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李世民贵为“天可汗”,一代雄主,虽然做皇帝很成功,但做父亲却很失败,可能是因为李世民是靠弑兄杀弟,逼迫父亲退位得来的九五之尊,结果报应不爽,他14个儿子竟然只有两个得以善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太宗朝的五子夺嫡!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康熙朝的九龙夺嫡。
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21个女儿。皇子们分别是长子李承乾,母为长孙皇后;次子楚王李宽,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三子吴王李恪,母为隋炀帝女杨妃;四子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五子齐王李佑,母阴妃;六子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七子蒋王李恽,母王妃;八子越王李贞,母燕德妃;九子晋王李治,母长孙皇后;十子纪王李慎,母韦贵妃;十一子江殇王李嚣、十二子代王李简早夭,无后;十三子赵王李福,母杨贵妃;十四子曹王李明,母巢刺王妃。
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其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身为嫡长子的李承乾也并不是铁板钉钉的皇位继承人,其余诸子对太子之位也是虎视眈眈。
十四个儿子中最有资格问鼎皇位的有四位,按照长幼依次是:长子李承乾,三子李恪,四子李泰,九子李治。除了李恪,其余三位都是长孙皇后所生。从宗法礼制上来说,李恪本无问鼎的资格,除非三位嫡子死绝,但李恪母为隋朝如意公主,曾祖母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曾祖父亦是西魏开国功勋、八大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李恪身兼独孤氏、杨隋、李唐三豪门之血脉,可谓是天潢贵胄,贵不可言,况且唐朝一向以继承隋朝国祚自居,杨妃虽然不是皇后,但地位、声望也不差于长孙后,所以李恪也被太宗列入继承人之列,再加上阴谋叛乱妄图效仿李世民武力夺取政权的五子齐王李佑,号为“五子夺嫡”。
一、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最初立嫡长子承乾为太子。承乾生于承乾殿,故取名“乾”,也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8岁即封为皇太子。成年后的承乾有德有才,"性聪敏","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深得太宗喜爱。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李承乾逐渐开始担心父皇因为宠爱李泰而废掉自己,再加上自己又有足疾的毛病,因此变得多疑和叛逆。李承乾有很多不当的行为,包括宠幸男子,遭到辅佐他的一些大臣的多番直谏,但早已不自信的承乾根本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
当时,东宫太子府中有个14岁的乐童,名叫尹伊,弹得一手好琵琶,长得也十分俊秀,还能歌善舞。李承乾对他十分宠爱,给他起个绰号叫“称心”,每天都和他斯混在一起,简直寸步不离。太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派人把尹伊杀了,和尹伊有牵连的几个人也都被处死。李承乾便把尹伊埋在宫中,立坟头,树石碑,早晚祭拜,并且因此怨恨父亲,长时间不朝参拜太宗。并且承乾从此心性更是大变,再无心学习朝政,整天沉浸在歌舞酒宴中。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道,贞观十六年,李承乾嫉恨弟弟李泰有夺取太子之位的心思,且受到太宗和朝臣的称赞,因此他先是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又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意图谋反,最终事情被揭发,李承乾虽然被免了死罪,但还是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两年后李承乾死在黔州,李世民以国公礼葬之。
二、吴王李恪
据《新唐书》记载,吴王李恪不仅精于骑射,颇通文史,而且“名望素高,为物情所向”,说白了,就是文武双全,声望很高,很有个人魅力。唐太宗曾经不止一次当着众大臣的面赞扬李恪“英果类我”。就连毛主席也曾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
李世民不仅当众赞扬李恪,内心深处还很喜爱这个三儿子,贞观二年,李恪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太宗以年龄太小为借口,不让李恪到任,留在身边。贞观十年,李恪被任命为安州都督,那时他已经成年,太宗再没有理由把儿子留在身边。李恪临行时李世民亲自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离开我,我很不舍,一定不要骄傲,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天下人做出表率。
可以看出,李恪是太宗除太子以外“用心”最多,最器重、最喜爱的儿子。可是,这个最象太宗的李恪为什么没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呢?这就要从贞观朝的三股势力说起。
众所周知,李世民一朝,朝堂上有三种势力:其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一系;其二是以魏征为首的建成太子一系;其三是以裴寂为首的武德一系。三种势力就属天策府一系实力最大,他们支持的是长孙皇后的血脉,也就是李世民的嫡子。可是李恪呢?除了宫中的母亲杨妃支持外,在朝中并无大臣支持,当然,还有他蜀王府属臣,可是都是些小官,真正一些重臣,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都是对李恪怀有敌意的。其中又以长孙无忌最为忌惮李恪。
在李世民决定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他也提议立自己的第三子李恪为太子,但是遭到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自己就三个亲外甥,肯定不能便宜别人啊,就以晋王嫡出且仁厚为名据理力争,最终让自己的小外甥登上了皇位。
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李恪为太子除了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清楚地知道李世民所言非虚,李恪行事作风和性格处世都很像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有这么个政治大家做皇帝,自己怎么能“自由”的在以后的朝堂上发光发热,正如他更支持表面“懦弱”的李治而不是李泰一样。
所以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英果类太宗”的李恪就这样被长孙无忌“一票否决”了。最后长孙无忌还在永徽四年将李恪拉进了房遗爱谋反案中,陷害致死,“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三、魏王李泰
李承乾被废,谁继位东宫呢?李世民除了想到了李恪,还有第四子魏王李泰。
李泰年幼时也非常聪明,特别喜欢诗文,长大以后,对经籍、地理之学尤有兴趣。太宗对李承乾逐渐疏远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李泰。还在贞观十年时,李世民就借口李泰喜欢文学,命人在魏王府建置文学馆,听任李泰自由地选择学士。
李世民这么做,显然是为李泰当太子创造条件。李泰手下的人心领神会,他们出谋划策,让李泰奏请撰著《括地志》一书。太宗大力支持,拨了许多经费,给撰写的人优厚的待遇。《括地志》一书最后编成,李泰在朝中获得了文名。不仅如此,李世民对李泰的赏赐也越来越多,到贞观十六年,对李泰每月的赏赐已经超过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乾,“诏藏秘阁,所赐万段。”这甚至引起了谏议大夫褚遂良的上书“庶子虽爱,不得过嫡子”。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给与李泰远超一般皇子的待遇,比如李泰比较肥胖,李世民就让其乘坐小舆朝拜,“其宠异如此”。后来,李世民又打算让李泰移居武德殿,距离太子东宫很近,连魏征都赶来劝说,“今武德殿在东宫之西”,“人之多言,尚或可畏”,李世民这才作罢。
李世民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李泰及其僚属们的骄横气焰。贞观十七年正月,魏王府中传出谣言,说太子李承乾脚有毛病,当废,魏王聪明,当立。这以后,朝中许多大臣也开始和李泰拉关系、徇私舞弊、行贿。这令当时还没有被废的太子李承乾十分害怕。
李承乾秘密派人到玄武门上书,声称是李泰府上的典签(掌管文书的小吏)为李泰请封。谁知,太宗打开奏书一看,里面写的全是李泰的罪状。太宗怀疑是李承乾所为,便找他上殿当面斥责。李承乾辩解说:“儿臣贵为太子,还有何求?只不过求自安之计罢了。如果父皇立李泰为太子,那正是称他们的心愿,今后谁都可以谋取太子之位了。”李世民默然,没有再追究李承乾。
李泰最终没有登上太子之位完全是他咎由自取,李世民对李承乾非常失望后曾私下里告诉李泰,将立他为太子。然而在立太子诏书中,李世民任命的太子不是魏王李泰,而是晋王李治。
对此,李世民曾向大臣进行了解释:“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籓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请注意其中的一句话:“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也就是说,李世民认为,如果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将性命不保,这是他不能忍受的,所以,他只能毁约,改立晋王李治。
为什么李世民对李泰会有如此的想法?我们仔细梳理李承乾谋反失败后,魏王李泰的举动会发现,造成他错失太子之位的,皆因他多说了一句话。
李承乾因谋反被废后,李泰自然喜从天降,当天就到太宗面前侍奉,投入太宗怀中,“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太宗一时感动,当场对李泰许诺,立他为太子。
同时,李泰还表态:“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就是这句话让李世民改变了初衷,试想亲子想杀就杀,那么兄弟更是不值一文了,”安有为天下主而杀其爱子,授国晋王乎?”
就这样,李世民就没有立李泰,而是在他心目中敦厚的晋王李治。
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为了不让太子之位再起波澜,随后让李泰避开众人进宫,把其幽禁在北苑。
就因为李泰多说了一句“杀子传弟”话,让李世民看清了李泰的本性,不再立他为太子。真是祸从口出。
不过,虽然因此获罪,李世民对李泰依然还是不错的,一年后李世民便改封李泰为顺阳王,次年又加封濮王,还经常与之通信。贞观十八年李世民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兄弟的两全之法。”
高宗继位后,同样对李泰厚待有加,“诏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羞膳异等”。永徽三年十二月,李泰去世,享年三十五岁。
四、齐王李佑
李佑的外祖父是阴世师,隋末与代王杨侑留守长安。617年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幼子李智云被阴世师所杀。李渊入长安后,亦以阴世师拒义兵为由将其杀害,故阴氏与李唐可谓国仇家恨。李佑要想走常规路线继承皇位基本不可能,所以李佑成年后所思所想就是如何效仿自己的父皇也来一出“玄武门之变”。
贞观十年,十六岁的李佑改封齐王,拜为都督齐、青、莱、密等五州诸军事、齐州刺史。贞观十二年,李佑因病滞留在长安。在此期间,他的舅舅阴弘智劝他招募壮士以自卫,并推荐自己妻兄燕弘信为他招募死士。
李佑喜好游猎,结交奸邪之人,因此一直不得太宗之喜。但李佑毕竟是亲子,所以李世民以长史薛大鼎对其管教无方为由将其免职,然后更换成曾担任李恪长史的权万纪。
权万纪为人正直,被李世民任命为李佑的长史后多次犯颜劝谏,李佑认为他是李世民派来监视自己的,因此不但对权万纪怀恨在心,还阴谋杀死权万纪。事情败露后,权万纪上报朝廷。李世民于是命刑部尚书刘德威前往齐州调查此事。刘德威经查明属实,要求齐王与权万纪返京说明。
权万纪奉召先行,李佑非常恐惧,于是派燕弘亮等率20骑射杀权万纪,并将其肢解。事已至此,李佑只得起兵谋反。
贞观十七年三月,李佑征发齐州城中十五岁以上男子,并驱赶百姓入城为兵,布置官署,封亲信为王。李世民于是发兵平叛。
一个月后,齐州叛乱即被平息,李佑被押送至长安,不久以"谋反罪"被贬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
晋王李治
很多人都认为李治是“懦弱”之主,这可能与武则天在他的治下做大有关,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从永徽三年李治处理宗室近属的谋反案件中的雷霆手段就能看得出了,此案他不仅毫无迟疑的诛杀了两位亲王、一位公主、十几位重臣,还流贬了一大批皇室宗亲、文臣武将,株连甚广。小编专门有一篇文章来阐明李治既不“昏懦”,更谈不上荏弱!
既然李治非懦弱无能之辈,那为什么长孙无忌会始终对他有这样一个错误认识呢?只有一个答案:在诸子夺嫡时代,李治为了让舅舅支持自己,站在自己一方,做了懦弱忠厚的伪装,以此来迷惑长孙无忌,也迷惑包括父亲李世民和三个哥哥在内的与他争取皇权有关的所有人。李治采取的正是“假痴不癫”之计策,就如《兵法》中所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李世民可能因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兄弟相残不想在下一辈重演,所以格外看中儿子们的“仁孝”,对于这一点李治应该是看得最清楚,而且他也需要这个伪装来迷惑自己的亲舅舅。虽然这可能有一点副作用,但好在他成功了。
当自己的大哥被废,自己的四哥将要登上太子之位时,李治“无巧不巧”的被李世民问出了自己被李泰恐吓的事情来,原来,李泰表态要“杀子传弟”后,李世民便动了立李治的念头,李泰知道这个动向后,便找机会恐吓李治:“你和李元昌关系好,不会像他那样吗?”李元昌是李承乾党羽,以谋反罪先被杀。李治于是装出一副郁闷的样子被李世民看到,于是便“迫不得已”的说出了事情,彻底绝了李泰登顶的可能。
同时长孙无忌又带着一班大臣极力推荐李治。他们以李治“仁厚”可以“守业”,并且将来不会加害手足兄弟为理由打动了太宗。看他对李治说的话吧,明显还有不情愿的意思:你给你舅舅下跪吧,他和众大臣都拥戴你为太子。毕竟除了李泰还有个更贤能的李恪。
而且,小编猜测,李世民可能迫于立嫡子的礼制和长孙的情面以及势力,有让李治试试的意思,如果李治还不行,就可以堵住长孙的嘴,为他名正言顺地立李恪排除障碍。这也可以从史料记载的一段话中看出来。李治做太子仅数月,太宗就对长孙说:“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太宗本想借口李治平常稀松的表现,来堵住长孙的嘴。但是没想到长孙居然还是反对。
李世民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反对,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老谋深算的长孙当然不会落人口实,他依然坚持李治仁厚,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况且李治并无大错,怎么可以说换就换呢?长孙的话有理有据,太宗只得作罢。
但这件事,却为李恪埋下了祸根。长孙从此认定李恪是他政治上的大敌。
不过长孙无忌也为自己看走眼买了单,显庆四年,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陷长孙谋反,长孙无奈想要求见李治,结果被李治拒绝,在甥舅二人未见最后一面的情况下,李治下诏削其职,并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也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李治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古老智慧的无穷力量。韬光养晦,于不动声色中兵不血刃夺得大权,这才是聪明人的本色。
其他诸子:
六子李愔是个浪荡公子,时常无故殴打官员,打猎不知收敛,因而被太宗、高宗多次贬官。永徽四年李愔因是吴王李恪同母弟之故而被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乾封二年死于流放地。
七子李恽,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肃宗上元元年自杀。
八子李贞,“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十子李慎,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最后反为武则天所杀。
十三子李福是除了李治外,太宗子中唯一得善终之人。史料中关于他的记载可以简单的用四个字来形容——平凡无奇,但他可以在李家这么剧烈的斗争中置身事外、做个安定王爷,足以证明李福不是个普通人。何况到了武则天掌权,李福还是可以安然无恙,这就更不普通了。可惜史料记载寥寥。
十四子李明,在高宗晚年,与高宗废太子李贤串通谋反,贬黔州,后被逼令自杀。
汇总来说,李世民的14个儿子,有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2个被废为庶人,只有2个得以善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2 20: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