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3年送外卖挣了100万元”登上热搜后,一系列谣言接踵而至博眼球
别让外卖小哥成为“流量”牺牲者
任翀
上海辟谣平台
最近,外卖小哥陈思突然成了社交平台热门人物——
起初,是他“3年送外卖挣了100万元”的消息上了热搜。有网友表示惊讶,也有网友不建议如此“拼命赚钱”。对此,陈思承认自己工作强度很大,透支了身体,建议他人不要模仿。
照理说,这一话题随着本人的说明已经告一段落,不料有自媒体称“陈思吹牛被同行打”的消息,并配有一张他流鼻血的图片。陈思不得不对此澄清,照片中的自己只是因为上火而流鼻血,而且并非最近发生,却被好事者造谣生事。
还有新的短视频称,陈思的电动车被扣下了,因为有高额违章罚款等待处罚。经初步了解,这仍是不实信息,发布视频的自媒体已经删除了相关内容。
从表面看,陈思变成谣言主角的原因,仍旧是造谣者蹭热点,信口开河博眼球,换得流量利益。但进一步调查可以发现,一段时间以来,包括陈思在内的外卖小哥频频成为谣言主角,甚至有造谣者不惜冒充外卖小哥,拍摄虚假内容的视频,这又是为什么呢?
外卖小哥谣言有套路
经上海辟谣平台梳理,有关外卖小哥类谣言主要有五种套路:
一是利用外卖小哥的学历做文章。这类谣言针对高学历外卖小哥,有的直接造假称“7万研究生在送外卖”,有的则将部分外卖员勤工俭学夸张成“大学生只能送外卖”等言论。
二是基于外卖员入职门槛低等现状造谣。用“外卖平台不再接受××岁以上的外卖员”“成为外卖员需要满足××条件”“外卖平台推出‘白跑计划’”等不实信息挑拨读者情绪。
三是利用外卖小哥一线工作者的身份博取同情,炮制“外卖员被商场驱赶”“外卖小哥为28万元彩礼被活活累死”等故事;更有甚者,直接冒充外卖员,摆拍“深夜送餐却被盗车”“带着抑郁症妻子送外卖”等悲情故事。
四是挑拨外卖员与消费者或商家的关系,编造“外卖员为报复消费者/商家,对着餐品吐口水”“外卖员盗取消费者餐品”等消息。
五是以外卖员为主角,按照“外卖小哥是富豪失散多年的孩子”“送外卖遇到霸道女总裁实现人生逆袭”等剧本拍摄短剧。这类短剧虽然打着“纯属虚构”的标签,可剧情过于离谱。
研究这些套路会发现,不论是为外卖小哥发声的,还是批评外卖小哥的,本质都是在“消费”外卖小哥。谣言中,外卖小哥这一基层“打工人”的身份与“地域差别”“贫富差距”“身份差异”“职场矛盾”等社交平台流量密码结合在一起,成为造谣者的获利“宝典”。
不应消费基层工作者
外卖小哥需要的不是“消费”,而是尊重。
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比如,合理规划配送路线、合理设置配送时间、提供更好的休息环境等。但也要注意,外卖这一职业与其他工作、岗位一样,都要有合理的工作环境,所有的劳动者都应当得到尊重。
另一方面,要尊重个人的选择。高学历的求职者能不能送外卖、为什么送外卖,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旁人的猜测并不能替代当事人的介绍,更不应该贴上“高学历只能送外卖”等标签。
不可否认,外卖小哥群体大,服务对象又很广泛,以他们为主角的话题容易引发共鸣。但是,这不是以他们为谣言主角的理由。对真正关心外卖小哥的人来说,应当客观看待这一群体,他们不应成为谣言的主角,更不应变成“流量”的牺牲者。本报记者 任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8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