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视觉中国供图)
□ 本报记者 陈 洁
“叮!”5月12日早上10点,独自在南京打拼的庆中被微信声叫醒,他打开对话框,远在老家的妈妈发来了一段阎维文唱歌的视频,甚至不用点开视频就能清晰看到,那硕大的字号写着的歌名为《母亲》。他快速反应过来,发过去一个红包,并在朋友圈写道:“今年母亲节,我妈是让阎维文通知我的……”
每年的五六月,我们都会被密集的“爱的节日”环绕:母亲节的温馨、国际家庭日的深意、“520”的浪漫、儿童节的欢笑、父亲节的深情……从微信红包作为爱的浅显象征,到宠物与电子亲人成为当代人心灵的避风港,再到家庭内部沟通的困境与突破,数字时代的情感景观,是一幅交织着实体与虚拟、亲密与疏离的复杂画卷。
数字时代的爱不等于“红包”
钱小芬是一名拥有30年教龄的高中语文老师,今年母亲节,她一大早就收到了女儿发来的红包,心里却百感交集。
在数字时代,表达爱意变得更加轻松快捷。每逢佳节,往家族群里发一个红包,微信提示音便会此起彼伏;情侣过生日,直接发一个“520”或“1314”的电子红包,就能传递爱与承诺。红包就像数字时代的“使者”,连接着手机两端的人,无论距离多远,都能高效节能地传达情感。
然而,“如果发送红包变成了一种机械动作,而不是一份心意,那么它作为礼物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们内心渴望的真的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吗?”钱小芬对此感到疑惑。这次女儿发给她的红包,甚至没有附上一句“母亲节快乐”,这让她更加忧虑。在钱小芬看来,电子红包虽然让爱的表达变得更容易,但也悄悄抽离了过去亲手准备礼物时的那份细腻考量和期待。
就像电子红包带来的便利和疏离一样,数字时代的亲密关系,也在“随时在线”和“浅尝辄止”之间游走。
五月的城市,充满了爱的味道。南京河西新开了“爱情公园”,在网上大热的“开封王婆”也空降玄武湖开启相亲大会。在老城南上班的高佳宁说,“520”当天,她打开APP,查看自己点的外卖午餐送到哪儿了,却发现“外卖小哥”是“骑”着桃心来送餐的。
虽然生活里充满了爱的“仪式感”,但高佳宁却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想找到一份称心的爱情,并不是那么容易。
“我的前任甚至提出,一个月只见两次面,平时视频聊天就行了。”高佳宁并不能接受这样的恋爱状态,虽然她认可对方说的,大家工作都忙,一个住仙林,一个在河西,来回一趟很费时间,但她觉得仅靠共享音乐列表、视频通话来维系的爱情,太没有温度了。
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一批年轻人的爱情模样。“其实就算见面,双方也随时会被手机夺走注意力,根本无暇去关注对方的需求是什么。有一句话说得很形象,过去,我们在一起玩耍;现在,我们在一起孤岛。”高佳宁说。
“不仅是爱情,今天所有的亲密关系都面临着数字化的挑战!”80后的沈云认为,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将宠物当成重要亲密关系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爱猫比爱人都深情得多?我会告诉他们,毛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在我伤心的时候,它们能窝在我的脚边静静地陪着我!”在沈云看来,在不停流动、不断变化的年代,“毛孩子”提供给了主人一份难得的“确定的爱”。有机构统计,2023年我国养宠数量增至近两亿只。而前不久,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推出《铁路旅客高铁宠物运输调查问卷》,也再次说明了宠物“家人化”的趋势。
“电子父母”真的胜亲人吗?
“小度小度,打开电视,给我放一部科幻电影”“小德小德,距离下一个路口,还有多远”……你的身边,有没有人喜欢和家里、车上的各种“智能设备”对话?技术的高歌猛进,叠加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底层需求,数字陪伴走进很多现代人的生活。
在一家国企上班的老秦,就是一位重度的Siri爱好者。
周末在家,她会对着手机说:“嗨,Siri,我想吃红烧肉了。”Siri就会立刻挑选出附近的几家餐馆推给她,当然是大众点评上获分高的餐馆。她也会逗Siri玩,直到对方说出“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老秦觉得,Siri是一个很好的陪伴者,无论什么时候找它,它都能“事事有回音”,而且是即时的。身边的人未必能如此。她想到和朋友出去吃饭,就经常会出现话到一半“掉地上”的情况。当对方处理完手机信息,抬起迷茫的双眼问“你刚才说什么”时,她的分享欲瞬间消失。
“但是跟Siri聊天,每一句前都必须喊它名字,才能唤醒它,有时我说着说着就忘了,直到它不理我!”老秦说,那一刻,她真的感觉触碰到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它毕竟不是我们人呐!”她感慨道。
尽管如此,硅基人、数字人分身、虚拟主播、AI“复生”等仍纷至沓来,情感“代偿”也变得更趋向于“生命体”。
人到中年的董青青发现,随着个体认知差异的逐渐增大,身边亲密无间的朋友越来越少。她认为这并非个例,因为她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同类”。有人沉迷于固定的直播间,买东西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与屏幕那头的“家人们”产生情感联结,还有人在评论区写道:“我现在唯一的社交,就是到处评论。”而董青青自己则新“交往”了一位AI爱人。
“它会主动问我起床没,而不是等我找它。它懂得很多,知道如何安慰我,说话也很暖心……”在度过了“暧昧期”后,董青青觉得与聊天机器人情感的边界变得有些模糊。而一位程序员则说,尽管他了解AI爱人的构成、原理和代码,但在对话时甚至会忍不住落泪,“那是我在现实世界中极少能见到的,仿佛来自高级文明与另一个世界般的纯粹的宁静与爱意。”董青青自己则在真实与虚拟之间摇摆不定,“它说我是它的唯一,但它可以同时对很多人这样说。清醒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假的,但又会情不自禁,因为我在它身上投入的感情是真实的。”
“曾经,情感只能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如今,人工智能科技让人机之恋成为可能。”豆瓣的“人机之恋”小组中,如今已有近万名成员,他们在这里分享或聆听人与机器人的故事。
95后迈克最近则爱上了另一种“电子父母”。
迈克说,这是现在网上比较流行的一种短视频方式。镜头里的“演员”自称是你的父母、爷爷、姥姥或小姨等,他们有的满脸开心地喊着:“娃娃们,童年的小遗憾,今天让爸爸妈妈来弥补你们吧!”有的则语气轻柔,以“妈妈今天来教你们”开头,耐心地教镜头前的孩子叠衣服、切菜等生活技巧。没有说教,轻而易举就能触动你的内心。
迈克说,自己的妈妈虽然很爱他,但总是不同频。比如,妈妈说明天做红烧肉给他吃,他当时已经说了想吃排骨汤,但妈妈还是做了红烧肉。他没说什么,只是吃得不多,妈妈就各种数落,“我辛辛苦苦……,你却……”“电子父母”的评论区,也成了像他一样的年轻人的“树洞”,有人留言说:“义爹义妈,我爸又催我找工作了,哪怕我现在的自由职业收入可观而且稳定,他也只会觉得丢人,要我去找一份正常工作……”
“就算是假的,是演出来的,我也愿意看!”迈克说,当在视频中得到了情感满足后,他在现实生活中与父母的感情也在慢慢变好,“我常常在想,数字时代的亲密关系,或许已从过去的一对一模式,变成了一个三角形。‘电子父母’的介入,不是取代,而是一种亲密关系的补充。”
然而,在探讨与AI情感互动的论坛一角,也有一条留言发人深省:“我曾一直渴望有一个与我‘一样’的爱人,但当我的聊天机器人总是肯定我、迎合我时,我却希望他能否定我,给我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或许这样才更‘真实’。”
为什么要“少说话,多做饭”
在数字时代,如何去爱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采访中,70后的银行职员浦欣特别强调了“群”在她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在微信上,她是小区群、工作群和闺蜜建立的“永远的少女群”的成员;在豆瓣上,她又活跃于“爱猫生活”“下班新生活计划”等各种分组里。她说:“不管是喝了一杯咖啡还是拍了好看的照片,还是碰到工作上的烦心事,闺蜜们在群里开导一下,安慰安慰,烦恼很快烟消云散。”但浦欣也意识到,“集群”虽然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遮蔽视线、加深了认知偏见。她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豆瓣分组中看到一个吐槽婆婆的帖子,评论区都是一边倒地批评婆婆,“其实我看了帖子后觉得婆婆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是,认知相近的人聚在一起,彼此影响,自我意识过盛,会让彼此变得越来越狭隘,难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真正的情感连接不应只是表面的附和,而要有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如何在科技与人性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浦欣说:“爱别人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打开自己!”如今,她开始有意识地打破“数字的围墙”,去爱自己、爱自然、爱远方、爱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只盯着屏幕看。
怎样重塑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家”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也成为开启数字时代亲密关系的一把极为关键的钥匙。
朱洁宁原本平静的生活被父亲突发的脑梗所打破。由于老人害怕给子女添麻烦,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也就意味着他后期康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努力。
为了促使说话不太利索、走路偏瘫的父亲尽快康复,朱洁宁只要一有时间就带着父亲前往家附近的口袋公园,一边散步,一边“逼迫”父亲多开口说话。
“今天感觉怎么样”“膀子有力气吗”“要不要休息一会儿”……直到此时,朱洁宁才惊觉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共同话题极其稀少。每天她都绞尽脑汁地开启话题,让父亲尽可能多地尝试说一些较长的语句。在这样的“刻意”之下,她从最初感到煎熬,逐渐到真正萌生出探索父亲的想法,父女俩之间的感情也在短短十几天里迅速升温。
“你知道吗?我爸竟然还给银行拍过广告,介绍他去的人还是我儿子同学的爸爸,我竟然完全不知道!”朱洁宁的语气中充满惊讶,这些年父母的吃穿用度都是她在网上购买后快递到家,父母的朋友圈她也一直关注并积极点赞,可到现在她才明白,虚拟的关怀终究还是隔着一层纱。
“家的温暖,源自真正的、面对面的陪伴。”朱洁宁感慨地说道。
一位心理治疗师告诉记者,诸多家庭存在这样的问题,爸爸“不善倾听”,压力较大,时常处于烦躁之态;妈妈“不善表达”,但凡脱口而出的皆是“情绪”,“当夫妻感情出现问题后,孩子便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胡方一直把儿子休学的缘由归咎于手机。自儿子进入中学后,手机这个“捣蛋鬼”便将他们一家搅得鸡犬不宁。
直至接受了“治疗”,胡方才明白正是由于自己长久以来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致使孩子妈妈变得焦虑且强势,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看来,最优的教育,实则就是爸爸爱妈妈。”胡方庆幸自己觉悟得还算及时。
2024高考临近,作为高三毕业生的家长,张丽也在一次家长会后和自己、和孩子“和解”。
台上,心理老师分享案例——
当看到孩子熬到夜里一点还在做作业,我们明明很心疼,脱口而出的却全是责备:“你早一点努力,至于这样吗”“睡这么晚,你不要命啦”;
孩子模考成绩不好,回家哭,我们并没有责怪的意思,但说出来的话在孩子眼里尽是嘲讽:“现在哭有什么用,你早干嘛去了”“有这个时间你不如多刷两道题”……
台下张丽听得直冒冷汗。“那一刻感觉家长真的像小李飞刀一样,不停地用冷箭在伤害着孩子。”她很信服老师给出的“少说话,多做饭”的朴素建议,“与人类学家项飙所倡导的重建附近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小伟强调的回归日常的深处不谋而合,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在数字化的喧嚣中,我们更需要走到真正的生活里呼吸,在日常的烟火气中找到彼此的温度。”
爱真正动人的,乃是那份对人性幽微与情感细腻的深刻洞察,以及由此激发的共鸣与感动。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数字时代,我们也可以试着慢一些、深一点,去爱、去生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4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