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滨城时报
一、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1.基础性主要体现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同过去相比,党内汇聚的各方面人才很集中、很庞大,但依然有大量人才在党外。目前我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已超过2.18亿,约1.7亿在党外,占知识分子总数的3/4,今后党外知识分子数量还会以每年几百万人的幅度持续增长,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关系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党外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各方面代表人物的蓄水池,抓好这个源头事关统一战线的持续发展。马寅初、费孝通、钱伟长、雷洁琼、吴阶平等著名的党外代表人士,都是出自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绝大部分都是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工作过、专业上有成就有影响的党外知识分子。
2.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外知识分子作为生产力的开拓者、文化的创造者、知识的传播者,广泛分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和领域,处于创新、创造、创业的第一线,产生了很多专家、大家、名家。他们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依靠力量和宝贵资源。
二、无党派人士
1.概念。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无党派人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力量,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界别。
2.职责。《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规定,无党派人士参照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无党派人士作为一种政治面貌、政治身份,政治素质是首要标准,能力要求是履职尽责的重要基础,制度机制是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3.历史沿革。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特有的政治概念,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的,其称谓和实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社会贤达”。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双十协定”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协商国事,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各项问题。”这是首次将无党派人士称之为“社会贤达”。
第二阶段,称为“无党派民主人士”。1948年5月5日,郭沫若等知名人士在发给毛泽东响应“五一”号召的致电中,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首次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筹备新政协时肯定并采用了这个概念,1949年新政协会议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新中国成立后,“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被沿用。
第三阶段,多种称谓并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老一辈无党派民主人士逐渐减少。新一代无党无派人士无论从社会基础还是成长经历来看,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于是出现了多种称谓并存的局面,比如无党派民主人士、无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无党派知名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等。
第四阶段,称为“无党派人士”。“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已经不能反映新时期无党派人士群体的现状,且由于有些称谓不够科学、准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战工作的有序开展。针对这种情况,2000年,中央统战部下发《关于加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统一使用“无党派人士”这个概念。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进一步肯定了“无党派人士”这个概念。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称无党派人士界别。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无党派人士的概念进一步作了界定,即“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2015年5月18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颁布,明确指出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来源:《人民政协报》《统战新语》
记者 范炳菲 通讯员 李文静 整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5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