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选修数智微专业带来体验大不同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5-10-22 11:36: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选修数智微专业带来体验大不同

选修数智微专业带来体验大不同

选修数智微专业带来体验大不同

小磨的 微专业结业证书

选修数智微专业带来体验大不同

选修数智微专业带来体验大不同

“双千”计划 微专业在学信网备案

选修数智微专业带来体验大不同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微专业招生简章

今年,在教育部“双千计划”推动下,各高校加速推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微专业,为学生提供更灵活开放的学习路径。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小磨跨校选修中国传媒大学“计算传播”微专业,希望通过短期学习为考研“试水铺路”。与小磨相似,主修国际关系的小童也主动转向数据智能领域,以补足理工科知识短板,拓宽职业可能。

专家指出,微专业“小而精”,内容聚焦“干货”,直接传授核心技能,堪称“技能加速训练营”。然而热潮之下,理性规划同样重要。高校需建立严格的微专业设置、评估与退出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与实验室,形成责任共同体,还需赋予学生更多课程选择权,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新风向

高校微专业聚焦数智领域

随着新学年开启,“微专业”成为多所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高频词。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当前高校已上线的微专业中,数智领域最为集中(编者注:数智是数字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技术形态)。在政策导向与人才需求双重驱动下,各校纷纷加快布局。例如,北京科技大学设置“数智能源工程”“数字人文”“冶金大数据技术”等课程方向,希望在技术与人文相交叉的领域培育复合人才;北京工商大学的“数智经济”微专业强调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课程体系覆盖经济学原理、Python/R数据分析和数字商业分析;北京林业大学聚焦“人工智能及其应用”,采用校企联合授课推动“AI+X”融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机器学习和大模型的落地方式。

与传统专业体系相比,微专业呈现出更短的周期、更精炼的内容和更强的实践诉求。多数项目由基础理论、人文素养、技术工具与场景应用构成课程模块,结业门槛为12—14学分。一些高校还向社会开放选修,探索更灵活的人才培育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学信网学籍档案近日新增“双千计划”微专业栏目,已有部分项目完成备案,这也意味着微专业正逐步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

新路径

跨校跨界修读了解新领域新技能

微专业的“热”,不仅体现在政策推动和高校实践层面,也悄然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小磨,早在2023年就跨校、跨学科学习中国传媒大学“计算传播”微专业,并顺利结业。她在社交平台上自称“微专业爱好者”。尽管当时该课程并未纳入学信网认证,只能获得结业证书,她依然“不后悔”。

小磨希望借助微专业提前融入目标院校的学术氛围,了解该学科看重的能力与方法,为考研提前布局。“想上岸一个学校,就要成为他们想要的那种人。对外校学生来说,这是难得的接触机会,能切身感受到专业看重的技能、自身提升空间以及学科前沿议题。”她说。经过一个学期系统学习,她不仅加深了对算法与数据领域的理解,还掌握了朴素贝叶斯分类模型等实用方法,并直接运用于毕业论文。

与小磨类似,国际关系学院传播学专业学生小童十分关注大数据和AI发展趋势,今年选择修读本校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智能”微专业。作为文科生,她意识到单一背景的局限,主动报名以打破壁垒。

首堂课上,老师从计算机导论与数学基础讲起,用通俗案例梳理技术发展脉络,并强调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是后续学习的“工具语言”。面对陌生公式,小童坦言起初有些紧张,但也在课堂中逐渐卸下对理工科的“光环式想象”——“我希望借这个机会克服心理障碍,证明文科生同样能掌握计算机技能。”

她提到,一旦掌握基础编程,未来撰写论文时便可自主爬取数据、运行代码,不再局限于质性研究,还可以尝试量化分析,拓展方法视野。

据了解,该微专业包含数学基础、编程基础和数据科学导论等课程。上课时间也较为灵活,安排在晚间或周末,一年可修毕,每学分约150元。她认为这是“高性价比的知识投资”。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以应对技术迭代和就业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目前,各高校微专业普遍按学分收费,标准约100元/学分,不同院校差异明显。例如,北京科技大学“数字人文”微专业为140元/学分,表现优异者还可获得奖学金激励并参与科研项目竞争。也有部分微专业收费较高,如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智能软件”微专业学费为48000元/人,在校师生为19800元/人。

在小童看来,微专业证书更像学习过程的见证,并非升学或求职“通行证”,但它帮助自己了解新领域、掌握新技能,从而拓展认知边界,“这已经足够值得”。

新实践

校企协作保证教学内容前沿性

今年9月23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为推进人才供需适配改革,学科专业目录已经从过去每10年修订一次,转变为每年更新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并适时发布微专业、微学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一政策导向为高校微专业的设立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该校在今年一口气开设了26个不同的微专业,包括管理学院的“影视创意与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应用文理学院的“北京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文物摄影与测绘”微专业等,且这些微专业的教学队伍普遍由“企业导师天团”(导师均来自行业头部企业)组成,为课程提供有力的校企实践环节保障。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罗茵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企业导师团队的引入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真实性”,企业导师带来的不是教科书上的理论,而是鲜活的行业案例、正在进行的技术挑战和真实的项目流程。他们不仅是教师更是学生潜在的雇主和行业人脉,同时也能促进高校教师的“双向成长”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新变革

用“小而精技能包”回应新需求

罗茵认为,高校当前所经历的变革是一场深刻且必要的“数字化素养”普适性转型的开端。它传递出明确信号:数字能力已不再是计算机学院的专属,而将像英语、写作一样成为所有专业学生都应具备的基础素养。

她认为,传统专业教育体系虽严谨深入,但建设和实施周期长,有时难以敏捷响应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相比之下,微专业形式更灵活,可以围绕社会急需的领域开课,针对某一类岗位或能力快速培养技能。前者重体系和深度,后者重实用和速度。微专业用“小而精”的技能包回应新需求,也缓解了高校培养的“深度”和就业市场“广度”之间的矛盾。

她特别说明,微专业的“微”绝不等于“浅”,而是“小而精”。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内容更“干货”,不绕弯子,直接教上手就能用的核心技能;二是目标更明确,用更少的时间和成本,让能力尽快提升。简单说,微专业更像一个把技能“加速升级”的小型训练营。

作为“北京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的授课教师,罗茵介绍,该课程从“讲理论”转向“做项目”,减少单向灌输,更多采用项目式、案例研讨和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学习,让课堂像“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围绕真实任务边做边学。同时,课程预留“翻转课堂”环节,基础内容在线预习,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和实操。考核也从试卷转向成果导向,以作品集为核心,结合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企业导师意见,依据行业分析、原型设计、传播方案或创意视频等产出进行评分,更突出实战性和可用性。

罗茵指出,学生跨学科学好微专业的最大挑战是“思维模式的切换与知识体系的融合”。她解释说,时间精力分配和知识背景差异只是表层挑战,更深层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把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比如将影视创意中的艺术思维与数字技术中的逻辑思维内化并创造性结合。

“很多学生习惯于在单一学科框架内思考,而微专业要求他们打破这种惯性,进行‘T型人才’式的整合思考——既有知识的深度,又有融会贯通的广度。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引导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罗茵说。

新挑战

改革完善学分制与学科制

热潮之下,更需保持冷思考。对于微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罗茵表示,要建立严格的微专业设置、评估和退出机制。微专业不能随意开设,需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并配套质量评估机制,防止“水课”。校企合作也应走深走实,共建课程、教材、实验室及考核体系,形成利益与责任共同体。与此同时,学校需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如激励机制与教学设备保障,让课程真正落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现代教育研究院院长储朝晖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高校集中开设微专业,主要源于当前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尤其在人工智能、数智技术等前沿领域,技术迭代迅速、知识更新极快,而传统专业体系受制于调整周期长、灵活性不足,难以及时回应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人才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微专业凭借“周期短、聚焦强、应用快”的特点,为快速补充新知识和新技能提供了可行路径,有助于缓解阶段性的人才供需矛盾。

对于微专业未来的发展,他指出:“关键在于推进完善的学分制与学科制改革,真正赋予学生更大的课程选择权,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在探讨如何提升微专业“含金量”与认可度的基础上,储朝晖也提醒,应关注其对学生全面成长与能力提升的根本价值。他指出,微专业的核心功能应聚焦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实际能力提升。他认为,微专业在寻求外部认证的同时,其核心应始终锚定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证书是学习成果的证明,而学生内在能力的成长才是其社会认可度的坚实基础。微专业作为对主流培养方案的有益补充,能够在有限范围内有效缓解技能短缺,若能与整体培养体系形成更深层次的联动,将为弥合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贡献更大力量。

(文中小磨、小童均为化名)

本版文/本报记者王婧懿 实习生李嘉怡

统筹/林艳 张彬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网络截图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22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色劳动教育活动北京林业大学将劳动教育课程细分为岗位体验、生活技能、专业生产三大类,课程设计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到生活技能培训再到专业生产脑力劳动,有利于学生们由浅入深地参与劳动、
2023-05-06 18:02:00
体验裸眼3D、了解数字藏品,北工大将“思政课”搬进“元宇宙”
...中授课”便是系列课程之一。学生们进入虚拟现实场景中体验前沿科技。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学生实地探访元宇宙相关企业最前沿研究项目从事智能机器人研究的企业致力于突破哪些问题?智能
2023-12-07 11:59:00
2024新华网高考情报局|北京大学:部分专业多学科交叉培养 招生工作前置到高中阶段,潜移默化育人
...的世界顶尖水平的本科教育,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成长体验。尤其在强大的理科基础上,搭建起的新型工科,近年来也是非常受考生欢迎。问题4:想请问您,北京大学有哪些课程是备受学生喜爱
2024-05-17 09:54:00
多国院校推新政  海外求学机遇多
...代表正在向咨询者讲解留学信息。 德国展区首设VR虚拟体验逛校园,图为展区相关负责人演示佩戴。近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教育展在北京举行。来自英国、德国、新西
2023-02-23 05:06:00
...源为主要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连贯、系统的学习和成长体验。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前规划职业生涯,为大学生、中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
2024-02-28 05:22:00
上好思政课(深聚焦)
...创新时代新人为主题,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学生在“实景体验+课堂展示”中上好思政课。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18日
2024-03-24 07:06:00
...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指导、学业选修指导、职业行业体验、专业报考指导等工作,经过多年探索,不少高中已建立起富有特色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 省实验中学开设生涯规划必修课,并编写
2024-06-10 11:36:00
孩子们的博物馆课怎么上?
...的博物馆已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一系列有趣的体验和研学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和科学的魅力。与此同时,中小学也在和博物馆合作,探索更多元化
2024-05-27 13:52:00
...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
2025-04-11 09:21: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数”智金融・龙泉“量”剑 中州龙泉期货数智平台3.0重磅发布
在数字经济深度赋能资本市场的时代浪潮中,为积极响应证监会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部署,2025年11月7日,“数”智金融・龙泉“量”剑——中州龙泉期货数智平台3
2025-11-12 12:56:00
梅特勒托利多 2025 进博会首秀圆满落幕,国产化成果引多方聚焦
为期六天的 2025 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落下帷幕,全球精密仪器领军者梅特勒托利多首次参展便交出亮眼答卷。作为受临港政府邀请的重点企业
2025-11-12 12:56:00
高途公考2026年线上事业单位产品发布会盛大召开!
2026年11月5日,高途公考以“豫见高途,事启新程”为主题,召开线上事业单位产品发布会。在就业市场从“学历提升”向“稳定就业”转型的背景下
2025-11-12 12:54:00
中亦科技入选北京市“诚信兴商”倡议企业
近日,由北京市商务局主办的2025年“诚信兴商”北京主题日活动暨第十四届北京企业诚信论坛在京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弘扬诚信经营理念
2025-11-12 11:45:00
南报网讯(记者卫凌云通讯员建萱)11月11日,京东集团成功竞得NO.宁2025Y05地块,京东集团南京研发中心正式落户建邺
2025-11-12 08:05:00
南报网讯(记者张安琪)11月11日下午,2025年“江苏省成果(专利)拍卖季”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专场活动在江宁开发区大数据中心举办
2025-11-12 08:06:00
红山路商业综合体打造“年轻力”潮流集中地
11月10日,红山路红山Sparkle耀市开启试运行,首批餐饮店、发廊、健身房等已开业。该项目为铁北红山国际社区商业部分
2025-11-12 08:06:00
2025年11月,“我在IT分销领域深耕三十多年,从诺基亚时代、摩托罗拉、苹果手机到笔记本、算力服务器,见过无数款软硬件产品
2025-11-11 14:38:00
同舟致远•共赢新程 泰凯英上市启航仪式在青岛隆重举行
11月7日,青岛泰凯英专用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在青岛市崂山区成功举行"同舟致远•共赢新程"上市启航仪式。崂山区政府、青岛市上市公司协会
2025-11-11 14:49:00
旅美博士青年钢琴家周海天:在理性与证据中寻找音乐之美
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钢琴赛事在亚洲和北美活跃展开,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学术背景的青年评委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一位拥有中、英
2025-11-11 14:49:00
在中国,为中国 Brother第八届进博会迎收官,多元打印服务受关注
11月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即将盛大落幕。全球知名制造厂商Brother以"In China
2025-11-11 15:20:00
Hape坚守对全球消费者承诺,积极布局供应链保障产品质量与供应
在接受《福布斯》(Forbes)杂志采访时,Hape集团创始人兼总裁Peter Handstein先生表示,目前整个玩具行业正经历一场"过山车"般的考验
2025-11-11 15:20:00
临沂,何以再造一个新商城?
鲁网11月11日讯 (记者 杨成喜 通讯员 胡一帆 于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小地摊开始算起,临沂的商贸生意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
2025-11-11 15:48:00
喜良观经济|第17个年头的“双11”,看看吉林人最爱买啥?
当“双11”进入第17个年头,“销售额”早已不再是外界关注的重点。与其相比,这一节点现已成为窥见未来中国电商行业发展方向的一扇窗
2025-11-11 15:57:00
2025网聚美好安徽|池州:“芯”产业闯出新天地
大皖新闻讯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中,产业集群化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赛道。11月11日,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池州市
2025-11-11 16: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