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踢腿、倒立、下腰……10月21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青砖白墙灰瓦上,吴桥县桑园镇小第九村的刁家班杂技小院内,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
记者在杂技小院看到,十几名学员依次排开,动作利落,眼神专注。“双手稳住,脚背绷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吴桥杂技的传承人刁桂华穿行其间,时而轻声指点,时而亲身示范,声音温和而坚定。
刁桂华是这座小院的主人。2018年,她将自家小院改造为杂技传习地。两年后,这个小院被评为沧州市百优美丽庭院。
这座小院由一栋二层小楼和宽敞的院落组成。小院一侧,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内,陈列着斑驳的老道具,无声讲述着杂技往昔。
文化长廊对面,是刁桂华精心打造的陈列室,“江湖岁月”“扎根成长”“育人为本”“舞台新生”“荣誉关怀”等五个主题篇章,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整呈现了刁家班从走街串巷的民间杂技班子走向国际赛场的奋斗历程。
1967年出生的刁桂华,6岁起便跟随父母扎马步、学柔术、练顶技。“那时,天不亮就要起床练功,手上的茧子一层叠一层。”刁桂华说,杂技人的手上,得有能“抓”住功夫的茧子。
在一张《环之舞》的演出照片前,刁桂华驻足良久:“这个节目是我编导的,5名学生参与表演,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铜狮奖。”
今年杂技小院重新装修,刁桂华特意保留了青砖白墙灰瓦的传统风貌。“只有保持乡村小院的老味道,才能留住乡愁。”她说,孩子们在小院里练功,不仅能学习技艺,更能感受深厚的杂技文化氛围。
16岁的夏一诺来自河南洛阳,在这里学了5年杂技。训练结束后,她熟练地收拾道具,帮着师弟师妹整理服装。“我很喜欢在小院里练杂技,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她说。
刁桂华还特意在小院设置了杂技文化体验区,让游客不仅能看杂技,还能尝试抖空竹、转碟,学几个简单的小魔术。“游客来这儿,哪怕只是摸一摸练功的毯子,也算离杂技近了一点儿。”刁桂华说,希望孩子们既能靠杂技养活自己,也能站上更大的舞台,把吴桥杂技传承下去。
“刁家班杂技小院是美丽庭院建设的生动实践。”吴桥县妇联主席李鑫表示,在这里,杂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技艺,而是可触可感的日常生活;美丽庭院不仅是环境的蜕变,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古老技艺与新时代的美丽庭院建设在此相遇,绽放出耀眼光芒。(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28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