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唐璐)清澈明净的梦溪湖、涓涓流淌的龙塘河、干净整洁的通村马路,鲜花吐蕊的农家小院,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近年来,黄泥乡朝门村立足生态、资源和人文优势,积极探索“党建+”的引领模式,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精准发力、多渠道开辟群众增收途径,助力全面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党建+组织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党委出题、支部领题、群众阅卷。近年来,朝门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精准赋能乡村振兴,切实把党建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有力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共促。“党的二十大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进行再动员、再强调、再部署,我们村坚持党旗领航,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组织生活制度,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逐步形成了支部‘带头干’、党员‘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浓厚氛围,助推我们村又快又好的发展。”黄泥乡朝门村党支部书记游永彬告诉记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如今,朝门村共有64名党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黄泥乡着眼抓细抓实、常态长效,精准“把脉问诊”、精准“靶向施策”、大力实施“党员活力”工程,针对老党员做到“多动嘴”,发挥余热“传帮带”;动员中年党员“多跑腿”,帮助群众解难题;号召年轻党员“多压担”,薪火相传守初心。
党建+乡风文明擘画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万物生长,绿绿黄黄。看行云悠悠,闻草木芬芳!这是2023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笔者对黄泥乡朝门村夏季风景的记忆。连续几年,朝门村坚持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树立乡风文明“风向标”,组建朝门村乡村振兴理事会,通过评选优秀典范带动群众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增强创业能力、服务村庄建设,具体开展“三带三好(三带:党员带头人、产业带头人、公益带头人;三好:好公婆、好媳妇、好孩子)”评选活动,仅2023年,就评选表彰乡村振兴先进典型48人,其中党员16名。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灵魂。实现乡村振兴,光建设文明乡风一枝独秀可不行。近年来,朝门村凭借“阡陌成大道、水碧映山青、丝弦伴歌舞、农耕传文明”的全新面貌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插秧节、颁金节、火把节、稻草文化艺术节的陆续举办,不仅让朝门村‘火’了一把又一把的同时,更是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我们村这几年真是实打实的闹闹热热的,每逢各个节日,我们自己种的大米、熏的腊肉都很好卖,毕竟环境条件摆在哪儿,游客们喜欢。”回想起近两年家乡的发展,村民游亚琴难掩心中感慨。
党建+产业 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群众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脱贫攻坚成果才能得到有效巩固,乡村振兴才能稳步推进。朝门村拥有耕地4886亩、林地6730亩,西部多为平缓山地,南部悬崖耸立,蔚为壮观,北部森林茂密、植被丰富,在这些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加持下,朝门村充分发挥了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的引领作用,采取“村集体+合作社+群众”的运作模式,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现如今,朝门村已发展经果林700亩、茶叶1000亩、稻田1000亩、水产养殖100余亩。
“我相信,在我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朝门村将会越来越好,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满意度也将越来越高。”谈到朝门村未来的发展,游永彬信心满满。
一审:张杨
二审:韩春华
三审:马本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6 11: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