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参考消息网12月17日报道韩国《朝鲜日报》网站12月14日刊登题为《现在是我们给钱……对华贸易31年来首次出现逆差》的文章,作者是赵宰希和李政久。全文摘编如下:
今年韩国对华贸易收支31年来首次转入逆差,这是自1992年与中国建交第一年出现10亿美元贸易逆差之后的第二次。曾是韩国经济支柱的对华贸易格局出现变化。
13日,据韩国贸易协会和产业通商资源部透露,截至今年11月,韩国对华出口1140亿美元,进口1320亿美元,贸易收支逆差180亿美元。仅次于对原油最大进口国沙特阿拉伯的224亿美元贸易逆差,排名第二。在2003年到2018年的16年里,中国除了2008年之外,一直都给韩国带来最多的贸易顺差,但现在却发生180度的转变,反而成了韩国给钱的对象。
对华贸易收支之所以出现大规模逆差,是因为过去对韩国出口的中间产品进行制造和加工后销售到世界市场的中国,现在实现了大部分产品自给自足,韩国再也没有可以出售的东西。
相反,韩国在快速增长的电池市场上,必须从中国大规模进口必要的材料和矿物。分析认为,加上作为对华出口支柱的半导体行业低迷,出口下滑,对华贸易收支31年来首次出现逆差。
贸易协会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院长赵相贤(音)说:“原本被半导体顺差这一错觉效果掩盖的对华贸易结构的变化,如今终于浮出水面。今后应该制定新的贸易框架。”
此前,对华出口低迷和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半导体等特定产品和美中供应链矛盾等地缘政治问题。很多人期待,如果占对华出口总额30%的半导体市场和中国整体经济复苏,对华出口也有望回到原位。他们没有在产业结构转换的框架下看待对华出口低迷和贸易逆差,而是归咎于暂时的外部变数。但撕开半导体的包装后暴露出的韩国对华贸易的现实却不是如此。中国摆脱了从韩国等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在进行加工后出口到国外的产业结构,提高了技术能力的中国如今在世界市场上成了韩国出口的竞争对手。
有人指出,随着中国产业快速发展,韩国产品在当地市场失去立足之地。相反,对华进口呈大幅增加趋势。进入本世纪20年代后,随着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电池材料等成了对华进口的代表。
有人指出,依靠政府的全力支持和人口、大型内需市场,现在除了半导体等部分尖端产业以外,中国产品的技术能力几乎已经赶上韩国,韩国很难再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优势。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室长周元说:“现在从现实来看,除了半导体以外,韩国已经没有在中国销售的产品。”
相关阅读:韩媒关注“对华贸易重现赤字”:出口结构发生变化
(观察者网讯)综合韩媒《亚洲日报》、《朝鲜日报》等14日报道,韩国政府日前释出消息称,今年韩国对华贸易逆差达180亿美元,连续11个月未能盈余。韩媒注意到,这是自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对华贸易时隔31年重现赤字,作为韩国经济支柱的对华贸易格局出现“剧变”,最主要原因是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报道分析称,随着在大部分原材料上实现自给,中国从韩国进口的需求下降。相反的是,韩国的二次电池市场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必需材料和关键矿物,加之对华出口半导体行情低迷,导致赤字重现。
“现在是反过来我们给中国钱了……”有韩媒如是感慨道。
6月21日,在青岛日韩进口商品博览会上,工作人员直播销售韩国面膜 图自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13日,韩国贸易协会和产业通商资源部发布的消息称,今年前11个月,韩国对中国出口1140亿美元,自中国进口1320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80亿美元。对华贸易赤字以今年1月出现39亿美元赤字为开端,已连续11个月未能盈余。赤字规模仅次于韩国最大石油进口国沙特阿拉伯,居第二位。
《亚洲日报》对此指出,除了中韩建交的第一年的1992年,韩国对华贸易时隔31年重现赤字。这意味着,规模一度占到韩国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被视作韩国经济支柱的对华贸易格局出现剧变。
据报道,从2003年至2018年的16年间,除2008年外,中国一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顺差国,但目前情况发生了“逆转”。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原因在于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韩媒分析称,过去韩国向中国出口中间材料,然后中国进行再加工后再出口至全球。但随着中国在大部分原材料上实现自给,从韩国进口的需求便下降了;相反的是,韩国眼下正快速发展的二次电池市场则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必需材料及关键矿物。再加上近年来,韩国对华出口的主力产品半导体面临行情低迷。
于是,韩国对华贸易顺差在2018年达到556亿美元后便开始下降,这一数据是韩国史上第二大对华贸易顺差,当时占韩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0%。去年,韩国对华贸易创下有史以来最大的贸易赤字,对华贸易顺差仅为12亿美元,不过堪堪避免了赤字。
31年来韩国对华贸易收支《朝鲜日报》制图
报道还提到,与此同时,中国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令韩国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渐缩小。
2019年,韩国的石油化学产品是第三大对华出口产品,仅次于半导体和显示器。当时,中国的石油化学原材料自给率仅为60%,但目前已经能够达到90%—100%,这使得今年韩国石化原材料出口同比剧减21%。报道指出,除部分高端产品外,韩国产品对华出口已经全部“亮起红灯”。
就连曾在中国人气高涨的韩国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也被法国、日本等挤出市场。中低端市场又被中国本土产品占领,韩国产品的处境更为尴尬。
“中国现在可以自给自足相当数量的产品,韩国再也没有可以卖给中国的产品了。”《朝鲜日报》感慨道,韩国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很难再显示出优势。
此外,《亚洲日报》还认为,韩国对华出口除受到行业影响外,中美贸易摩擦等地缘政治风险、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等也是重要变数。
《朝鲜日报》14日在另一篇报道中也指出,中韩的“分工结构”在时隔30年后被打破。
报道称,自中韩建交以来,两国贸易的核心是韩国出口中间产品,中国再加工后出口至全球。然而,从钢铁行业开始,再延续到石化、电池等行业,中国生产中间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削弱了过去的这种“分工合作”结构。
这种趋势尤其在近15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等策略以推动制造业增长和振兴内需后越发明显,韩国中间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面临“更大危机”。
报道援引韩国贸易协会今年6月发布的最新报告称,过去7年,中国的出口自立度显著大幅增强,尤其是在中间材料和零部件产品方面。
以显示器为例,中国出口自立度从2015年的“-0.137”上升至2022年的“0.899”(越接近1表示自立程度越高),反之韩国显示器对华出口竞争力持续削弱。此外,中国石化产品的出口自立度同期从“-2.115”升至“-0.277”,二次电池产品从“0.595”升至“0.931”。
《朝鲜日报》援引韩国央行本月4日发布的报告称,随着中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全球市场与韩国形成的竞争也将不断增大,韩国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的对外竞争力,同时通过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以改善当前过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出口结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8 12:45:4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