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孝庄临死前究竟交代了什么遗言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24 21:0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在临终之前,总会给儿孙交代些重要的话,而清朝的女政治家孝庄,在临终前也没少跟康熙交代大事。

不过孝庄交代的所有事情中,却有一件事,竟困扰了康熙一辈子,到死都没有想解决之道。

而在三十八年后,雍正却想了个妙法,轻而易举地便破解了这个问题。那么孝庄究竟交代了什么遗言呢?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康熙帝忽然收到一个消息:祖母孝庄此刻已经病危。

康熙对孝庄这位祖母,有着特殊的感情。父亲顺治24岁便选择出家,皇位传给了年仅八岁的康熙。是祖母孝庄给了他更多的关爱,在康熙登基之后,也是孝庄给予了他为君之道。

在孝庄的引导和支持下,康熙先除鳌拜,后平三藩,再收拾准噶尔,逐渐稳固了统治。在康熙人生路上的关键节点,几乎都能看到孝庄的影子。

因此,当康熙听说了祖母病危的消息时,不由得黯然神伤,并立刻前往慈宁宫,亲自服侍在祖母身边尽孝。

不仅如此,康熙还带着文武百官前往天坛,祈求上天为祖母延年益寿。

他表示,如果祖母的寿命能延长,他甚至愿意拿自己的寿命来换。即他所说的“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毕竟,孝庄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几乎是没有任何人能替代的。

可惜生死有命,康熙的祈求也只能是一种愿景。饱经沧桑、亲历四代帝王的孝庄,也终于在过了古稀之年后倒下了。

在最后的那段日子里,孝庄每日都提醒康熙一件事:务必以江山社稷为重。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8年1月),孝庄离世了。纵观她的一生,历史上几乎没有几个能比她活得更精彩的女性了。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孝庄却给他的孙子康熙乃至曾孙雍正出了一个老大的难题。

孝庄临终前特意嘱咐:太宗(皇太极)下葬已久,不能因为她随意动土,搅扰了他的在天之灵。我对你们父子挺舍不得的,不妨把我葬在孝陵(顺治的陵寝所在地)附近吧。

孝庄即使临终的时候,交代的大多也都是事关国家的大事,到了自己这里,便只有这么一句关于后事的嘱托。

可是就这么一句遗言,可难倒了康熙。按照封建时代的礼制,连老百姓都常常夫妻同穴,更不用说皇室宗亲了。

早在七千年至5000年前,我们就能看到仰韶文化时期夫妻合葬的现象大量增多,而在《史记》中则有提到,孔子的母亲离世之后,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所以只好先将母亲的灵柩停在五父衢旁,直到从亲戚朋友那里获知了父亲所葬之地,才将父母合葬。

从这里我们便能看出,夫妻合葬不仅古已有之,而且观念非常强。毕竟夫妻组成的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单位,夫妻合葬是最合古人观念的。

能否与丈夫同穴,对于古人而言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孝庄何等身份,怎么可能不配与皇太极同穴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康熙想遵从孝庄的遗嘱,却是难上加难。最后左思右想,想了个相对折衷的主意——“暂安奉殿”。

这是何意呢?其实就是先不确定合葬与否,而是把孝庄的灵柩暂时停在京东清东陵。

当然,只是如此牌面还稍显不足,于是康熙还命人将孝庄生前所住的慈宁宫东王殿拆掉,再复原到昌瑞山下,老人家的灵柩停在这里,总是妥善一些的。

但这么做,总归不是长久之计。康熙在某种意义上是逃避了抉择,但他又不想违背祖母的意愿,也不想违背祖宗规矩,只能暂且如此。

只是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康熙逃了一辈子。直到三十八年后,雍正登基上位三年,这个问题才算有了个说法。

1725年时,雍正刚提出在暂安奉殿原地起一座陵园,也不用太惊动孝庄她老人家,直接往地宫里一挪就行了。

可是无论是大臣还是宗亲,都是满口的不答应。换个角度看,孝庄葬在哪里其实是一种话语权之争。

如果雍正像康熙一样,一直拿这些亲贵大臣们没办法,就说明雍正的话语权依旧是康熙的延续。

雍正可不允许如此。早在一开始,雍正就做好了一个盘算——在暂安奉殿起陵是必须的,不过得有个由头。而这个由头,雍正不仅找好了,还找得很妙。

他的第一步,是先给此陵起个名字。一个名称就能让满朝文武闭嘴吗?那得看怎么起,雍正下旨起的名称为“昭西陵”。

如此一来,此陵就和皇太极的陵墓搭上关系了,因为皇太极的陵寝便叫“昭陵”。

从地理上,这两个地方遥相呼应,没有把孝庄直接从皇太极那里直接切割出去。至于从风水上,如此设计甚至反而比圈在东陵风水墙里好。

不过到这里为止,理由似乎还是有些牵强,因为再怎么合理化,也无法避免孝庄与皇太极无法合葬的事实。

不过,我们要结合一下当时的背景:到了雍正这个时候,关于孝庄下葬的问题已经搁了三十八年,也没有当初那么敏感。

而雍正的合理化,起码让相当一部分人闭了嘴,至于剩下那些反对的声音,相对而言就不足为虑了。

除此之外,有一个原因更加关键。那就是清朝的君主专制到了雍正这一代,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宗族元老和文武大臣们就算有什么意见,也只能憋在肚子里。

至此,关于孝庄下葬的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雍正既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孝庄的遗愿,也给了宗室百官一个说法。

不过到这里,很多人或许有个疑问:那就是为何孝庄不肯与皇太极合葬?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众说纷纭,在上文中,孝庄虽然已经提到自己是舍不得儿子和孙子,但像孝庄这等优秀的政治家,不会因为“舍不得”这种纯粹的私人感情就做出这样的选择。

至于不愿意打扰皇太极的在天之灵,倒还有些道理,但若照此说法,岂非每一代后离世太后的都在打扰先帝的魂灵了?

到这里就有人说了,孝庄其实是“无颜见夫君”。理由是,孝庄曾经下嫁给了多尔衮。

如果孝庄真下嫁给了多尔衮,这个说法还有一定道理。问题是孝庄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史学上本来就诸多争议,而且目前以没有下嫁为主流,所以这个说法,目前有点站不住脚。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孝庄文皇后”的文其实是皇太极的庙谥。因此在皇家眼中,大清皇家认为孝庄就是皇太极的皇后,而且历代皇帝只要到东陵,必先到昭西陵祭拜,这种尊敬显然不是对一个“王妃”的尊敬。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说这和当时的火葬风俗有关。据说按照当时的风俗,孝庄要想与皇太极合葬,要先进行火葬。但孝庄还是想入土为安,不愿意以骨灰入昭陵,所以才留下了如此的临终遗言。

其实到现在,孝庄为何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依旧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也正因如此,才给了我们这些现代人探索的机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4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孝庄太后:辅佐两代君王,智慧与权力并存的传奇女性
...福临孝庄原名布木布泰,13岁正值豆蔻年华就入宫嫁给了皇太极,彼时皇太极也只有哲哲一位大福晋,孝庄的地位仅次于哲哲,可是后来随着娜木钟和海兰珠的相继加入,导致孝庄地位不断下滑。
2024-03-18 15:14:00
雍正是怎么解决康熙留给他的难题的呢
...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她蒙满第一美人的影视形象,还是和皇太极、多尔衮之间的爱恨情仇?又或者是她一生辅佐三位君王,在国家大事上展现出来的雷厉手段呢?但不论想到的是什么,都能证明孝庄
2023-04-11 14:50:00
孝庄太后临终遗言,让孙子康熙纠结37年,迟迟不敢给她下葬
...科尔沁大草原。她的公公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她的丈夫是皇太极,她的儿子是顺治帝福临,而她的孙子是康熙皇帝玄烨。由于幼年丧父,8岁的玄烨继承大清帝国的皇位,由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抚养
2024-10-29 21:12:00
...陵,和已故皇帝合葬。而孝庄死后,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据史书记载,孝庄太后之所以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她病危时,曾对康熙皇帝说:“太宗文皇帝梓
2023-04-16 17:12:00
为什么孝庄的遗体不是由他的孙子康熙下葬?
...,享年76岁。按规矩,孝庄死后,她将与她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极合葬。孝庄死后,她的孙子康熙一直没有下葬她的遗体。陵墓西侧,曾在奉殿暂放37年,孝庄曾孙雍正帝继位后,终于下令安葬。
2023-01-30 16:30:00
康熙帝直到驾崩都未将孝庄太后下葬,最后由雍正帝为其修建陵寝
...75岁。按照大清的祖制,孝庄太后应该与安葬在昭东陵的皇太极合葬,但历史上孝庄太后的陵寝不但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同时也未曾葬入清东陵陵区之内,而被安葬在湖北“清东陵” 封墙之外的
2025-05-01 19:28:00
...和蒙古和亲来维持两族之间的亲密关系。而等到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时,也采用其父的和亲策略。也是因为此政策的缘故,才让年轻的孝庄太后在13岁那年走入宫闱。在布木布泰本是正值豆蔻年华
2024-05-25 10:16:00
孝庄临终前留下几句遗言,康熙为何到死都未破
...如何1613年,孝庄文皇后出生。在她十三岁时,她嫁给了皇太极,成为了皇太极的侧福晋。不过历史记载,孝庄文皇后并不受到自己的丈夫,也就是皇太极的喜爱和宠爱。后来又有多位妃子陆续
2024-05-14 09:16:00
康熙为何把孝庄放了37年不肯下葬
...就有了另外一种猜测,说是孝庄下嫁了多尔衮,无颜去见皇太极。因此,孝庄太后临终前才要求康熙:“太宗(皇太极昭陵)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
2022-12-25 21: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