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15 14:47:00 来源:中国吉林网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像许多节日至今不能找到起源一样,让民俗学家困惑的是,中秋节何年何月得名?人们在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找到了你,因为你的到来,“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中秋节,“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因为你的到来,朝廷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但这不是你的肇始,中秋节得名于何时,至今还是个谜。

月到中秋分外明,有人推测你得名于唐,“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观月》)“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张祜(《中秋月》)”“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司空图《中秋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中秋不是得名于唐,何以有这多朗月般的中秋诗?但这不是中秋的起源,倒是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但这绝不是中秋节的起源。

又说源于天宝十四年的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那个当了皇帝想成仙的李隆基,身在凡间想天上。八月十五,清辉夜寂,望碧海青天,蟾光月满,觊觎月宫,遂请道人罗公远作法,一道游了月宫。刹那间,寒气逼人,香气扑鼻,面前一座美丽宫城就是广寒宫,数百仙女着轻罗玉纱,与嫦娥翩翩起舞,迎迓凡世来客。听仙乐《紫云曲》悠扬悦耳,于是素晓音律,后来成了梨园祖师的风流天子,默记曲调,把这支仙乐带回人间,成了蜚声中外的《霓裳羽衣》。传说,自月宫回落,经潞州上空,俯视全城,见月色如水,月光如画,遂取随身玉笛,骤起仙乐,又向城中遍撒金钱。十几天后,潞州官府上奏说,八月十五月满之时,潞州上空有天乐传来,且有金钱撒下。要不唐诗怎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若不怎有“如闻仙乐耳暂聪”之语。

人说你中秋节得名于魏晋南北朝文人玩月风尚。唐欧阳詹《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唐之古为谁,首推魏晋,那时有谢灵运、鲍照、谢朓等诗人已开始了玩月,并留下玩月诗。

人说你中秋节得名于上古的祭月。最是美丽神奇的月亮,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瑰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这是古人在缺乏科学知识的情况下,对月亮上的高山深谷造成的阴影赋予了丰富的想象。那阴影又叫“月海”,这片海给了世人无限遐想的空间,那团隐约可见的黑影是不是一株桂树,那桂树后面是不是晶莹剔透的广寒宫?那美丽的玉兔、丑陋的蟾蜍、伐桂不止的吴刚和天上人间最美貌的嫦娥,他们何年何月落户蟾宫?大诗人屈原《天问》里有“顾菟在腹”句,即月神肚子里有一只蟾蜍,作了回答。在古人的观念里,日为阳,月为阴,日中有踆乌,月中有蟾蜍。金乌,金翅金羽,且有三足,乃鼎立于日中之凤;蟾蜍则不然,其名不雅,其貌不扬。“小蟾蜍徐行腹如鼓,大蟾蜍张颐怒于虎”,因蟾居月宫,故以蟾为月的代称,月宫又称蟾宫。李白《古朗月行》有“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猜想月有晦、弦、望、朔,乃蟾蜍作祟。蟾蜍又是长寿的象征,《太平御览》记载,蟾蜍寿命可达三千岁。蟾蜍就是癞蛤蟆,古代曾有蛙崇拜。蛙,繁殖力极强,是第一位从水中爬上陆地生存的动物。蛙与女娲之“娲”同音,有人认为女娲是把青蛙加以人格化,而构想出来的女神。

大诗人屈原《天问》“顾菟在腹”,一语双意,既说月宫有蟾蜍,又因为“菟”与“兔”谐音,也说蟾宫有玉兔。晋人傅咸在《拟天问》诗中作证:“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南阳一幅汉画像石,名唤“苍龙星座图”,画的就是月轮中的蟾蜍和玉兔。捣药玉兔什么形象,粉白嫩脸,身披战袍,头戴金盔,左手托臼,右手执杵,背插小旗,坐骑为老虎、狮子、骆驼和梅花鹿,也有威风凛凛坐上莲花宝座,极富童稚情趣。这月魂蟾宫也足够热烈的了,偏偏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篇中,又为月宫送上一个山西人吴刚。吴刚有过,谪令月中伐桂,桂树高五百丈,且斫且合,万世不绝。

可能是太过丑陋的蟾蜍,招人嫌弃,《山海经·大荒西经》推出了婀娜多姿的嫦娥,“有女子方浴月,帝(喾)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常羲就是人们所说的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淮南子·览冥训》中,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天上十日并出,晒得大地几成焦土,草木不生。嫦娥丈夫后羿,开万斤宝弓,射落九个太阳,从此名扬天下。西王母赞颂后羿英雄,特送他一包长生不老,升天成仙的神药。但后羿不舍乡亲,也不愿离开妻子自己上天成仙,遂将神药交给嫦娥。一天后羿外出射猎,后羿弟子蓬蒙,乃奸佞小人,威逼嫦娥交出神药,嫦娥不忍神药落于蓬蒙之手,被迫将药吞下,立刻身轻如燕,直上青天,一直飞到广寒宫。后羿回到家,见嫦娥早飞升而去,心焦如焚,且追赶不能,只好让侍女放上供桌,摆上嫦娥平素爱吃的水果,面对一轮皓月,遥祭远去的妻子,渴望她重返人间,早日回家团圆,于是八月节成了因春祈而又秋报的团圆节。

团圆中秋节,有祭月、赏月、玩月、走月活动。祭月供品首推圆圆的月饼。月饼又称宫饼、月团、团圆饼。嫦娥奔月,人们用团饼祭月,取团圆之意,又用瓜果、毛豆祭玉兔,希望玉兔能赐仙药,以求健康福祉。唐高祖李渊时,匈奴犯边,大将李靖出征凯旋,土蕃商人献上胡饼,李渊改胡饼为圆饼,望长安明月感叹:“应将圆饼邀蟾蜍”。传说改圆饼为月饼,是元末。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传说义军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起义成功了。为与民同乐,朱元璋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从此便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有京式、广式、苏式等多种样式。月饼不同于一般的糕点,月饼本身是一幅吉祥图画,讲究在月饼模子上铸字印花,字是福、禄、寿、喜字,画是团圆喜庆画。清代,祭月之风大盛,多病缠身的慈禧,忌讳月饼的“饼”字与“病”谐音,改月饼为月华。又滴溜滚圆的西瓜,切成瓣瓣相连的莲花状,放于银盘中,供祭月神,称之为团圆瓜。《帝京景物略》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乘仲秋圆月,粮满圆仓,谷盈圆囤,万颗圆圆,堆砌丰稔之际,谁人不盼圆融、圆满。中国人的观念中,爱完整,怕残缺;喜和谐,厌敌对;喜团圆,伤别离,看天是圆的,还有圆圆的日月星,地上有圆圆的供桌,桌上是圆圆的苹果、葡萄、桂圆、石榴、晚桃和青柿子。

八月十五天门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虽有俗言,也不严格要求,男拜月为了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拜月则愿貌似嫦娥,洁如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华夏儿女共同祭拜中秋朗月,盼望和谐美满、月圆花好。

作者:施立学(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5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月神嫦娥的“颜值”变迁
...于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歌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嫦娥已与月融为一体,月亮之美、之冷也成为嫦娥的美和冰清玉洁。月光清寒营造的寂寞伤感氛围,越加诱发唐宋文人的相
2023-09-29 11:06:00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赏月可以增进亲情、友情和爱情,因此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寓意。2.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象征性食品,寓意着团圆和美满。月饼的制作工艺独特,口感丰富多样,有豆沙、莲蓉
2024-12-08 20:22:00
...与羿的夫妻关系确立,而嫦娥在进入月宫后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回归为女儿身。汉画像中,嫦娥人头蛇身,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身后长尾上饰有倒钩状细短羽毛。南北
2023-11-03 19:21:00
为什么汉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开谜团
...以及瓦当、帛画、铜镜上都发现了飞翔的人面鸟身羽人、蟾蜍、月宫、玉兔、桂树形象,分布范围涉及陕甘、川渝、晋豫、湖南以及山东、江苏的两汉墓葬。这说明,嫦娥以及嫦娥奔月的故事,绝非
2023-01-03 12:07:00
吴刚为何要在广寒宫无休无止砍桂花树,为何历史上很少记载?
...会出现嫦娥呢?其实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嫦娥、玉兔、蟾蜍的形象,要比广寒宫还早。在古代典籍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误食了仙药不能留在人间,所以便来到了月亮之上,但这种说法也有很
2023-01-09 22:44:00
...,就这样日夜不休的炙烤着大地。那时的大地之上,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人民生活非常的艰难。后来出现了一个名叫后羿的擅长箭术的勇士,在昆仑山巅接连弯弓射下九轮太阳,解除了百姓的危机
2023-08-27 17:09:00
嫦娥的丈夫其实并不是后羿,被误叫了1000多年
...入月亮中变成了月神。不过还有一个版本,说嫦娥变成了蟾蜍。广寒宫当然是寂寞孤苦的,唐人李义山有诗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奔月
2023-01-23 00:31:00
中秋节:宏宇明月照千里,博韵秋思寄婵娟
...怎样变迁,月光依旧皎洁,情意绵绵不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中秋快乐,月圆人更圆!
2024-09-18 09:14:00
ME创新计划|“你好邻居·共享社区”项目:月满家园 共享中秋
...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每一段故事,每一首诗篇,都是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9月12日,天津市西青区妙妙公益服务中心
2024-09-14 12: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
1日,市文旅局发布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太原主题旅游线路,邀请游客循着“悟空”足迹,漫步晋阳山水,品味市井烟火,触摸非遗匠心
2025-11-01 18:23:00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
首都博物馆上新 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隶书源流”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采取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和面向会员定向邀请两种方式征稿
2025-10-31 16:4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鱼台孝贤广场楹联
(高山景行 上联:阁壮水云乡,克襄孝道明忠道 下联:德昭桑梓地,且看今贤继古贤)(紫气东来 上联:鱼龙呈变化,万顷烟波堪醉我 下联
2025-10-31 17:24:00
《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肥举行
大皖新闻讯 10月31日下午,文化学者夏冬波新著《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合肥育才书店徽州书局举行。《吴长庆家族》是研究合肥市(原庐州府)名门望族吴长庆家族(庐江鳌山吴氏家族)的一部家族史著作
2025-10-31 21:52:00
聚焦如何“提笔绘丹青” 山翁画册《墨痕》出版
继《山翁书画集》和40万字的《山翁评论文集》出版之后,著名书法家、评论家、收藏家山翁先生介绍如何“提笔绘丹青”的专著《墨痕》
2025-10-30 08:40:00
“跟着楹联游济宁 ”第十五站活动走进金乡奎星湖公园
鲁网10月3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金乡,在金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文峰塔前走一走,官学财运全都有。”光善寺塔又称文峰塔
2025-10-30 17:13:00
老有福丨他的百年“青春之歌”:百岁陈世明的信仰与传奇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
2025-10-29 15:14:00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2025-10-29 16:57:00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2025-10-29 18: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