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日前,由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共同主办的“并蒂·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交流展系列”首展“简·臻——韩硕水墨人物画展”,在北京画院开幕。上海中国画院和北京画院于2023年达成共识,合作建立“画师交流展”机制。本次“简·臻——韩硕水墨人物画展”,既是两院画师交流展机制建立以来的首展,又是画家韩硕个人从艺回顾展。
展览汇集了韩硕自1980年代以来,水墨人物画精品力作70余件。其中包括1984年他与施大畏合作的《亲人》、1999年创作并获得全国美展金奖的《热血》以及《南昌起义》(2009年)、《竹林七贤》(2016年)等代表作。这些作品也是韩硕几十年来水墨人物画创作的一次学术性梳理与呈现。展出作品以传统筑基,融入时代审美,加以自我陶铸,古而不板,变而不怪,新而不俗,展现了韩硕水墨人物画创作的深厚功力与时代特征。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韩硕多件佛道人物、戏曲人物、历史人物以及当代人物的创作与写生。韩硕追求迹简意繁,强调笔墨精神,重视草稿推敲,注重文学意境等绘画理念与追求,在展出的作品中都有迹可循。
前不久,本公号品牌栏目“名家示范”邀请画家韩硕,为大家现场示范并详细讲解了中国画表现戏剧人物的章法和技巧,并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韩硕在示范戏剧人物美猴王时强调写意画的随意性,要避免拘谨带来的刻板;同时也要考究用线用墨,以体现中国画的精神。在画脸部时,要注意掌握好比例和动态,后续绘画需在此基础上展开。此外,他还提到了画中的对比和辩证法,如浓淡、大小、动静、粗细等对比,并强调戏剧人物画的色彩运用须考虑舞台造型和色彩规律,注意夸张和对比的运用,区分舞台与真实,保持色彩丰富性。
创作题材广泛,笔墨当随时代
韩硕的艺术创作题材广泛,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作品多描绘工农兵形象,反映社会主题。改革开放后,作品转向古典人物和神话故事,反映个人兴趣。
韩硕认为,从中国绘画传统和传承的角度来看,其实过去画家画的大多是古典人物。他从这些古典人物的绘画作品中得到的滋养最多,因而也尤其钟爱。
而结合时代要求,他曾经也进行了很多“主题创作”,特别是画了蛮多当代人物,其中也包括不少肖像题材。
热血
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是韩硕绘画的涉猎范围。他说因为自己爱好比较广泛,所以创作题材选择面就比较宽泛,以至于后来开始神话故事、戏剧人物等题材的创作。
在韩硕看来,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戏剧是夸张的艺术,把生活中的人物、服装等都作了艺术的夸张。而戏剧人物到了画家的笔下,又可以用中国画特有的手法进行“二度夸张”,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
拘谨的个性,自由地创作
韩硕自言性格拘谨,通过努力克服,保持创作自由。家庭背景对韩硕艺术创作有深刻影响,启蒙阶段曾经接受严格训练。
“我是一个性格比较拘谨的人,”韩硕认为性格可能与血型有某种关联,他是A型血,为人处世都比较谨慎。从好的方面看或许是“做事认真”,然而缺点也就是“过于拘谨”。
韩硕自知,这是自己性格上的“短板”,更可能成为自己艺术创作道路上的“绊脚石”。因而,他就下定决心,扬长避短——发挥做事认真的优势,避开拘谨刻板的弱点。
绘画道路上的重要节点
韩硕走上绘画之路,家庭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小学毕业后,他考入浙江美院附中,接触到了比较专业的绘画训练。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就是这次考学或者说在浙江美院的两年,让他走进了美术这个领域,即便当时的他尚且懵懂。
1972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一些负责接待的宾馆需要一批用于布置的画,市里就组织一些画家创作。韩硕也是其中一员,他在那里结识了不少绘画界的良师益友,这是继浙江美院两年专业学习之后,他在绘画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节点,又像是人生的转折。从那时起,开始慢慢走向专业创作领域,直到1978年进入少年儿童出版社做美术编辑兼美术作者,成为一名专业美术工作者。
放松一点,画好作品
韩硕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丰富的内涵,通过最简练的笔法表达最深刻的思想。他欣赏八大山人的“画面简练而内涵丰富”,他认为中国的人物画也能做到这一点。他起先尝试着画了一些单独的人物,觉得这条路是走得通的。另一方面,他觉得当时自己对全国美展看得比较淡,没有一种“非我莫属”的紧迫感,所以画画时比较放松。他看到画院里一些年轻画家有时很苦恼,就跟他们讲,你去用你的方法好好地画一张画,你就这样试试看。不要去想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应该是怎样的”,评委的口味是怎样的……这种东西考虑多了,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困境。
来来往往
“放松一点,画一张好作品。”这是当时韩硕的全部想法。或许正是这种“去功利”的想法与那些悉心研究展赛口味的“攻略”正好相反,反而使韩硕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令人眼睛一亮。韩硕认为获奖与否,可能会受很多因素影响,看淡些反而能画出自己心中的好作品。
最要紧的是一张好画
中国画受西方影响已经好多年了,从徐悲鸿一代画家开始,就把西方的东西搬到中国绘画中来,这中间也经过很多辩论,一直争论不休。说到底就是一个问题:中国画应该走什么路?多学习西方还是多继承传统?
韩硕的观点是:最要紧的是一张好画,这个是最重要的!老画家林风眠原先是画油画的,但后来也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应该也属于中国画,但他的画很西化,包括色彩、光影。很多人很欣赏,也有人批评其“中不中,西不西”。韩硕觉得像这种地域、画风、派别之争,可能永远也争不出结果。因而,作品本身好不好是关键,何必考虑它是不是中国画,是不是西洋画。一幅好的作品,其内在一定是继承了好的传统,或者学习了国外好的经验。
作品应感动观者,传递艺术家情感
“一幅绘画作品,能不能感动观众,或者创作的时候能不能感动自己,这是最重要的。”韩硕认为这就是意境,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画画的时候,为什么要一鼓作气?这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所以说描的东西不可能有感情的,这其实是蛮要紧的。
这些东西听起来很虚,实际上它是真实存在的。“有的东西为什么一看就有一股气魄上来让你感动?包括它的构思、笔墨、整个气韵,都会让人眼睛一亮,这是最蛮重要的。”韩硕说。
阿佤新歌
好的作品应当符合时代精神
中国传统的东西不能丟,也丢不了。但是继承之路可能不是那么平坦。中国画在世界艺术范围内都是一种很独特的呈现对象的思考方式。比如其他很多视觉艺术都是基于光线来表现对象,所呈现的无非是色彩、光影。但是中国画是把所有的立体的影像都变成线条,韩硕认为这种思考方式非常特殊,即便放眼全世界,也非常特殊。而且这么多年过来,生生不息,就说明它的内涵、它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故事是好多内容加起来的,”韩硕说,“每个画家在自己的领域里画出精品来,中国故事就会丰富多彩。”绘画本身的形式就是多样化的,各种门类、各种内容都可以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出力。
竹林七贤
“好的作品”的标准里面有一条,就是符合时代精神。过去认为很好的画,拿到现在来看,或许有其历史价值,但当代画家再重走那条老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当代画家应该研究如何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当下的时代。
韩硕,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4 1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