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陆萱 周韬 摄
□芮天舒祁绩
在短视频里,她让诗歌化作跳动的字节;在纸页间,她为青年诗人铺就墨香之路;在杯身上,她让诗句与生活温柔相拥。
这些年,南京出版社文艺图书编辑部副主任、《青春》杂志社副总经理陆萱通过一次次探索,让青春的心跳在诗歌中永恒律动。
短视频里的诗意共振
201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陆萱来到南京出版集团《青春》杂志社,担任小说、诗歌栏目的责任编辑,并负责新媒体运营工作。
“起初,我将各个栏目的内容、作者的创作谈、新作预告等素材一股脑都堆到了《青春》新媒体矩阵上,费了一些力气,反响却不尽如人意。”
初遇挫折,她没有退缩,反而积极研究学习新媒体传播特点,在摸索中明晰了发力方向:做诗歌分享类账号,展示青年创作者的风采。在她看来,这与《青春》自创刊以来就一直坚守的办刊宗旨相契合,即坚持“青年写、青年读,面向当代青年,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
在杂志社领导的支持下,陆萱对《青春》新媒体矩阵的多个账号进行改版,她带领团队精心挑选年轻创作者的优秀诗歌作品,转化成易于传播的短视频产品。不到一年时间,《青春》新媒体矩阵引发诗意共振,爆款频出。
“站在你面前/我感到矮小,易碎,晶莹/我发现自己像你曾弄丢的一滴泪/颠沛好久/只是为了回到你的眼睛”这首浏览量超170万的《带雨降幡》,引发不少读者在评论区留言:“从中读出了深沉的思念之情。”
“内容引发共鸣、形式直击人心、创作持之以恒是我的‘爆款三板斧’。”陆萱介绍,截至去年年底,《青春》新媒体矩阵覆盖全网热门平台,阅读量超10万的作品55篇。这让她创作的劲头更高了,“我负责6个新媒体账号,感觉乐在其中。”
网络诗中的纸质墨香
在运营《青春》新媒体矩阵的过程中,陆萱结识了不少利用互联网进行诗歌创作的年轻人,曹韵就是其中之一。
“我这一辈子/只会感谢上天两次/一次是这对平凡的夫妻/将我带来人世/有幸于他们膝下为子/另一次是那天/我遇见你笑的样子/余者皆算不得恩赐。”一次偶然的机会,陆萱在互联网上读到了曹韵的《两次》,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在她看来,这首诗歌语言直白、韵脚整齐,抒情意味浓厚,读来朗朗上口。
“经过我和曹韵的接触,得知他已写出了《夜》《将》《如春》等代表作,在短视频平台上也有几千万的话题阅读量,但没有出版过实体诗集,我打算帮他一把。”
经过多方努力与争取,2022年,陆萱策划的曹韵诗集《偷诗歌的人》正式出版。此后,陆萱又策划出版了惊竹娇的诗集《君不见》《晚来急》。“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即出自这位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的年轻人之手。
这些诗集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但陆萱更在意的是探索背后的改变。“《青春》杂志社此前策划出版的诗集大多数是名家经典作品。如今网络诗集的出版让我们寻到了一条新的赛道,也激励我们要做青年作家的知心人,用贴心服务陪伴他们成长。”
为了让青年作家走近更多读者,分享年轻人的梦想与创作故事,陆萱和团队小伙伴曾在一年里策划了15场签售分享会。
“三行诗”间的青春密码
这两年,“新大众文艺”成为文学界热议的话题。它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以新媒介为工具创作文艺作品的现象。
如何激发“新大众文艺”的诗歌力量?陆萱想到了在极短的篇幅内,可以传达出深刻情感和意境的“三行诗”。2024年,适值《青春》创刊45周年,她和团队联合互联网社交平台,发起反映新时代青年精神风貌的“青春三行诗”征稿活动。
“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23772首诗歌。”陆萱感慨,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点的创作者,在短短三行诗中一边书写自己的青春,一边捡拾青春的记忆。
陆萱的探索并没有止步于此。传播的媒介能不能是年轻人生活中更容易接触的产品?她的目光聚焦在同事点的茶饮外卖上,答案呼之欲出。
“近期,我们与新消费茶饮品牌合作,将征集而来、经过筛选的优秀诗歌作品印在茶饮杯身,打造了《青春》联名杯及‘三行诗’系列杯。”在陆萱看来,像这样的“诗歌文创”,可以让诗歌从个体阅读的小圈子,变成很多人都能参与、分享的文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更多人可以感受诗歌的美,诗歌传递的文学价值也变得更高了。她表示将继续做好创作者的“知心人”,支持他们用真实质朴的视角进行诗歌创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5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