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作者:王济川
追梦不停歇,探索不止步。今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从东方红一号划破天际,到嫦娥六号携月壤归来;从神舟飞船“太空会师”,到“天问”系列迈向深空,中国航天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在浩瀚宇宙中镌刻下属于中华民族的星辰印记。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飞天之旅,既是技术创新的长征,更是民族精神的史诗,为新时代改革攻坚提供了最生动的教材。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史。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航天人从零起步,用算盘计算出卫星轨道,用手摇计算机攻克关键技术,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完整的航天体系。如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超过96%,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空间站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天问二号即将开启小行星探测,这些成就背后,是航天人“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坚守。正如“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所说:“航天人最不缺的就是啃硬骨头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推动技术跨越的核心动力。在改革攻坚的战场上,党员干部同样需要这种“啃硬骨头”的勇气。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从“悟空”探测暗物质,到“墨子号”实现量子通信,从嫦娥七号瞄准月球南极水冰,到载人登月计划稳步推进,中国航天在深空探测领域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这些成就的背后,是航天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对党员干部具有重要启示。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方法、新路径。
航天事业是国之重器,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到新一代航天人,中国航天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不仅体现在航天领域,更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各个层面。北斗短报文通信服务水库监测,航天育种技术助力粮食增产,4000余项成果应用于民生领域,航天科技正以“接地气”的方式造福人民。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载人航天精神的时代内涵,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工作实践。
站在第十个航天日的历史节点,回看中国航天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广大党员干部当以航天精神为指引,以“归零”心态再出发,以“赶考”姿态勇担当,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续写属于中国的壮丽篇章!
一审:叶力
二审:陈鹏
三审:吴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4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