开始慢慢接受了这种宣传模式,剧团里人人做起了直播。现在,李艳玲每天早晚两场直播,一天直播长达5个小时,有时粉丝来晚了,又想听戏,她就会宽心安慰“你放心,即便要下播也会满足你”。也会有粉丝心疼她,一遍遍提议“老师您明天还有演出,下次再唱吧”。

在她的直播间里,以满足粉丝的需求和快乐为主,无论是想化妆穿戏服,还是想学戏,她都会尽最大能力去满足粉丝的要求,上至七八十的老人,下到十多岁的孩子,都是她的忠实戏迷。

让李艳玲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阳阳”的十多岁男孩,最喜欢悄悄地黏着她,不管她在哪儿表演,阳阳都会骑着电车追随而去,但又羞于见她,总是在演出现场闲逛,从不敢直面“偶像”。一次,李艳玲极力邀请他来体验化妆,他纠结了好久才满脸通红地走到跟前,化妆时也不敢抬眼看一下。“后来他妈妈打电话说他回去把照片装裱起来,特别喜欢。”

也有戏迷粉丝不远万里,从云南坐高铁来到太康,只为能当面感受道情戏的魅力。她在李艳玲家里吃住了一个多月,每天跟着老师听道情、学唱戏,自言自己“真是饱尽了眼福”。还有一位七八十岁的新疆老戏迷,从新疆赶过来现场听李艳玲唱戏,“说想亲眼看看《王金豆借粮》,说哪怕死了都能瞑目”。

“有一次去参加粉丝结婚宴,她当众向我磕头拜师,吓了我一跳。”虽然在戏剧团里也带了几个徒弟,但第一次面对粉丝拜师的请求时,李艳玲还是感到手足无措,觉得自己能力还不足以为人师。也许是李艳玲总是以“乖”“妮儿”这样宠溺地称呼粉丝,有不少人在直播间留言称她为“妈妈”,“可能是孩子们觉得跟我比较亲呗,又或许是他们渴望多一些母爱吧。”每次有人在直播间问,“这都是您孩子吗?”李艳玲都大方承认,“是啊,都是我的孩子。”

在李艳玲的努力下,喜欢道情戏的观众越来越多。每年的腊月廿四,是李艳玲为粉丝组织的道情联谊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都会聚在太康,五六十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唱戏……

因演出错过见父亲最后一面立志将道情戏传播到天南地北

在道情戏的舞台上,李艳玲挥洒下刻苦训练的血和汗,也留下了心酸和久久无法释怀的遗憾。

对李艳玲而言,父亲是她走上戏曲之路的引路人。可也因为戏曲演出,错过了与父亲见最后一面。“当时戏剧团里也考虑到这是最后一场压轴戏,怕我知道后影响演出,就暂压下父亲去世的消息,一直到演出结束才告诉我。”她记得当时演出的地方离自己老家大概30多公里,她着急忙慌往家赶,一路上眼泪都没干。父亲已经去世20多年了,每每提及此事,李艳玲总忍不住哽咽。

父亲去世后不久,2000年前后,李艳玲受邀跟随戏剧团到台湾演出,当时村民们和母亲开玩笑“闺女上台湾去了,这以后可回不来了”,虽然她曾多次给母亲解释肯定会回来的。但母亲还是忍不住担忧,每天拿着板凳坐在家门口等她回来,等了足足半个多月,终于把李艳玲盼了回来。那一刻,母亲紧绷的心弦才彻底松弛下来,随即就一病不起。回想那时自己一边要跟团演出,一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和生病的老母亲,李艳玲不断感慨那段时间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未曾在父母膝下侍奉尽孝,成了李艳玲内心再也无法抚平的遗憾。“猛听得母亡故,我肝肠寸断,头发蒙心打颤天转地旋……”李艳玲从初学这出《状元吟》到上台演出,每唱到这一段戏词,她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往往哭得难以演戏。原来,李艳玲从小被养父母抚养,养父母虽家境贫寒异常艰苦,但却疼她爱她,视如己出。“小时候家里学戏的孩子得有二三十个,虽然大家都带有粮食,可是大家都穷呀,哪个能够吃?”李艳玲回想起那段苦日子,一大家子住的是“烟叶楼”(土坯房),吃的是榆树皮、棉花籽、红薯干面,苦涩坚硬又难以下咽。母亲为了让她吃好一点,将喂牛时淘洗麦秸留下的一点儿麦粒磨成面粉,掺到红薯面里给她吃。如今苦日子终于熬出来了,父母却已不在人世,每每想起父母操劳一辈子,却没享受到儿女侍奉在侧的幸福,这让她心里总是难以释怀。

遗憾总是无法弥足,李艳玲也明白自己更应该活在当下。唱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她的心里自始至终都装着道情戏。所以当团长提出为了太康道情的传承与发展暂缓退休时,她毫不犹豫就应了下来,她也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道情戏,让这个稀有戏曲剧种百年、千年传承下去。“日后退休了,我还是要每天做直播,借助直播将太康道情戏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也是所有戏曲人的初心。”

采访期间,年近花甲的李艳玲正顶着河南高温酷暑的天气登台表演,一场戏唱罢下台,汗流浃背,浸湿衣衫,头套下也是缕缕湿发。演戏之余,她还要挤出时间到电台排演新戏微电影《一只破碗》,这部新戏主讲农村婆媳之间的矛盾纠纷,“也是想让现在的农村媳妇们看看,倡导大家孝顺父母,婆媳和睦,传播正能量。”文/本报记者王静责任编辑:李晓(EN035)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9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反串43年终于走红!有00后专门飞过来看她演出……
...扮演了43年小生的李艳玲在网络走红李艳玲是河南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一名演员今年58岁的她已经演了43年小生是太康道情省级非遗传承人据大河报消息2006年太康道情被列入
2024-06-07 09:46:00
道情戏演员女扮男装43年,终于火爆全网,全国专业院团竟仅剩一个
...关于女扮男装43年的新闻成为热门话题,主角是河南周口道情戏的传承者李艳灵。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和了解道情戏这一古老剧种。道情戏在河南周口拥有长达
2024-06-05 14:09:00
抖音直播发起“天下第一团”非遗直播周活动 携手8家国有院团带来70场濒危好戏
...、浙江等地的院团将连续5天带来70部经典大戏展播,涵盖道情戏、宛梆、汉调桄桄、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新昌调腔、姚剧等稀有剧种。活动期间,用户打开抖音,搜索“天下第一团”即可
2024-06-07 14:04:00
河南太康:创新宣讲形式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声”入人心
...和欢笑声,暖心的宣讲温暖了隆冬的寒意。正在台上利用道情戏曲宣讲二十大精神的是河南大学戏曲表演学院大三学生侯真珍和张宇等人。太康道情又称渔鼓戏,历史悠久,源于春秋时代,属全国稀
2024-02-26 16:11:00
河南稀有剧种进清华
...了革命先驱杨介人三次入狱、铁骨铮铮的革命生涯。太康道情源于道教乐歌,历史悠久,以唱功为主,以声腔塑造人物,唱艺新颖,唱腔欢快流畅,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11月4
2023-11-05 13:01:00
稀有剧种“云上”觅知音(深观察)
...活动期间,8家院团连续5天带来70部经典大戏展播,涵盖道情戏、宛梆、汉调桄桄、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新昌调腔、姚剧等稀有剧种,累计吸引超过6420万人次观看,展现了稀有剧种
2024-06-26 03:57:00
...戏曲。此外,最受省外观众欢迎的河南戏曲依次是曲剧、道情、大平调、越调。在河南,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主流剧种外,还有许多流布区域较窄、知名度相对较小的稀有剧种,它们同样承载着
2023-05-09 22:29:00
敬廷孝:百年道情皮影传承百年
...掩。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陈旗塬村的一孔窑洞里,83岁的道情皮影老艺人敬廷佑手持皮影,端坐在幕布中央,一场流传百年的皮影剧——《竹林会》,开戏了。敬廷佑表演皮影戏已经60年有余。
2023-06-11 15:49:00
抖音“天下第一团”非遗直播周落幕 超6420万人次在线看戏过端午
...8家稀有剧种国有院团,连续5天展播70部濒危大戏,涵盖道情戏、宛梆、汉调桄桄、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新昌调腔、姚剧等,累计吸引超过6420万人次线上领略稀有剧种魅力。参与此
2024-06-11 17:40:00
更多关于娱乐的资讯:
从霸道总裁到烟火人家,短剧“风向”悄悄变了?
拍摄17天,成本300万元,3天破10亿播放量。堪称全网第一部全程采用方言的短剧《家里家外》,其话题热度眼下还在蔓延:从无数网友看得津津有味直喊“太上头”
2025-04-02 11:06:00
张予曦《千秋令》官宣定档,能否打破仙侠剧审美困局?
由张予曦、佟梦实领衔主演的古装仙侠剧《千秋令》定档4月8日芒果 TV开播,该剧以水墨长卷般的东方美学,讲述一段跨越千年的爱恨纠葛
2025-04-02 11:06:00
押中《哪吒2》背后:杰森娱乐如何用「投人逻辑」撬动卡牌市场
以卡牌品类切入行业,并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成为国内卡牌市场占有率第二名的企业,杰森娱乐也正在全面布局动漫周边、手办、毛绒等多元化业务
2025-04-02 11:07:00
央视镜头下的女星,真实堪比照妖镜,毛晓彤双下巴,刘亦菲扛住了
文案|罗生编辑|喵三三REDGALA春天开幕式在杭州成功举办,现场邀请到半个娱乐圈的明星踏上“水上红毯”,搭配春日的布景
2025-04-02 11:07:00
全球知名动画IP《海底小纵队》系列大电影的第三部:《海底小纵队:海啸大危机》今日宣布定档5月1日,并同步释出定档海报及首支预告片
2025-04-02 11:10:00
近日,一位来自中国湖南的年轻艺人阎蕾(Leia Yan),凭借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在演艺领域初绽的光芒,吸引了众多关注。2002年出生的阎蕾
2025-04-02 11:10:00
《猎狐·行动》发布终极预告:梁朝伟段奕宏揭96小时174亿血路厮杀内幕
中国娱乐网讯 www.yule.com.cn 中国首部海外追逃犯罪大片《猎狐·行动》今日发布“圈套还是机会?”终极预告及“怒血
2025-04-02 11:11:00
本文转自:人民网3月29日,“人机共创·2025AI赋能正能量创作大会”在广西南宁举办。《2025中国·AI盛典》制片人
2025-04-02 11:18:00
人设翻车口碑垮!赵露思综艺为啥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为什么说赵露思参加综艺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令人不适的感觉,导致口碑崩塌、人设翻车呢?这还得看看事情的经过。近期,赵露思录制综艺原本想塑造真性情的人设
2025-04-01 16:53:00
孟子义李昀锐录综艺被全网喊话:民政局自己走过来!
娱乐圈最近杀出一对让人嗑生嗑死的"真情侣",《九重紫》的孟子义与李昀锐正用教科书级别的售后营业,给内娱CP营销上了一堂示范课
2025-04-01 16:03:00
张庭女儿15岁T台走秀颜值遭批:爹帅妈美,女儿似宋小宝?
大家有看到吗?最近张庭15岁的女儿林家菱走上T台走秀啦!张庭和林瑞阳在娱乐圈那可是妥妥的俊男美女组合。张庭笑起来时,那俩梨涡简直甜得让人受不了
2025-04-01 16:51:00
强身健体弘扬传统 八段锦高手齐聚泰山秀城
九泰金瑞康2025年度八段锦比赛开幕仪式现场。(姚聪 供图)3月30日上午,九泰金瑞康2025年度八段锦比赛在泰安泰山秀城正式启幕
2025-04-02 11:18:00
电影《命中罪爱》定档4月12日,市井悬疑下探索人性情感本真
由大地时代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炫耀映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厦门敬壹影视有限公司、TCL文化传媒(深圳)有限公司
2025-04-02 11:10:00
当大数据“算出”心动频率 珍爱网让爱生根发芽
“如果没有珍爱网,我们或许只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吴然(化名)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珍爱网旗下珍爱APP上刷到李欣(化名)资料时的心跳加速
2025-04-02 11:10:00
传承红色旗帜!临沂士博高级中学这场朗诵比赛真精彩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李振宝3月28日,临沂士博高级中学“传承红色旗帜,激扬青春风采”朗诵比赛举行。18支参赛队伍的选手们以朗诵为笔
2025-04-02 11: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