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闪亮(青春派)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7-09 11:53:00 来源:杭州网

人民日报讯 “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今年3月5日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80后新农人魏巧面对面交流,这样称赞她。

魏巧是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姚桥镇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身为土壤学硕士的她和农学博士的丈夫,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令人羡慕的科研工作,从城市回到农村。

“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好在哪里?现在的年轻人是怎样种地的?6月中旬,正值农田换茬、水稻插秧的季节,记者来到魏巧所在的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连片种植基地,在这片科技感满满的农田里,感受她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返乡:

田间地头更需要人才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调研时,与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亲切交谈,赞扬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

当天深夜,一个长途电话从镇江打到北京。电话里,魏云烽激动得像个孩子,将这个消息一遍遍告诉女儿魏巧。

2011年,作为种田“老把式”的魏云烽,响应政府万顷良田农业招商引资政策,被招引到镇江新区,成立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2万多亩高标准农田。

“你们两口子都是学农的,希望你们能回来接我的班,像赵老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电话里,魏云烽向女儿发出邀请。

魏巧并不感到意外。从合作社成立开始,她一直是父亲的“云端小秘书”——查资料查政策、写申报书、请教技术问题……父亲年纪大了,合作社又没有年轻人,只能喊她远程帮忙。作为独生女,魏巧一想到父亲在2万多亩的农场里奔波,开拖拉机都得跑上半天,就很心疼。

挂了电话,魏巧和丈夫孙振中半开玩笑地商量:“要不,咱们回去种地吧!”没想到丈夫顺着话头说:“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孩子,如果你决定回去,我们就一起回!”

父亲的召唤、丈夫的积极回应,成为魏巧的底气。然而,2017年4月,夫妻俩卖掉北京的房子辞职回到农村时,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河南小伙孙振中是北京大学博士后,江苏姑娘魏巧是中科院地理所助理研究员,小两口的女儿正在北京上学——一家人在北京有着人人羡慕的体面工作和安稳生活,就要这样放弃吗?

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劝她:“好好的日子不过,瞎折腾啥?”在农村刨了一辈子地的公婆,好不容易供出一个博士,本来想着“鲤鱼跳龙门”,谁料又被媳妇带回去种地了,婆婆气得不行,一时十分不理解。北大也将孙振中的档案保留两年,期待他随时回来。

读了这么多年书来种田,不后悔吗?

“不后悔。”魏巧说,她的家庭一直以来都生活得“很有情怀”。

魏巧的外祖父是一名农田水利高级工程师,一辈子投身农村工作,对生活要求很少,精神上却十分富足;外婆是一位小学教师,魏巧小时候看她总在学校加班,以为她是校长,长大后才知道她只是普通老师。

而丈夫孙振中,也是同样质朴而有梦想的青年。“他常说农业是阳光下的事业,是一心想把事情做好的人。”魏巧笑着说,价值观相投是自己看上丈夫的重要原因。

唯一感到内疚的是对于女儿。离开北京的时候,女儿孙雅逊快上一年级了,现在已在寄宿中学读初一。有一天,女儿突然问魏巧:“妈妈,别的家长为了孩子上学都想方设法去北京,您怎么正好相反呢?”

“可你也成了一个眼里有光的孩子啊。”魏巧这样告诉女儿,“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不缺高学历人才,但农村缺、一线缺。妈妈学过环境、土壤学等方向,爸爸又有农学、生态学、自然地理等多个‘三农’专业背景,对社会来说,我们回到农村,比留在大城市更有价值。”

创新:

是试验田也是科技田

然而,现实不等于理想,刚回去时也闹出了一些笑话。

对于魏巧“接班”,合作社不少农户冷眼旁观,甚至冷嘲热讽,觉得一个年纪轻轻的女研究生,吃不了种地的苦,干两天就要跑的。而孙振中因为“满脑子都是土壤有机质、怎么搞轮作”,又没有苏南鱼米之乡的耕种经验,甚至搞反了灌排流程顺序,农田里干打水却上不来,又累又急,甚至病倒住了院。

“越不被看好,就越要干好,我不怕挑战!”魏巧向“老把式”们虚心学习,农户早上5点起床,她也5点半就下到地里;农户拿铁锹筛土,她也学着操作,几个月瘦了20斤,再没有人说她纸上谈兵。

掌握了从种到收的田间管理技术,魏巧的目标并不是要当一个农民,而是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闯出一条解决“谁来种地”的新路。

“我们擅长的不是跟老农民拼苦力,而是探索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探索如何减轻劳动强度,让种地变得更高效更轻松,吸引年轻人下沉农村。”魏巧觉得,这才是知识型新农人该干的事儿。

怎样学以致用,把“有知识”变成“干成事”?

魏巧想到了“科技种田”。

“将遥感信息、无人驾驶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落地农业生产,就能取代经验种田,精准用料用肥、对耕种管收进行统筹。”魏巧与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作,摸索出数字农业管理系统。

记者在合作社一楼,看到一面大屏幕——“大田种植数字化农业云平台”,平台上有田间视频、田间气象、病虫害管理等20个子模块,土壤肥力、苗情长势、农机运维等情况一目了然。新农人有了“眼睛”和“腿”,坐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就可以巡田甚至种地了。

“这是天空地一体化数字系统,通过每块农田的‘身份证’,精准安排农事活动。”魏巧自豪地说,依托卫星遥感,可以判断什么时候收麦;埋在土壤中的一枚“小叉子”,能精确测算出土壤墒情和所需肥料;凭借物联网技术,让无人插秧机在恶劣天气下插秧不误农时。

在魏巧的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吴晓伟博士看来,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参考借鉴的新项目,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魏巧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吴晓伟说,三年研发,假如没有她的创新精神、执着追求,以及不怕失败、从头再来的勇气,很难坚持下来。

比如,长得像小叉子一样的“土壤墒情传感器”,既要“看得清、望得远”,又不能被农机压到,埋到哪里最合适?魏巧一次次到田间选点,最终以可收放的方式选址在田埂中,为了解决较远田埂的供电问题,又加盖了光伏板,利用太阳能供电。再比如,小麦是旱田、水稻是水田,精准滴灌系统怎样两者兼顾?魏巧想起学过的园林知识,便与科研伙伴研发出一种“不用时缩在土里80厘米以下、用时破土而出1.5米高”的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

令魏巧满意的是,实现数字农业后,建立起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和销售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劳动强度减少40%,肥料利用率提高15%,农药使用量减少20%,亩产提升9%、达1100斤,亩均效益增加28%,带动1万多农户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增收。

以实干作答“谁来种田”的时代之问,魏巧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带动:

吸引年轻人的产业教授

前不久,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的100多名师生来到永兴合作社的农场,在田间地头参观了“天敌银行”、了解到智能化黑科技,还操作上无人机插秧,觉得惊喜且震撼:“农业还能这样干?”

“你们看,农业生产中应用到的天空地一体化技术,既‘顶天’,又‘立地’。作为农业从业者,既有‘里子’,又有‘面子’。”魏巧不仅将自己的返乡创业故事与他们分享,也在田边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就拿飞防植保来说吧,1亩挣1元钱,水稻一季6次就是6元,我们农场有2万亩地,光这一个农事环节就是12万元收入……”

“没想到,没想到……”学生们纷纷感叹。

“作为学农的大学生,希望你们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素养,也要有产业工人的技术。这样,不论将来从事研究还是一线工作,都是接地气的,都能帮助农民增收、农业发展。”魏巧总结道。

2022年,魏巧被江苏大学聘为产业教授,与农业工程学院共建培训课堂,每个月都上课,培养更多“魏巧”。

“和‘请进来’的上课模式不同,我们的课堂是‘走出去’的,是开在田间地头的。”魏巧说,她会根据当下进行的农事活动和正在操作的田块,灵活选择“上课教室”、制定“上课教案”。

魏巧发现,学生们从最开始的惊讶,到后来的好奇,再转变为越来越踏实。她留意到一个细节:“第一次来,有的女孩穿着小白鞋,怕弄脏,站得远远的,但慢慢她们就越站越近,理解知道了学农必须要脚沾泥土。”

更大的变化正在发生。这几年,永兴合作社陆续来了6名大学生,甚至还有留学归国青年,队伍进一步年轻化,也更具活力。

90后农学硕士研究生王绪春,2018年来到永兴合作社,从最基层的统计调查员干起,一路成长为合作社副理事长。

“博士后都能种地,我为啥不能呢?”王绪春说,魏巧夫妻俩手把手地指导,从怎么写农业科技项目申报材料,到如何把关机耕作业质量,他们把经验和资源倾囊相授,帮助自己成长成才,也让自己看到农业大有可为。

今年6月刚入职的张弋堃是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硕士,她看到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点赞魏巧的新闻,深受触动,觉得“自己也要过那样精彩的人生”,抱着“向偶像学习”的想法,从老家扬州市区来到镇江农村工作。“这些黑科技和新项目,让我觉得种地可以不再苦不再难,甚至还可以是新鲜的、有趣的、时尚的、吸引年轻人的。”她说。

合作社最小的“社员”,大概就是13岁的孙雅逊了。分身乏术的魏巧将女儿从小就带在身边工作。久而久之,小雅逊也成了同学眼中的“农业专家”。一次生物课上,她围绕田间杂草如何清理这个话题,滔滔不绝发言了15分钟,整个教室都鼓起了掌。“我知道,妈妈是她心中的骄傲,我也像父亲对我那样潜移默化培养她,希望有一天当合作社需要她、乡村振兴需要她时,她也可以回到农村,奉献自己的青春。”魏巧说。

“返乡6年,您觉得自己更像农民还是更像研究员?”记者问。

“我觉得自己像个勇士。”魏巧笑得自信爽朗,“虽然皮肤黑了、皱纹多了,但一切都值得。希望更多有志于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在返乡创业的时候,看到我的故事,会少一分迷茫、多一分信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9 14: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书写青春梦想——访省人大代表、东台天元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东台市五烈镇镇南村创业型村书记吴舒涵□记者 王可馨 “作为一名‘新农人’,我要倍加努力,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不断
2023-01-20 03:29:00
三十而“犁”:大田里来了小年轻
...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副社长王绪春:我们主力团队的平均年龄是32岁,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候。魏巧总被总书记点赞后,我们都特别振奋。三十而“犁
2023-07-05 10:22:00
...口就业,引领农民增收。目前,孙明浩正继续与多家农业合作社对接,帮助更多村民销售农产品,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到五莲的特色农产品。“乡村大有可为,乡村振兴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
2023-02-24 08:59:00
带着科技回乡,这位“90后”新农人把青春扎根在田野间
...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至少15%。后来,舒星宇组建起了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耕田、插秧、打药、收割和烘干的全流程机器操作。他的合作社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返乡,成员慢慢从几个人增加到了
2025-05-02 17:55:00
农担助力夏粮丰收 谱写金融支农乐章
本文转自:镇江日报润良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正在收割小麦。 冯曙光 摄本报记者 冯曙光本报通讯员 卞云鹤芒种过后,田野间麦浪翻滚。江苏农担镇江分公司以专业的服务和坚定的担当,为农业
2024-06-13 08:29:00
...表团审议时,与来自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全国人大代表魏巧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
2023-07-16 18:24:00
让更多“新农人”逐梦田野上
...依然存在。”此次参会,省人大代表、东台天元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舒涵带来了6份建议。这其中,她最关注的还是农业农村话题。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
2024-01-24 01:39:00
“北斗女孩”新农人
...时髦的叫法,就是妥妥的“斜杠青年”——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省政协委员、家乡盐碱地的“面花推荐官”、无人机和各种农机操作手……然而,在这一众身份和标签中,她最钟爱的,还
2024-08-15 23:04:00
“育苗这事是要干一辈子的!”女大学生化身“新农人” ,让青春在田野上绽放
...者 马会波 摄34岁的张莎莎,是河北肃宁县绿苑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3年大学毕业后,在廊坊的一家企业上班。“当时的工作还挺好呢!”对于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张莎莎至今想
2024-05-04 09:15: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单霁翔与姚安娜组“旅行搭子”,走进“非遗之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9月16日,文化体验真人秀《非遗之城·宝藏季》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宣布节目将于9月24日播出
2025-09-17 21:00:00
小手机带火“老手艺”,看沂水县崔家峪镇的直播致富“新路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通讯员 王鹏 刘鑫 李佳琳“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咱们上常庄村的煎饼,用的都是自家种的小麦、玉米
2025-09-17 22:08:00
七旬老人娄山关避暑病发 贵州航天医院暖心守护助归家
多彩贵州网讯近期,79岁的梁爷爷(化名)与老伴从湖南衡阳来到贵州遵义娄山关避暑。不料,梁爷爷因牙痛服药后突发消化道出血
2025-09-17 22:26:00
流程“拆”着学! 德州推出齐鲁云采政府采购网上商城操作分解视频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通讯员 梁超 德州报道为持续提升政府采购全流程运行效率,优化齐鲁云采政府采购网上商城服务质量,推动政府采购工作数字化转型
2025-09-17 19:38:00
山东数文集团两款大模型亮相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夏侯凤超9月17日下午,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在济南浪潮计算服务产业园召开。山东数字文化集团现场推介齐鲁文化大模型
2025-09-17 19:13:00
数智赋能,江西赣州产业焕新颜
中国网9月17日讯(记者王静实习生李君怡)在赣南革命老区,一场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擎的产业变革正悄然发生。从传统家具制造到国际物流枢纽
2025-09-17 19:23:00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我腿脚不方便,正愁没法去银行激活社保卡,你们直接上门来办,还教我查余额,太贴心了!”莒县龙山镇杨家沟村的刘大爷握着农商行工作人员的手
2025-09-17 19:15:00
近日,某演员在拍戏期间,穿着有肩章、臂章的人民警察制式服装直播带货,推销电子产品,引发争议,警方已介入处理。该演员发布道歉视频
2025-09-17 18:32:00
农行泰安山口支行:启动特殊服务为八旬老人解社保卡之急
通讯员 杨玉雪 张梦琪“姑娘,我们的孩子都在外地,今天好不容易来到银行,能不能帮帮我?”近日,86岁的李奶奶在农行泰安山口支行补办社保卡时的一段对话
2025-09-17 12:53:00
东南网9月17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至8月底,我省企业总量已突破210万户大关。与此同时
2025-09-17 13:21:00
尼泊尔唐卡的使者:德亚院长的艺术传承与文明互鉴之路
又一次见到德亚(Daya prasad joshi),我几乎确信他是某种意义上的使者——缘于他身后那些神秘而瑰丽的唐卡
2025-09-17 13:54:00
妙手仁心筑天路 情系边疆护安康——记泰安市中心医院赵广永援疆纪实
昆仑山脉的余晖漫过新疆戈壁,洒在岳普湖县人民医院的楼宇间,也映照着胸外科医生赵广永忙碌的身影。来自泰安市中心医院的援疆医者
2025-09-17 13:28:00
上饶市广丰区9月“工会晚八点”公益课火热进行中
夏末的余热还未散尽,初秋的晚风已带来惊喜。广丰区9月“工会晚八点”火热进行中!无论你想给自己充能、陪孩子互动,还是帮娃培养兴趣
2025-09-17 13:28:00
泰山景区大津口乡:精准施策助学子 金秋助学暖人心
通讯员 孙钰婧 近日,大津口乡启动2025年度“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项目,通过精准摸排、简化流程、足额发放,为5名即将踏入大学校门或在校就读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供精准帮扶
2025-09-17 12:54:00
当刘慈欣在撰写《三体》初稿时,或许未曾预料到这部诞生于工业小镇的作品,会成为撬动全球文化对话的“中国支点”。9月16日
2025-09-17 1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