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文珂
产教融合,正在成为职业教育的新范式。
4月15日下午,来自德国巴伐利亚技术学院的技术员(技术学士)学访团从北京返程德国,结束了为期9天的中国之行。
作为德国“双元制教育”与中国“产教融合”战略的实践的最新案例,此次活动由莱茵科斯特与德国巴伐利亚技术学院联合发起。
活动旨在深化中德职业教育协作,聚焦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领域,通过产教融合实践、技术联合攻坚与文化互鉴体验,推动两国在人才培养标准互认、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上的深度衔接。
将时间拨回至4月7日,学访团一行抵达淄博,首站走进了莱茵科斯特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代表师生实地考察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与数字化产线调试车间,深入体验中德联合开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员培养体系。
4月8日至10日,学访团与淄博中德莱茵智能科技学校学生3人一组,利用所学工业知识,共同完成四轮驱动智能控制车的设计、制作和搭建。在比赛环节,他们通过精确的传感器和电机控制,让小车在赛道上完成压弯、避障等各种高难度动作。
“智能小车搭建和调试任务,最大的挑战是和中国孩子交流,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把每个小组的任务分配下去并且顺利完成了,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一德国学生对记者表示。
实际上,中德学生通过智能控制车等实践项目的协同创新,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工业场景中的解决方案,生动诠释了“双元制”教育“工学结合”的核心精神。
在淄博科学城展厅,学访团详细了解了淄博高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成果以及企业在智能制造升级等方面取得的诸多成绩。
技术交流之外,学访团通过系列文化实践课程感知中国传统技艺的现代生命力:从握笔、运锋到完成一幅“我爱中文”的作品,德国学员在墨香中体会“方圆有度”的东方哲学;亲手烧制琉璃挂件,感受高温淬炼下“火中取艺”的匠心传承;体验“小炉+小饼+小葱”的地域烧烤特色……
4月13日,在参与中式面点实践课程,独立完成擀皮、包馅的饺子制作全流程后,学访团乘高铁到北京,漫步颐和园、参访雍和宫,在皇家园林的山水意境与藏传佛殿的鎏金彩绘中,触摸中华文明的多元脉络。
带队教师安德烈·迪尔格表示,莱茵科斯特依托与德国同步的高标准生产设备、教学资源及人才培养体系,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深度融入中国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并通过优化培养路径显著缩短培训周期。
“这种‘硬技能+软实力’并重的培养模式,不仅注重个人技术能力的精进,更通过项目化团队协作机制,培养学生‘团队至上’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无缝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安德烈·迪尔格说。
实际上,这已不是淄博接待的首批德国院校学访团。2023年7月,莱茵科斯特邀请德国巴伐利亚技术学院校长到淄博考察并签署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员”的联合培养合作协议,打通了中国学生到德国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通道。
2024年3月17日,首批来自德国巴伐利亚技术学院的技术员(技术学士)学访团共计16名技术员(技术学士)来到中国,在中国进行为期10天的学访活动。
彼时的活动中,莱茵科斯特邀请学员们到淄博职业学院、淄博中学、中德莱茵智能科技学校、新华医疗、淄柴公司、启迪(北京)、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总部基地等企业、院校参观交流,共同探讨现代工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及中德技术人才培养与就业等情况。
对于连续开展的中德学生交流活动,山东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东海认为,对参与活动的学生来说,加强了中德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是技术上的交流;与此同时,更是加强了两个学校之间国际交流的经验,增强了德国学生对中国职业教育的认识。
此外,这支跨文化技术员队伍的来访,既是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与中国职教改革成果的融合体现,也是两国产业链资源互补、市场协同的战略支点。
未来,双方将以人才共育为基,以标准共建为纲,以文化共鸣为魂,持续释放“1+1>2”的协同效应,为全球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双边合作样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18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