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6月19日,在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贵州馆内,《中国改革开放》作者分享会如期举行。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到该书第三卷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桑东华,与读者分享其创作过程中的体会与思考。

第三卷内容聚焦于2002年至2012年间的改革发展历程,即胡锦涛同志任期内的重要历史阶段。作为刚刚过去不久、几乎每一位在场听众都曾亲身经历的时代,这十年的书写却并非易事。桑东华坦言:“这段历史看似离我们很近,但在党史和改革开放史的研究中却仍属薄弱,甚至在不少领域尚属空白。”
面对这一挑战,桑东华起初内心忐忑,几度犹豫不决。她坦言:“刚接到任务时心有顾虑,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梳理出最基础的材料。”最终,她决定“为后续研究趟一条路”,勇敢接下第三卷的写作任务。

在分享会现场,桑东华详细介绍了史料搜集与甄别的过程。她表示,为确保史实准确,所用资料种类繁多、来源严谨,初步统计达八九种之多,包括党史权威著作如《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中国改革开放简史》等,以及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等基本史实资料。
此外,她还广泛引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公开发表的重要文献与讲话,如《胡锦涛文选》、温家宝及李长春等中央领导的相关论述,为书写提供思想指导和政策背景。第三类材料则包括党的重要会议文献,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文献合集,总计数百万字,是研究政策轨迹的重要依据。此外,还有回忆录和个人文章等材料也为细节补充提供了真实温度。

在收集材料过程中,许多历史细节让桑东华深受感动。例如2006年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老人自掏腰包铸鼎,将中国历代农民的田赋田税铭刻其上,用质朴的方式记录了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这样的故事在第三卷中还有许多,展现出普通百姓与国家改革之间的深切关联。”桑东华说。
桑东华表示,《中国改革开放》第三卷不仅是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更是一个时代的真实书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改革开放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写好这段历史,是对那个时代的尊重,也是对今天和未来的责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圣耘陈美伊漆云张丽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9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