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林黛玉一生创作了非常多的诗文,大多贴近她的人物性格、人生经历和生命结局。无不悲怜哀惋,一叹三绝。用史湘云的话来说,就是“太过悲凉,终不吉利。”
林黛玉幼年离丧,性格又不像史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在被贾府收养十年间,身边并没有可言心里话的至亲骨肉——诗文就成了林黛玉唯一疏导情绪和思想的“出口”。
纵观黛玉的那些诗文,有好几首都写到了她的死亡。
比如《葬花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远比“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要更准确的给出林黛玉离开贾府死在异地他乡的人生终局。
比如《题帕三绝·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将林黛玉死前物非人也非的境况写的清楚。存身之处不再是潇湘馆,窗前竹和身边人都已经不是曾经所有和心头挚爱,由此泪尽。
比如《桃花行》:“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讲的是林黛玉生前,梦中回到当初三月离开贾府时,在桃花烂漫之中与贾宝玉不告而别,梦醒后发觉自家已作他人妇后泪尽而逝的结局。
再比如《中秋夜即景联诗》:“冷月葬花魂”,写出林黛玉于中秋夜像《牡丹亭》的杜丽娘一样香消玉殒的事实。
其实还有《五美吟》这种借五位全部由一国去到另一国,在两股势力之间被裹挟,最终除了红拂之外全部死在异国的美人为妾的经历,暗示黛玉自己嫁作潇湘妃子的结局。
然而,还有一首诗名气似乎没有以上几首诗文大,但却写尽她一生的悲苦,尤其值得注意。这就是《秋窗风雨夕》。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秋窗风雨夕》·林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熱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林黛玉作的这首诗,是在深秋九月初,天气寒凉万物萧瑟。
秋天秋草枯黄,连秋花也失去娇艳的颜色。漫长的夜里唯有孤灯陪伴,更增寂寥。
人在房中隔着窗看去,满眼深秋的萧瑟,令人愁绪难遣。却不曾想到秋雨偏偏又降临,更增凄凉。
秋风裹挟着秋雨砸在没有关严的窗户上,惊醒了窗内梦中人。
被秋夜秋意裹挟的人再难入睡,伸手将烛泪堆积的烛台向屏风处移动,避免被入室的秋风吹灭。
烛火随风摇曳,小小的烛台因烛泪堆积而变得滚烫。使人不禁想起曾经的过往,悲从中来。
谁家的院子里秋风不吹过,哪一处窗外没有秋雨滴垂?
锦绣的衾被都挡不住秋风的侵袭,眼见天亮,外面的雨却越发下大起来。
秋风秋雨直到天明,残灯前似乎萦绕着当初离别时的“哭泣声”。
窗外雨水砸落庭院的地面,仿佛带出一层云烟。隔着虚掩的窗户看到竹叶凋零,仿佛稀疏起来,就像如今室内形单影只的离人。
不知道这场风雨将要什么时候停息,止不住的泪水,就像那淋湿窗纱一般的秋雨不停落下……
《秋窗风雨夕》看似在写林黛玉当时当下心情境况,实际却与《桃花行》《题帕三绝·三》一样,讲述她人生最后一段时间的悲凉境地。
在写《秋窗风雨夕》当天,薛宝钗来到潇湘馆替黛玉分析病情,并提议她最好能多进一些饮食才能养好身体。
林黛玉至上次妙玉借“五年梅花雪水”讥讽她不识雪水是大俗人后,便开悟是说与薛宝钗的关系。此后便开始与宝钗冰释前嫌。当天更是彻底敞开心扉讲了一些身在贾府的苦闷之言,姐妹之间再无无矛盾,也成了林黛玉在贾府最后一段欢乐时光。
然而,就在这天宝钗走后便下起小雨,至夜里黛玉便“有感而发”写了这首《秋窗风雨夕》,随后还被闯进来探望她的贾宝玉看到。
这首诗严格来说与林黛玉当时的心境并不完全契合。具体表现在诗中讲说的女子在一个深秋之夜,被秋风掀起没有关严的窗户,任由秋雨拍打着窗棂,伴着残灯直到天明的孤独故事。
当天夜里,贾宝玉走后:
(第四十五回)
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
然而这看似寻常的一夜,诗中与现实并不相同。
当天林黛玉确实不断感叹自己没有父母兄弟在身边,孤零零一人可怜。她对薛宝钗说:“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
因为自伤身世,导致她直到四更天才得睡下。
然而,四更天睡与诗中一夜无眠是有区别的。
彼时林黛玉,就像头几天刘姥姥来时,她说喜欢的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一样,之所以将原本的“枯”字改作“残”字,便源于她还一息尚存。
当初李商隐在作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时,正是从表舅家离开,面对前路茫茫,心中愁绪怅惘无限。因夜宿一户姓骆人家的水亭,半夜听闻窗外秋雨打枯荷的声响,想起与表兄弟崔雍崔衮往日的亲爱,便作了这首感怀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这首诗的内核精神与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几乎一样,都是在伤怀离别,寄言思念。
“留得残荷听雨声”,便是曹雪芹借李商隐的典故,为日后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的昭君出塞故事伏笔,影射日后黛玉离开贾家远嫁而去,呼应了《折足雁》《五美吟》酒令的内容。
而看《葬花吟》《题帕三绝·三》《桃花行》三首诗的内容,便知道《秋窗风雨夕》依旧是一首“回忆”寄怀之诗。
她在“宝钗走后,宝玉来前”写了这首诗,便证明与“金玉良姻”有关。而她不去,金玉二人便不能成亲。[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就说的是这一节故事。
回到黛玉诗中之情,明显是借亲情的倾诉,影射爱情的悲苦。
尤其这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更证明是一首“相思情诗”不说,也是一首回忆寄怀之诗。是首林黛玉为日后所作的诗。写她在人生最后的那个秋天,在“冷月葬花魂”前的一天秋夜骤雨的夜里,梦中与醒来的经历。
梦中人回到了故乡,那里有“秋花秋叶和秋草”,有寒冷的秋风伴随着苦雨以及漫长的秋夜煎熬。
但那里还有曾经的至亲至爱陪伴,并不像如今的她,孤身一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即将枯萎离去。
彼时的秋情与过往的经历有了一定重叠,思绪翻飞中让她不忍心睡下。脑海中翻滚着的是当初离别时的一幕幕场景,和一滴滴不舍的眼泪。
然而,这一切终究都是过往,故人和故乡也只能出现在梦中,也许唯有秋风是相同的一缕,吹过了曾经魂牵梦绕的潇湘馆,又吹开了如今她的窗棂。
所以,眼看着秋风吹入室内,她却并没有将窗户关闭,皆因也许那风中就有一缕源自故乡亲人的思念。
只可惜,此时的她已经是油尽灯枯。
当日她在大观园时还和宝玉说眼泪觉着比以前更少了。可如今“回光返照”,竟然滔滔落下。一如那打湿窗户的秋雨一般。就对应了“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所谓的“湘江旧迹”便指的是潇湘馆。林黛玉外嫁后来到的地方,夫君对她极为看重,也按照潇湘馆的模式建造了一座庭院,自然也有千竿青竹。
然而她在离开潇湘馆,离开贾家,尤其离开贾宝玉后已经心“空”。纵使眼前也有竹,可此竹非彼竹。眼前人也不是心上人,如何能够接纳?
是以,林黛玉最终还是在那个中秋之夜泪尽而逝,“冷月葬花魂”。应了贾宝玉的谶语,“做了一品夫人后病老归西……”
而她生前曾做了两个最重要的梦:
一个是梦见了春天离开贾府时,在那桃花盛开的时节,与贾宝玉的不告而别,是为《桃花行》生离之谶。
一个是梦见了秋天,在秋风秋雨愁煞人之际,与贾宝玉梦中再会,是为《秋窗风雨夕》死别之谶。
《红楼梦》里与林黛玉最相关的四个人:秦可卿、尤三姐、晴雯、香菱,前面三个在死后都有“托梦”,可以肯定香菱与林黛玉也都是如此。
更相同的是她们五人全部死在中秋前后,林黛玉更是就在中秋之夜。
至于林黛玉远嫁,除了芙蓉花签,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本文提到的几首诗。其实宝黛爱情悲剧,就脱胎于《孔雀东南飞》《梁祝》和《钗头凤》,无论刘兰芝、祝英台和唐婉,也全都是再嫁后死去,也给出了林黛玉未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秋雨之谶。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21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