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1月10日上午,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委员与市民网上交流,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十三届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金兴明,上海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兴发,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华辉,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5位委员围绕“聚焦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助力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助推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主题与市民展开互动交流。
交流现场,王文娟摄
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有哪些新方向?
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有哪些新方向?后疫情时代的朝阳产业有哪些?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兴发介绍,最近,上海市发布了《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加速布局未来产业,重点是5个方向——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
未来健康产业集群——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前沿突破、临床应用为导向,推动脑机接口、生物安全、合成生物、基因和细胞治疗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
未来智能产业集群——面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技术策源、广泛赋能为导向,推动智能计算、通用人工智能(AI)、扩展现实(XR)、量子科技、6G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更智能、更可靠、更集成的技术底座。
未来能源产业集群——面向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以核心突破、首创示范为导向,推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
未来空间产业集群——面向深海空天利用和空间拓展,以战略牵引、突破极限为导向,推动深海探采、空天利用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
未来材料产业集群——面向材料应用的功能性突破,以前沿布局、培育需求为导向,推动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
根据市政府明确的目标,到2030年,上海未来产业产值将争取达到5000亿元左右;到2035年,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前沿产业集群,冲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马兴发认为,以产业发展视角,如果说当前“3+6”新型产业体系是上海产业的“今天”,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是“明天”,那么未来产业就是“后天”。推动该领域创新发展、融合演进,将为上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添新内涵、注入新动能。
交流现场,王文娟摄
大环境还没有完全恢复情况下,如何提振市场信心?
在目前整体大环境还没有恢复正常的情况下,要如何提振市场信心?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对于市场的主体来说,信心非常重要,信心重于黄金。“对于一般的消费者,能否提供一些比如消费券或者财政支持,增加他们消费的能力?对于低收入人群,这样的支持能够明显地扩张他们的消费总量,对于拉动必需消费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对于企业,特别是受到疫情影响比较大的线下企业,像餐饮,很多都是中小企业,像旅游或民宿等线下场景的企业,它们渡过当下的难关肯定是压力非常大的。”邵宇认为,可能两方面都得发力:一方面是提供税收的减免,让企业有一些周转的空间;另外也需要一些资金的支持,比方说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给它们低息或者无息的贷款,这样货币政策也能起到相当的作用。“可能并不需要特别大剂量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但是针对经济中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线下企业,结构性的财政跟货币政策能够带来更多的实惠,从而提升它们的信心。”
“稳外资、稳外贸也是树立信心,特别是全球投资人信心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一般的市民来说,迫切需要的可能是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为优质的岗位。” 邵宇认为,宏观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量,使得经济增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因为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都意味着数百万的就业岗位,这样在面上能够使得一般居民的收入得到相应保证,只有在收入保证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扩大投资,这样对大盘的稳住以及经济市场的持续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
交流现场,王文娟摄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华辉建议,当前上海经济正迎来全面复苏,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市场信心的提振,应从强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等方面着手,同时优化政策供给,多措并举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一是重大投资项目应开尽开、应投尽投;二是精准施策提振消费需求;三是支持外贸领域保稳提质;四是优化政策供给,增强政策的可及性、精准性,提振市场信心。
如何适应每天发生的新变化?
“作为上海市民,我感到上海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这也是科技和产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作为一个上海职工,我也时时刻刻感受到这种变化带来的压力和紧迫感。我想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如何适应?”对此,上海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表示,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必将最先感受到“变”及其带来的挑战。既然不可避免,我们只有以变应变,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实现新突破。
黄红介绍,看到变,就要适应变。对个人来说就是要适应科技迭代发展变化,不断完善自我。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必定会给岗位行业、个体带来冲击和挑战。
“过去很多车间、设备都是人工巡检,现在我走访企业时,深深感受到都是智能化操作。”黄红说:“从个人而言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技能,适应新岗位,跟上技术变革潮流。二是各级组织的工作重心要向新领域、新技术、新行业延伸和拓展,要学习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新行业特点,了解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需求,聚焦未来新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技能素养、建设符合上海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特征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大军等方面下功夫。”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1 1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