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多彩贵州网讯 秋雨初霁,黔北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云雾缭绕,绿意滴翠。一条条硬化路连通山外,一栋栋黔北民居依山而立,村民笑脸相迎——这里,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故事正生动地上演。
在大石盘苗寨的赤水苗族博物馆内,一名年轻的村干部正向十余名村民和游客讲解苗族图腾背后的文化记忆。“图腾里有祖先的智慧,芦笙中有山水的回响,文化自信就沉淀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她话音未落,人群中已响起认同的掌声。
“变化大得认不得喽!”70岁的村民唐显孝扶着新修的栏杆,指向远处蜿蜒的盘山公路,“以前赶集爬山几个小时,如今客车开到院坝口,娃儿上学一溜烟功夫!”
生活之变,写在老人扬起的嘴角边。75岁的姚应宽、85岁的王一亨和75岁的商沛达闲聊:“过去是瓦房煤油灯,现在是楼房路灯明!国家政策好,感谢国家、感谢党,现在的日子是真嘞好!咱们这把老骨头也要多享几年福。”
产业也变了。返乡青年张代炳经营的演艺中心节假日总是热热闹闹。“我们采用‘党支部+村集体+公司+村民’模式,带着大家一起吃‘旅游饭’。”他翻出手机里的订单,“忙时请村民帮忙,一天120块,大家干劲都很足。”
村民黄仁宣是苗族,家里挂衣竿上挂满五彩斑斓的苗族服饰,她一边整理辣椒一边笑着说:“房前屋后种起花,屋里屋外扫干净,这才住起舒服!”她抖开一件绣花围腰,“平时勤快也爱打扮,每到节庆,穿起苗装跳竹竿、吃长桌宴,比过年还热闹!”
让全村人尤其骄傲的是,从这里走出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省级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越来越多年轻人受她影响,来到这里,返乡创业——借着距四洞沟景区仅500米的地利,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愈发兴旺。
客运站旁突然响起喇叭声。当日,赶场归来的村民刚下车,镇村干部就支起移动宣讲台。“老辈子们,记到天上不会掉馅饼!”党员志愿者用方言讲解防诈骗知识,刚从集市回来的老人们频频点头:“是要注意,咱们辛苦钱可不能被骗走了。”
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通过持续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一行动”,民族村环境变美,乡风也更文明。
这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村庄,3291人中少数民族占676人。从当年护送红军的苗族“鸟枪队”,到如今携手振兴家乡的大家庭,民族团结已成为最美的风景——他们正共同执笔,书写黔北大山深处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张浪)
一审:余从源
二审:王 信 姚 腾
三审:唐全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23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