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秦献公为何把皇位传位给嬴渠梁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01 20:3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秦献公是一位有智慧、有远见的君王,他在位期间,对秦国制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废除了殉葬制度,奖,励生育并编制户籍,促进了劳动力的积极增长。收复了大量失地,并推广县制、反对歧视。扩大商业贸易与交往,从中抽取税收,极大地充盈了国库。

秦献公为何把皇位传位给嬴渠梁

秦献公的这些举措,都为后来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而秦献公在为国家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则又一次显示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远见。那么秦献公为何将王位传给了次子嬴渠梁而非长子嬴虔呢?他是通过什么辩认出嬴渠梁会成为之后的一代贤君秦孝公的?

一、走访民间

秦献公是一位深思熟虑、心思缜密的人,在他深负重伤、久治不愈后,他开始思考起自己的身后之事。想到自己辛苦多年打下了这一片江山,励精图治数载只为恢复秦穆公当年盛景,然而宏图未尽,却要中途崩殂,实在可惜。

而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寻找一位合格的继承人,带着自己的遗志,好好地治理国家。这位继承者,不仅要志向远大、一心为民,更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谋略、胆识,才能担当大任。

秦献公的两个孩子,长子嬴虔与次子嬴渠梁,被秦献公言传身教地很好,都符合上述两点要求。两人的区别不在于人品与能力,而在于性格的不同。

嬴虔是个武将,喜欢征战沙场,身上有秦献公年轻时的影子。嬴虔为国家屡屡立功,英勇神猛,心系天下,只不过他太容易急躁冲动,遇事无法冷静处理。

嬴渠梁性格刚好相反,他虽然年龄太小,担当大任会非常辛苦艰难。不过他少年老成,理智冷静,心思细腻,能及时体察民情,发现政治动向与朝纲漏洞,是个当君王的好苗子。

秦献公认为不能仅凭主观意愿去选择新君,应该思考的是国家到底需要那种性格的新君。于是,秦献公亲自前往民间体察了民情。通过了解国家当时的实际情况,秦献公发现百姓的生活其实很不好。

当时由于与魏国连年征战,秦国人民民不聊生,军队非常疲惫,国库也因为战事持久而亏空严重,秦国百废待兴,经不起任何一场战役了。因此,如果让喜爱打仗的嬴虔继承王位,秦国免不了要再启战端,这样的结果甚至可能会是亡国。

而如果让稳重的嬴渠梁继任王位,秦国才得以休养生息,逐渐地恢复元气。想到这里,秦献公便开始偏向于次子嬴渠梁了,不过他要考虑的事还很多,不能直接就做决定。

二、观察朝臣动向

秦献公在选择继承人时,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避免稍有不慎,导致新君根基不稳时发生老臣篡位之事,把天下拱手送给了外姓之人。

当年秦献公嬴连十岁时,父亲秦灵公不幸崩殂,他的叔祖父趁人之危、夺权篡位,立号秦简公。年幼的嬴连怕被秦简公所害,因此连夜潜逃,流亡到了邻国魏国境内。

随后的二十九年中,嬴连沦落天涯,日子过得十分辛苦。但他始终励精图治,勤奋苦读,习得一身过人的才学和治理国家的技能,只等着有朝一日可以翻身。

后来秦简公逝世,传位给他的孩子赵仁,而十几年后赵仁也去世了,年仅两岁的小赵昌便被推上了皇位。新王年幼,只好由其母妃主持大局,而赵昌的母亲迂腐贪婪,大肆宠信宦官、提拔外戚,严重激化了政治矛盾,搞得朝局一片混乱。

同时,毫无政治能力的她,为了拉拢亲信,总是一掷千金、大力赏赐,致使秦国财政亏空,不得已政府只能加重赋税徭役。百姓负担过重,民不聊生、怨言四起。

潜伏魏国多年的嬴连觉得复仇时机已到,便开始暗中筹划夺位之事。而嬴连有胆有识、有勇有谋、血缘正统,让他不仅得到了魏国武侯的支持,还得到了秦国老臣们的全力鼎助。

就连赵昌母亲派去暗杀嬴连的军队,都心甘情愿地被嬴连所收买,改暗杀为护送,簇拥着嬴连来到了秦国都城,冲进王宫里助他杀掉了赵昌和其母亲,夺回了君主之位。

秦献公夺位时的经验,让他意识到了老臣们的“威力”。自己当年就是凭借着杜挚、甘龙等德高望重的老氏族的扶持,才成功夺得君位。而这些年来,朝堂里的重要职位皆被老氏族们掌控,如何牵制重臣之间的利益,成为了一个永恒的难题,秦献公不希望这个难题继续恶化。

选择自己的继承人时,秦献公询问了一众老氏族的建议,而几乎所有的老臣都极力拥护嬴虔继承王位。这让秦献公十分担忧,若是让与氏族们关系亲近的嬴虔登基,只会让秦国朝局更受老氏族的牵绊,一旦老臣们趁机坐大,后果将不堪设想。

考虑到这一点后,秦献公便更加坚定了选择嬴渠梁为新君的想法。这样一位在朝中独立、清白、超脱的人,成为君王后必然能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行事,不会被老臣们的建议所左右,可以更好地放手去干实事。

三、嫡庶之分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因此许多人在考虑秦献公选传位人这件事上,并没有注意到礼乐制度这个因素。但其实周仪礼法却是王位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嬴虔虽然是秦献公的长子,但却是庶出身份,相反次子嬴渠梁却是嫡出。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而非长子继承,虽然礼崩乐坏时期确实出现过不少非嫡继承的案例,但大多为阴谋论与篡位的产物,不能用来同正常传位作比较。

这也是为什么秦献公选择传位于嬴渠梁之后,嬴虔不仅没有任何怨言,反而还在嬴渠梁登基后全力扶持他。正是因为当时王族们都非常在意嫡子即位这个传统,认为这是稳定朝纲、信服百官的法度,所以嬴虔才不会去违背原则与身份高于自己的弟弟争权。

不过不得不说,秦献公确实眼光独到,秦孝公登基后果然不负众望,大力推动改革,让秦国的国力逐渐强盛,为之后秦吞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总结

泱泱中华数千年,历史无数次在向人们印证一个道理,即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一位优秀领导人的指引。自古以来,只有一心为民、已天下苍生幸福安乐为己任的君王,才能推动一个时代走向巅峰,而沉迷权势、只想着争名夺利、手足相残的人,只会得到后人无尽的唾弃。

与此同时,还要明白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人们不能沉溺于过去习惯俗成的误区中,而应该敢于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身居高位的统治者,更应该大刀阔斧地去除制度糟粕,积极吸收新鲜的观念,这样才能促进国家体系的正常代谢,让民族永葆活力与能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商鞅是如何从忠君谋臣变成谋逆之臣的?
公元前356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在秦国展开,这场不平凡的改革注定使他的改革者不再普通。改革的主力者商鞅和秦孝公两人也是成为后世变法的典范,只是,世事无常,变法总会触动守旧者的利
2023-05-07 18:48:00
秦孝公临危受命大胜少梁之战,成就“穷秦”崛起的契机
...值得信赖忠心的将才。孝公罢兵,国耻昭昭图富强。稳定皇位之后,嬴渠梁为了安养身息,首先必须先稳住关口的魏国,嬴渠梁决定去拜访被困押的公孙痤,以让魏国撤兵。 公叔痤一时感慨新上
2023-02-13 15:12:00
芈月、芈姝相争,为何被嬴稷中途截胡
...惠文王的儿子们就成为了臣子们选择的臣民。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是公子庄、公子甫、公子启。他们最受关注,因为公子庄是秦桧的儿子。文王的长子惠文皇后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武王嬴荡。嫡子死
2024-04-22 16:27:00
嬴政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秦国
...赵氏,名政。赵氏不是因为他出生在赵国都城,而是他是秦国宗室。嬴政的出生并未给质子赵国的父亲秦异人和歌姬出生的母亲赵姬带来多少欢声笑语,相反还带来不大不小的负担累赘。嬴政从赵都
2024-06-11 10:21:00
秦孝公死后,失去靠山的商鞅真是无路可逃吗?
...。等少主继位后,拿他来祭旗时,他举止失措,最终成为秦国新君平衡各方政治势力,稳定政权的牺牲品。1、在贵族中树敌过多商鞅变法中,有一条涉及秦国宗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2024-02-23 16:14:00
秦献公为何不选骁勇善战的赢虔做接班人,而是选嬴渠梁?
...奋了秦人的斗志。但在这场巨大的胜利背后,却展现出了秦国最大的问题:国穷,秦人好战但不善战,这次胜利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的。战损比秦是没有优势的,在魏国魏武卒的精锐之师面前,秦
2023-02-17 16:51:00
赵武灵王的最后三个月,被困行宫以雏雀为食,最后活活饿死
...禀的臣子还在说,他仔细听了听,除了魏国、楚国,还有秦国、燕国、齐国,这五个国家居然都要携带兵将到赵国来参加葬礼。“这哪里是来送为孤的父亲送葬,这分明是想将孤一并送走!”赵雍怒
2023-04-25 05:04:00
韩赵魏的恩怨纠葛:从联手灭智到三晋内讧
...同,再也不是之前小心翼翼的样子了,对于贫穷、落后的秦国,除了魏国外,韩赵两家还看不上眼,哪有灭了对方痛快。01:共同的生存压力,促使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随着中行氏、范式的逃亡
2024-03-22 08:52:00
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哪些改变
...变法则是其中少有的成功案例。正是由于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一改过去贫穷、落后、羸弱的局面,一举成为战国中后期的绝对霸主,并最终得以一统天下。那么,为何商鞅变法在秦国能够取得成功,
2023-06-05 11: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