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大连日报
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许晓冬撰文强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下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以技术创新、学科融合推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借助建设新文科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出的新要求,研究在“新文科”建设主导下,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机制及有效路径,推动高校人才结构的优化,提高人才供给体系的质量,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素质与能力。
建设一流专业打造金课。首先,针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需要,并结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标准,构建“以人为本”的“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制定一套双创能力培养流程,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体现专业技能与双创能力培养之间相互结合的“通识性知识—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综合知识—系统性创新知识”四个层次,以此将双创能力分解到若干课程中。其次,优化学科专业。在一定范围内,对高校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独立设置,是高校学科设置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理工类学校的新文科,大多是以文理工医交叉为特色的人文学科。要赋予它更大的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以高质量研究成果回馈社会。最后,要加强通识课程系统规划。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融合意识,以美育和文化为基础,设计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新型文科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相关课程。
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改变人才招聘方式,广泛拓宽选才视野,高效地吸引和选拔创新创业人才。可借助国家、省、市的人才计划,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方式,如专家推荐、网络推广、巡回招聘等,同时加强对创业人才的特殊关注,确保有潜力的人才不会流失。明确责任,提供精准的支持和服务,确保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在管理和服务创新创业教师方面,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提高服务水平,关注核心问题。通过各级各类人才项目,整合资源,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关怀,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工作、舒心生活、专心科研。同时,要统筹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资源,建立健全配套机制,明确各方责任,确保人才服务的有效实施。优化培养体系,强化人才梯队建设,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高标准的培育工作。优化对年轻教师的使用和培养,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构建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提供教师继续教育和创新创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研修和高水平学术交流,拓宽其国际视野,提高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水平。
建立跨学科平台。一是建立跨学科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应突破专业学科的界限以及院系的限制,组建一个专门的组织,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比如课题组、协会、实验室等。同时,还应设立一个校级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机构,比如创新创业学院。这种结构可起到一个桥梁作用,用来引导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另外,高校还应赋予跨学科平台相当程度的自治权,便于制定相关制度,加强各专业、各院系间的合作与交流,为跨学科平台的建立与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为双创人才的跨专业培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构建跨学科双创平台时,要对教师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让跨学科平台的教师不受太多限制,更具有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能力。此外,还应为跨学科平台的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培养跨学科教师的双创教学水平。学校应尽可能让教师以某种方式参与跨学科平台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例如,在教师聘用方面给予更多灵活性政策。
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反思,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创新人才需要在专业领域有卓越的表现,同时还要具备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以人为本”,吸收中西方文化精华,打好学生的人文根基,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在整体上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将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打造“现代科技与家国情怀”“改革创新与先行示范”“红色基因与时代使命”等特色思政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5 06: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