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劳动报
如何培育更多亚洲电影新力量
以上海底气做支撑,激发新人弥足珍贵的特质
亚洲新人单元评委走上红毯。■ 摄影 颜筱依
■劳动报记者 马亚会
诞生于2004年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新人单元,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站在新的起点上,以“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为定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宁浩之后,如何培育更多亚洲电影新力量?”
昨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评委见面会,曹保平、大鹏、沈暘等纷纷亮相,分享了他们对“亚新”评选的思考与感受。
创造力、独特性、陌生感
是珍贵特质
“谁能想到20年后会怎样?可一旦有了目标,你就会一步步去做、去完成。”见面会上,导演曹保平如是感慨。作为评委会主席,他是“亚新”的见证者、推动者,也是曾经的受益者。
“亚新评选对电影新人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奖项。” 在曹保平看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一个立足亚洲、放眼世界的窗口,推出亚洲新人单元,不仅彰显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更是对亚洲电影新力量的一次重要挖掘和培养。
2004年亚洲新人奖创设之初,仅有不到100部作品报名参赛。而本届电影节则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14部作品报名参评亚洲新人单元,最终入围该单元的11部作品均为全球首映,其中包括6部华语作品。
20年来,亚洲影人面临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上影节已形成迷你电影单元、金爵短片、创投训练营、电影项目创投、金爵亚洲新人单元、金爵奖及SIFF YOUNG×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的“6+1”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
曹保平表示,创造力、独特性、陌生感——这些弥足珍贵的特质,是我们希望在今年的新人身上看到的。
上海底气做支撑
“亚新”是梦想的孵化器
当天亮相评委席的还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曾监制了《白日焰火》《路边野餐》《南方车站的聚会》等华语文艺片佳作的金牌监制沈旸。20年前,沈旸就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的一员,是亚洲新人单元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今年回到“亚新”担任评委,让沈旸再次想起了当年的“初心”,“20年前的上海,高速发展的国际都市和蛰伏已久的中国电影产业给了我们信心,让我们有责任也有底气去抢占话语权,建立一个平台,把更多优秀的亚洲电影新人推向世界。”
“新”是它的特色,也是这一奖项设立之初面临的挑战。亚新单元的选片和评审,更加关注那些敢于突破现有电影语言的新生代创作者,更加注重视听呈现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越来越多的电影新人从“亚新”这个平台走出来,被市场认可,被世界关注。比如2005年凭借《绿草地》拿到“最受大学生喜爱的影片”的宁浩,从“亚新”出发的第二年就拍出了他的代表作《疯狂的石头》;2006年凭借第一部长片《静静的嘛呢石》获亚新单元“最佳导演奖”的万玛才旦,之后将藏语电影文化从上海推向了世界;还有曾出现在“亚新”入围名单中的大鹏、新海诚、高群书、张猛、林书宇等后来赫赫有名的亚洲影坛“中流砥柱”,也都是从这一方小小舞台开始迈向世界大银幕。
见面会上,作为新人评委的大鹏直言,“亚新”不仅是一个奖项,更是梦想的孵化器。“2008年,我执导的电影《缝纫机乐队》曾入围亚新单元,对我来说,那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如今虽然从参赛者升级成为评委,但自己依然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吸收养分的。“非常期待和前辈、同行们交流,充分讨论电影,学习从什么角度去评判优秀的电影和优秀的表演。我们非常愿意给予新人帮助,因为帮助新人导演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到新的电影理念。”大鹏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7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