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7月10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的“与古为新——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上,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的部分党员干部和文艺、科技、创意产业等领域青年专家代表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的精彩导赏下,一起领略上至商周下迄清末的中国传统书法的独特魅力。这一鲜活的文化现场,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生动课堂,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让古老书法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与古为新——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馆、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联联合主办,采取一临一创、并列展陈的模式,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尽显中国古典书法不同谱系的独特之美。“精中取精”的548幅临、创作品,按照书体类别和时间顺序梳理了从古至今的经典作品名录,如同打开一本“中国书法史”,让观者沉醉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书法文化。
随着孙主席的导赏,大家仿佛在灿若星辰的书法世界“溯流而上”,探寻中国书法之根脉、之面貌、之精神。“这些经典作品,既是一部中国书法发展史,也是用书法呈现的中华文明史,而且展现了近年来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特征。”在孙晓云的解读下,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传世之作,以清晰的历史脉络,传递出中国书法的美学精神和哲学意蕴。
本次展览的三层展厅内,一幅幅作品成组陈列,左“临”右“创”,直观诠释着中国古代书法的创造性转化。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孙晓云介绍,展览最大的亮点,是“临”与“创”的有机结合,临、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每位作者在笔法、结构尽量接近原帖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多年的笔法心得,把对传统的认知与理解、对经典作品的感受与判断融入创作中,崇尚经典又内化出新。”她表示,“一临一创,就彷佛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临帖的过程就是不断纠正自己的过程,也是自查自律自省的过程,创的过程则是让自己的性情得以充分发挥,两个结合,真正体现了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从拿在手里、放在桌上欣赏,到挂起来做展览,再到手机上下载观看、扫取二维码沉浸式阅览,最后到走近人们生活,书法艺术正从‘一维’‘二维’走向‘多维’空间,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正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终目的。”孙晓云举例说,紧邻江苏省美术馆的是1912历史文化街区,观众可以在美食一条街打卡“人间烟火”,再到美术馆享受“精神美食”,这两者并不矛盾,艺术并非高不可攀,体验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最好打开方式。
作为书法工作者,如何赓续书法艺术两千多年的文脉?孙晓云的答案是——让更多人拿起毛笔,在传统书法的书写中产生愉悦感,增强参与度,提升审美力,让书法滋润每个人的心灵和人生。她说:“当你提笔书写并沉浸其中,你的精神是愉悦的,快乐的,宁静并幸福的,有强烈的获得感,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强。书法艺术的笔墨之美,展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象。”
参观结束后,一场热烈的头脑风暴随后进行。
“从书法中能看到一种韵律节奏,展现了书法和舞蹈的相关性。其实早在唐代,大书法家张旭就从公孙大娘舞剑中受到启发,领悟了草书的书写方法。”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许薇认为,这场展览作为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创新和转化,启示自己今后要更多地把生活作为舞蹈创作的源泉。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尚荣表示:“在书法里面,人们悟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价值观,但它又可以落到现实中甚至到日用层面,比如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因此我们都应该更好地学习吸收传统的书法文化,此次观展是感受古味后再创新意的极佳机会。”
“汉字跟世界上大多数的表音文字不一样,它的丰厚内蕴、独特美感都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带给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南京网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FO余昕表示,要通过创新传统的书法、绘画等载体,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南京维赛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徐晨翔则表示,让优质内容“走出去”,需要通过文化整合、科技赋能来增强传播力:“比如,目前书法展览的内容大多限于平面文字,未来我们可以尝试打造3D立体感的书法作品,探索水墨特效,让展览更‘出圈’,文化更动人。”
如何吸引更多的人走近、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的黄培之前一直从事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相关工作,在她看来,“跨文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才能真正被国际受众认同:“我们不仅要把自己所认知的好东西带到国外,也要深入研究更加生活化、更有共情力的传播,让外国人主动去了解和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薛墨则认为,对中国传统书法的具体内容加以拆分,可以让它们一步步进入到生活的语境中,让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更加鲜活起来。
正人艺术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关吉柱博士认为,在当下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做好艺术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方式:“在已经到来的ChatGPT智能化时代,我们更需要培养下一代的文化意识和创新能力,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扎根传统,守正创新,让各类传统艺术形式和经典传统文化花开世界。”
“从一万年前的洞穴岩壁,到如今结合印刷、动态屏幕等现代技术得到全球传播,传统书法走过了漫长的旅程。”南京达斯琪全息科技董事长周全满怀期待地说,“未来,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全息3D技术相结合,会创造出不一样的美学哲学新体验。”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她说,这种“日用而不觉”,指出了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标志是活在人的生活中,比如,想给心仪的对象表达一下心意,如果拿起一支毛笔,蘸上墨写几句,这就是传统文化活在每个普通人具体生活中的最好体现。她表示,对书法艺术和以书法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文 赵宇/视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2 23: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