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部边陲,这里有“孔雀蓝”最执着的坚守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0-04 10:03:00 来源:锋行天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孔雀蓝”的节日坚守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马嘉隆 通讯员 陆赛超官国荣

阖家团圆是中秋最美的镜头,万家灯火是国庆最好的礼赞。当中秋遇上国庆,双节同庆之际,仍有许多文职人员坚守自己的战位。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深处,还是崇山峻岭、远海大洋,他们将青春挥洒在每一个晨曦与黄昏。

当我们偶然把目光投向祖国的西部边陲——

戈壁的黄、雪山的白、国旗的红、迷彩的绿……这里有最热烈的奋斗。

广袤天地间,淳朴可爱的官兵和文职人员携手同心,以滚烫的青春和热血,迎战前路险阻……这里也有最执着的坚守。

——编者

相思·天涯守望

“今年又得让你一个人过节了”

戈壁上的风吹散了云朵,皎洁的月光霎时铺满了工地上崎岖的石子路。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部文职人员、助理工程师石鸿太不禁抬头,痴痴地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

睡前绕着工地走一圈,是石鸿太工作多年养成的习惯。因受领任务,今年的中秋节,石鸿太又要一个人在外地过。

“有点像连队查铺查哨,不看一下总有些不放心……”夜晚的工地静悄悄,石鸿太边走边和妻子通着电话。这些话,妻子听得耳朵都快长茧了,她问:“国庆假期你能不能回来?”

对于分居两地的军队人员来说,夫妻间最揪心的话题之一莫过于过节探亲了。节前受领了重要任务,那过节能不能回家?明明知道答案,但还是会问;明明不想说,可总要作出取舍和选择。而夫妻间最大的默契,也是在一个个“回不回家”的问号中逐渐磨合出来:她支持你的事业,你理解她的抱怨。

妻子何尝不知道,石鸿太是这片工地上唯一的建设方代表,实在走不开也不能走。妻子又何尝不支持石鸿太,结婚多年,石鸿太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她独自操持家里家外,就算再难,也不过是在电话里埋怨两句。

今年,已经是石鸿太守在戈壁的第4个年头,与滚滚黄沙相伴,让他从一脸稚嫩的“小石”变成皮肤粗糙的“石工”。

4年前,石鸿太放弃稳定优越的工作,报考军队文职,入职不久,便和战友们一起奔赴戈壁,参与某重要建设项目。向记者讲述这段经历时,石鸿太骄傲地指着荒山脚下开辟出的训练场说:“刚到这里,水、电、路都没有,可我们硬是干出来了!”

开朗乐观背后,是一次次苦中作乐,一次次苦中进取。作为重点工程之一,这个建设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丝毫没给石鸿太和战友们留出适应时间。野外生活条件艰苦,白天风吹日晒,午休时帐篷里热得像蒸笼,晚上又气温骤降,裹上两层被子都会被冻醒。

随着项目施工开山平地,随着项目设施从无到有,石鸿太全身心投入。当看到项目开始为练兵备战作出重要贡献,他激动万分,攥紧拳头连说“值”:“咱们苦吃得值!夜熬得值!心操得值!”

接了几回“烫手山芋”,当了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在摔打磨砺中,石鸿太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逐渐独当一面。如今的石鸿太,负责多个项目任务,每个项目都在按计划有序推进。责任越大,越要考虑更多,难有机会回家。佳节临近,他只能在电话里听一听妻子的唠叨,诉一诉自己的衷肠。

二人的通话还是以甜蜜收尾。隔空亲吻了一下妻子,挂断电话,石鸿太刚好把工地绕完。他抬头望月,咫尺天涯,千里守望,心里涌动着一股坚定又磅礴的力量。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部边陲,这里有“孔雀蓝”最执着的坚守

左图:某仓库文职人员进行油料收发作业;右图: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职人员进行野外侦检作业。

成长·千里同行

“我们得给孩子当个好榜样”

十几年相伴相守的黄亮和王静,今年少见地不能在中秋夜一起吃团圆饭。

在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黄亮和王静是一对令人称羡的“孔雀蓝”夫妻——这里的已婚官兵大多两地分居,而他俩从大学时就相识相爱,毕业后一起工作,2021年双双通过考试成为军队文职人员,成为一段佳话。

2个月前,黄亮接到通知外出参加培训。王静留守单位,一人身兼数职,还要照顾家庭。

培训时间不算短,年底才能结束,黄亮出发前也犹豫过。多年的相濡以沫,王静很快察觉到了丈夫的顾虑。“你放心去,我如果实在忙不过来,就把女儿交给咱妈照顾……”

以往,夫妻俩虽然也常常早出晚归,但互相支持,总能挤出时间陪伴孩子。“孩子成长得很快,我们也要不断进步,给她当好榜样,让她学会坚强独立。”夫妻俩都知道,既然选择了文职人员这个身份,今后的责任就不仅是为人父母,也要担得起身上的“戎装”。

给黄亮送行那天,一家人在火车站告别,王静想说些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倒是懂事的女儿说:“爸爸你去吧,我会按时完成作业,听妈妈和奶奶的话。”黄亮转身上车后,女儿把头埋在王静肩上,小声说:“我从来没和爸爸分开这么久。”

回到单位,王静一头扎进工作,除了一直负责的油料业务外,还主动承担被装收发任务。面对新领域,她从头学起,分析各项数据,反复沟通协调,梳理重点难点,不断优化完善工作流程,把战储被装管理得井井有条。

工作之余,有战友问王静,以前工作条件那么好,为啥要跑到大西北吃苦。王静说,人生总要有些奔头。

千里之外,正在加钢淬火的黄亮,和妻子有着共同的追求。培训期间,他们的训练和课程从早上6点半排到晚上11点,作为队伍里年龄最大的人,黄亮拼着一口气不输给年轻人。1个多月下来,他的油料化验等专业课目和体能训练课目成绩明显提高,在多次测试中综合成绩排名前列。

这天,黄亮忙里偷闲,利用休息时间和妻子视频。透过屏幕,王静发现丈夫又黑了不少,二人开着玩笑,眼里满是笑意。今年中秋节,他们相隔千里,虽不能牵手,但精神同行,何尝不是另一种浪漫。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部边陲,这里有“孔雀蓝”最执着的坚守

左图:某工程代建办文职人员进行测量作业;右图:某野战医疗所文职人员为边防官兵进行医疗巡诊。

惦念·心系边关

“很骄傲能为官兵做点事儿”

一天的巡诊结束,夜色悄然降临。

山路上一片寂静,只有汽车引擎低沉的轰鸣。车里,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野战医疗所文职人员汉英打了个哈欠。来到高原8个月了,这样白天黑夜连轴转、全身心投入巡诊任务已经成为常态,她难免有些疲惫。

时值秋季,但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已寒意袭人,官兵上呼吸道感染病症逐渐增多。医疗所要赶在国庆节前的窗口期,把周边驻训点位再走一遍,不然,越来越冷的天气将更不利于官兵伤病恢复。

车轮碾过地面的坑洼,陡然加强的颠簸驱散了汉英的困意,她回头看了一眼,大家没什么反应。“都习惯了。”汉英轻声感慨。

2012年汉英入职部队医院,2019年加入军队文职人员队伍。上高原、赴野外、进演训场……外出驻训这几个月,和十几年的从医生涯相比不算长,却有太多需要尽快适应的地方。她还清晰记得,刚踏上这片土地,高原反应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前往驻地的路上,她头痛欲裂,时不时用笔盖顶着太阳穴,想以外部疼痛抵消一些脑袋里的裂痛感。

相比环境的考验,汉英更难忘的,是坚守在这里的人。

生病需要住院,先问“什么时候能康复归队”;受了伤,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影响训练”……类似的故事,汉英在高原见证了很多。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背后,是官兵们朴实却炽烈的真情。

一次巡诊,汉英在边防连队看到了一双手,黝黑、粗糙、皲裂,十指末端都有裂口,完全不像一个年轻人的手。这双手的主人叫赵志康,是一名炊事员。每一次洗菜、颠勺时手上的裂口都会隐隐作痛,但他从来没有抱怨。为小赵诊治后,汉英常惦记着他的情况,不时进行随访。

作为一线医护人员,汉英坚持与官兵同行。战火弥漫的演训场上,她嗅着空气中的硝烟味,时刻准备提供专业卫勤保障;沙尘滚滚的巡逻路上,她坚持与官兵一起,用脚步丈量边防每一个角落……被任命为医疗分队队长时,汉英还未从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症状中恢复。即便身体不适,但汉英从未缺席外出巡诊,有时接诊时全身冒虚汗,仍咬牙坚持。在她看来,能为高原官兵守护健康,能帮基层军医和卫生员提高临床技能,能在服务练兵备战的强军事业中留下自己的平凡一笔,她感到很骄傲。

有时,就算忙了一天身心俱疲,汉英晚上偶尔还是会失眠。万籁俱寂时,望着窗外月光如水,汉英总会不知不觉将心思分成两份,一份“飞”到老家,牵挂着一家老小,一份则留在巡诊点位,脑海中不断闪现白天诊治过的官兵,想着他们什么时候能康复,还有谁需要长期随访。

月落星沉,晨光熹微,又是新的一天。踏着朝阳,汉英开始了例行查房。与往日不同,中秋时节,汉英又多了一项工作——根据之前了解的饮食习惯,把不同口味的月饼放到住院官兵的床头。在异乡、在战位,与各地战友共度佳节,汉英心头别有一番滋味:“在高原,有一种团圆叫守望。”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部边陲,这里有“孔雀蓝”最执着的坚守

上图:某野战医疗所文职人员行进在巡诊路上。

摄影:赵其满、张永龙、陆赛超、刘涛、付伟程

制图:黄美源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部边陲,这里有“孔雀蓝”最执着的坚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4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来源:新华社南太平洋上的“孔雀蓝”——记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的文职医护人员群体黎云、李伟欣、徐巍护士孙青没有想到,她能成为“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第一批“站坡”的文职人员之
2023-09-09 19:42:00
“孔雀蓝”的强军梦——记军事科学院“四有”优秀文职人员白晓颖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题:“孔雀蓝”的强军梦——记军事科学院“四有”优秀文职人员白晓颖卢东方、贾启龙、刘雪涛人生轨迹的改变,往往始于偶然。2019年,得知军事科
2024-01-29 21:01:00
军事科学院文职人员:如浪花汇聚 在未来创造新的浪潮
...超跨越的历史机遇。在改革浪潮中加入我军科研方阵的“孔雀蓝”,为科技强军注入新动能。采访中,记者穿行在一座座现代化的科技实验室,处处可见“孔雀蓝”忙碌的身影。科技的浪潮、创新的
2023-11-10 10:53:00
绽放在强军路上的“孔雀蓝”——记军事科学院文职人员白晓颖
绽放在强军路上的“孔雀蓝”——记军事科学院文职人员白晓颖■解放军报记者 高立英 贾启龙 李伟欣 特约记者 魏寅像奔腾不息的瀑布,亮晶晶的数据在电脑大屏幕上流转。一双明亮的眼睛专注
2024-01-30 13:51:00
强军之路 | “青”出于“蓝”,超燃宣传片致敬文职人员
人民陆军消息 为军而生向战而行穿上“孔雀蓝”加入文职方阵你的人生从此不同“八一”建军节陆军政治工作部文职人员局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发布陆军文职人员宣传片《“青”出于“蓝”》
2023-08-02 20:33:00
甘为天梯育雏鹰
...人公心语】为战而来,向战而行,和“空军蓝”一样,“孔雀蓝”也肩负着胜战的神圣使命。前不久,豫南某校,空军某训练机构教员授课能力考核如火如荼进行。候场区内,来自各训练基地教学经
2023-11-29 06:07:00
打造成长成才孵化器
...能力情况进行复盘总结。 走进教学工作坊,清一色的“孔雀蓝”正围绕课程改革进行交流,教战研战氛围浓厚。记者不禁感慨:文职人员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从这里走向各自战位,会
2024-02-28 04:41:00
...报4月6日,火箭军工程大学文职培训大队组织“逐梦闪耀孔雀蓝”演讲比赛。该校新入职的文职人员苑丽丽以一封写给女儿的信为题,讲述自己加入文职方阵的故事,充满情怀与担当。经本人同意
2024-04-27 05:17:00
文职人员马紫辉比武归来话感受:“红色药监精神”代代传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红色药监精神’。身为新时代‘孔雀蓝’,我们要接过光荣传统的接力棒,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跑好自己这一棒……”联勤保障部队药品仪器监督检验总站报告厅内
2023-05-10 18:2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