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摘要:破墙之后,校内高大林木及大草坪与中山公园隔路相望,又打开了苏河之畔滨河步道的城市美景。

随着苏州河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开放,河畔路——万航渡路也更见风景。当20路电车沿路驶入终点站,不仅南侧百年公园——中山公园拆墙透绿,北侧的圣约翰大学原址——华政园最近也打开围墙,满眼绿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华东政法大学获悉,学校沿万航渡路一侧的围墙已全面拆除,目前正在进一步施工改造。破墙之后,校内高大林木及大草坪与中山公园隔路相望,又打开了苏河之畔滨河步道的城市美景。

有意思的是,透过无围墙的大学校园,心细的市民游客可以遥望百年校园里中西合璧的文保建筑,还可望见大树草坪上有一顶“小帐篷”。这尊新落成的帐篷雕塑,讲述了一个40年前的温暖故事。

只见黄铜雕塑下方的汉白玉碑石上记载:1979 年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复校后,因校舍匮乏,当时的校领导刘少傥、徐盼秋、曹漫之、吕书云、李润玉等于次年8月,决定把原来的校长办公楼等让给师生使用,在四号楼前的大草坪上,搭起了五座帐篷,校领导和所有党政工团的人员都进入帐篷办公。

据了解,当时,在华政原校址即万航渡路1575号校园内,驻扎着十余个单位,可以供华政使用的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却没有几幢。而上级部门要求华政当年复校、当年招生。尤其是到1980年夏天,1979级学子已有300多人,1980级400多名新生又将入住,教室和宿舍已经无法承受,校舍匮乏问题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校领导刘少傥等决定将原来的校长办公楼,即四号楼让给教师和学生使用,将其他办公楼让给学生住宿。于是,楼前草坪上的5座帐篷,成了校领导等的帐篷办公室,铸就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帐篷精神”。

与圣约翰大学留下来的那些庄严、典雅大楼相比,低矮的帐篷,冬冷夏热。严寒季节,虽有火炉,难以抵御寒潮;夏天闷热,电风扇也扇不走酷暑高温。大家虽在帐篷里办公,办学的热情不减,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也成为华政的一大办学特色。

如今,这顶微缩的“帐篷”成为苏州河畔长宁校园新添的文化地标。而此前,长约900米的2.0版苏州河华政段已成网红打卡地,经最近两年优化提升,这一滨河公共空间最窄处约4.5米,比原来又拓宽了两倍,而最宽处约达98米,整体面积约2.1万平方米,较原有空间增加1.86万平方米。

苏州河华政段步道起点。徐瑞哲 摄
新一年,作为共享开放校园,全校27栋文保建筑继续修旧如旧,苏河湾沿线老楼持续修缮中,不断迎来“一江一河”新景。内图来源:除署名外,受访高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7 15: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