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论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6-10 08:20:00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张晓东 安徽省阜阳广播电视台

近年来,随着纪录片的形式越来越多,业内对纪录片类型争议也越来越大,不同专家对此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界定。但纪录片也是视觉艺术产品,拍得好看,让受众看得下去,这是制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2021年,阜阳广播电视台创作完成了安徽省重点文艺项目——纪录片《我们村的年轻人》。这是一部描述返乡大学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工作生活形态的片子。该片后来获得了安徽省2021年度国产优秀纪录片、安徽省广播电视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和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并参评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

纪录片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纪录片形式越来越多,业内对纪录片类型争议也越来越大,专家对此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界定。但笔者觉得,纪录片也是视觉艺术产品,拍得好看,受众愿意看、看得下去,这是创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此画怎讲》系列纪录片中,导演通过情景演绎、反向穿越等方式另类演绎名画,成为一种纪录片创作新样式。

本文从《我们村的年轻人》入手,谈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破题

拍摄一部纪录片,它想讲什么,怎么讲?这是纪录片导演要做的第一件事。创作《我们村的年轻人》前,阜阳广播电视台做了很多调研,如国家、省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阜阳的一些成绩、亮点等,最终决定以返乡大学生为切入点进行创作。2000年之后,大批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走进农村担任“村官”并发展农业,这一批批大学生就是农村和时代间的纽带。

讲好故事

讲故事,是老生常谈。做新闻要讲好故事,做纪录片更要讲好故事。纪录片讲故事,要以真实为基础,但真实不意味着其中没有任何导演的设计和思路。

怎么讲故事、用什么样的方式讲故事,这与导演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及其性格都有关系。所以,面对同一堆素材,100个导演能剪出100个不同的故事。但无论如何,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时代与社会、人与事间的关系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它记录人间烟火,抒发家国情怀。不论纪录片记录的是“人”或“事”,最终都不能脱离人和事所处的时代。人和事,都是一个时代的微小个体。但任何一个人和一件事,都直接反映其所生活的时代。只要把握住这个关系,纪录片就有深度。

二、要注意设计开头结尾、怎么铺垫矛盾冲突、怎么起承转合

《我们村的年轻人》里涉及的人物很多,有姚银邦、葛翔、马寨的“村官”们、葛翔的员工等,可以说是一部群像。但最终该片定下以葛翔和姚银邦为主、其他人物为辅的思路,以两位主人公相似的时间线相互交叉的叙事方式,讲述这个故事。

三、一定要注意故事的合理化

部分纪录片为何会闹出新婚之夜读党章、农业大棚杂志栏的“笑话”?尊重事实、尊重事物发展规律,设计但不干预你的拍摄对象,才能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情节。

要多用镜头去说话

纪录片创作者要用镜头来表达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人物心理矛盾和人物关系矛盾,但大家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镜头说不清楚,就摞解说词;解说词不擅长,就使劲加音乐。

《我们村的年轻人》开头有这样一个场景:有个叫老五的大叔,非常固执,当地政府做农民的工作,想把大家的地集中起来,整体流转给生姜种植大户,让这些外来的大户能够连片种植,留在当地发展生姜产业。老五所在的村里,除了老五之外,其他人都同意土地流转了。老五一开始还在打哈哈,但村干部还想劝导,老五就恼了,表情也从笑着变成思考变成了恼怒。此时,通过镜头语言,在场几个人的性格就跃然纸上了。

恰当地使用音乐

纪录片为什么要用音乐,是用来引导情绪?还是用来转场、控制节奏?还是交代时间空间背景?在做纪录片时,音乐也应归于声音的一种,与现场声、配音、采访、特殊音效一样,服务于纪录片的整体结构。

要扎根泥土,仰望时代

近两年来,阜阳广播电视台创作的纪录片,选题都是围绕农村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创作者非常熟悉农村。

纪录片创作者拍摄熟悉的人和事,了解拍摄对象的心态,理解他们的行为。越贴近拍摄对象,作品就越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与拍摄对象产生共鸣,其作品也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

此外,当创作者俯下身子,了解其所拍摄领域,让自己成为内行人,就能发现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我们村的年轻人》里面有一段情节。葛翔拿着花对车间里捡花的老太太说:“你筐里达不到长度的花,都要筛下来,不能包到纸箱里。”如果纪录片创作者不是内行人,可能会觉得这个细节说明葛翔心很细,是个有良心的商人。但这个行为恰恰是农业流通领域里最大的一种转变。农产品从地里摘下来,并不能直接成为商品,要经过筛选、分类、分级等环节。以前,农民收入之所以不高,就是因为他们直接销售农产品,只能获得农业流通领域里利润最薄弱的一小段,而葛翔正在把这种新观念带给农民,这也就是村里年轻人存在的意义。但很明显,如果创作者不俯下身子去了解,就无法精准表达、捕捉到这最有力量的细节。

为什么说眼睛看得要越高越好,要感受时代的脉搏、仰望时代的星空?笔者觉得,做纪录片,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时代性。因为,有时代的印记,纪录片的存在才会有意义。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缩影,大主题可以从小切口切入。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农民徐淙祥回信,鼓励广大农户要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为了在这个片子中记录下这一重要节点,拍摄者三次使用村里大喇叭进行转场,并重点增加了村里午收的相关情节,最终把这个重要事件记录在纪录片里。

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才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让创作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拍摄时,阜阳广播电视台捕捉到了这样一个场景:葛浩新和葛翔父子俩在午收田头算账。种植碧根果的葛翔,一亩地的收益达到一万元,而一直以种粮为主的葛浩新,一亩田的收入大约是两千元。葛翔对父亲说:“看来还是经济作物挣钱,我一亩地的收入是你的五倍。”听了这话葛浩新生气地说:“如果大家都想着挣钱,都去搞经济作物,都不去种粮食了,今后我们拿钱买不到粮食了咋办?”当时,葛浩新的这段话引起了编导的重视,后期剪辑中把这段话原汁原味地剪了进去。2022年夏天,粮食安全成了热词。如果不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走向,编导可能仅仅把这段情节作为一个小冲突来处理。

现在,人们正被碎片化的视频传播围猎,电视的生存空间被各种媒体、平台挤压。但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广播,输出的终归还是内容,而不是那传播的那个载体。

参考文献:

[1]谢明宏.活捉纪录片新物种,《此画怎讲》为传世名画破壁

[2]文艺报.“活”起来的名画——评网络纪录片《此画怎讲》

[3]黎河.一场“破壁”实验之外,《此画怎讲》何以成就纪录片新物种?

[4]韩飞.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国际传播的观念与路径创新.《中国报道》

[5]陈曦《文学的故乡》:还原作家们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0 11:45:3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大连日报辽宁省电视纪录片高端研讨会在连举办与时代共鸣 讲好大连故事本报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冉嬛)4月16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宁省广播
2024-04-17 00:03:00
小红书短片参展电影节,“微型纪录片”让更多普通的“我”被看见
在传统认知里,纪录片意味着严肃深沉的内容、专业的设备及复杂的拍摄技巧,如今社交媒体上那些普通人“自拍”的短片,却刷新了人们对纪录片的刻板印象
2024-10-26 13:41:00
扬·舒特“云亮相”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班 畅谈电影创作与教育
...史上留下了很多作品。其中,扬·舒特拍摄的移民题材的纪录片,区别于其他人在移民题材上所表现出的沉重和郁闷。相反,观众在扬·舒特的纪录片里看到了幽默、有喜感的人物。虽然他们在生活
2022-12-21 22:58:00
PICO推出VR探险求生互动纪录片《跟着德爷闯东非》
纪录片领域,荒野求生类型一直是顶流般的存在。主角在未知领域里突破身体的极限,向大自然发起挑战的画面,不断刺激着观众身体中的冒险基因。8月19日,PICO与全球纪录片品牌Disco
2023-08-18 19:50:00
国内首部大型3D纪录电影明日上映 五位国际电影大师加盟《新三峡》
...峡》摄制组与好莱坞著名视效总监恰克·康米斯基、著名纪录片导演凯斯·梅林签约,邀请他们加入《新三峡》剧组,担任视效总监和艺术指导。恰克·康米斯基被美国誉为“好莱坞3D技术之父”
2025-06-25 09:17:00
构建数字文化产业新赛道!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与著名导演焦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
...座”活动在大众传媒大厦四楼报告厅举行,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老师为大家带来题为《从<俺爹俺娘>到<乡村里的中国>,从纪实摄影到纪录电影》的讲座,同
2023-12-26 20:25:00
...光明日报十年一顾,沧桑巨变。近期CGTN推出的四集系列纪录片《了不起的决心》通过新颖的主题设置、国际化的传播语态、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中国在过去十年里的巨变,并深入地分析了
2022-12-22 11:10:00
探索纪录影像发展的更多可能
...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独特韵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关注到,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23-12-21 07:06:00
《再会长江》:日本导演竹内亮用“老友记”见证中国十年巨变
十年前,日本导演竹内亮为NHK拍摄了一部大型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记录了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沿岸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深爱上了中国这片土地,并决定迁居中国。
2024-05-23 16:1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对话陈铎:让更多人关注沙滩文化
多彩贵州网讯我觉得应该加大对沙滩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此来扩大影响力。”11月11日下午,受邀参加遵义沙滩文化诗文名篇朗诵会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2025-11-11 22:04:00
2025网聚美好安徽 | “穿”上它,还能多走一公里!
大皖新闻讯 系好腿带、扣紧腰带,穿上“机械护膝”爬楼梯,竟然毫不费力。11月11日上午,“皖美十四五 再启新征程”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来到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25-11-11 21:29:00
融合艺术与体育,袁熙坤“艺术照见未来”展览在穗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林洁)近日,袁熙坤“艺术照见未来”展览在广州香江1号艺术广场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本次展览遴选雕塑家
2025-11-11 21:29:00
上海博物馆特展“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启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11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今天,上海博物馆特展“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开幕
2025-11-11 21:29:00
多国诗人相聚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与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
2025-11-11 21:29:00
中国网11月11日讯(记者 孙晓彤)日前,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九届文明与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论坛暨《文明研究》新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5-11-11 13:45:00
短视频带火动物园 彰显流量向善价值
郭海英近日,贵州凯里市一家位居深山的动物园在抖音平台意外走红。70岁退休教师冯元勇守护的这家动物园位置偏僻、设施陈旧,但动物们被照顾得很好
2025-11-11 13:49:00
冰层下千年共谱的时光:曹保明《最后的渔猎部落 》
“最后的渔猎部落”概念,最早来自于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曹保明先生的著作《最后的渔猎部落》。上世纪70年代,当时曹保明在吉林大学当教师
2025-11-11 13:52:00
普定县:一碗黔面闯市场 让“黔味”飘香全国
一把深山寻常的面条,经过匠心打磨与模式创新,从贵州大山走向全国市场,成为热销爆款。位于普定县工业园区的贵州苗干妈食品有限公司以小面条撬动大产业
2025-11-11 11:29:00
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开封举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凯中 刘昱渤编辑:申久燕审核 :范昭
2025-11-11 11:35:00
为进一步发挥毕节市旅游协会搭建行业桥梁纽带、助推城市文旅事业发展的宗旨作用,全面展现毕节市独特的城市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025-11-11 11:35:00
贺 信贵州省体育代表团:在11月10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拳击男子51公斤级比赛中,我省运动员张家茂不畏强手、奋勇拼搏
2025-11-11 11:35:00
小叶医探 | 刚上床就打呼,却说没睡着?医生科普:这是“浅睡眠”错觉
大皖新闻讯 “明明听到他打呼噜,叫醒后却说自己没睡着?”近日,合肥市民朱女士几次推醒丈夫时,却遇到这样的困惑。社交平台吐槽引来了不少“同款”
2025-11-11 12:12:00
西电程鹏飞教授团队研发“人体痕量气体探测装备” 助力重大灾害救援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程鹏飞教授团队接连收到来自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科技处的两封感谢信,信中对该团队在“12·4深圳深江铁路坍塌事故”和“8·7兰州榆中山洪泥石流”两次重大灾害救援中的突出贡献表示高度肯定与诚挚感谢
2025-11-11 12:06:00
山西太原一地下管道爆裂喷出粪便?当地辟谣:系暖气管道破裂喷水后带出泥沙
大皖新闻讯 11月10日下午,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一处地下管道爆裂,褐色水柱喷射而出。有网民在评论区称有粪便喷出
2025-11-11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