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她在岁月里静静闪光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0-06 03:4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她在岁月里静静闪光

——追思伊莎白·柯鲁克

张鉴

2023年8月20日午后3点,“兴隆场”微信群里,有人转来一条消息,让我瞬间坠入冰窟。

这是来自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一则讣告: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教育家、人类学家、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专家、终身荣誉教授、璧山荣誉市民伊莎白·柯鲁克于今晨00:59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太突然了!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几天前,奶奶还开心吃着来自兴隆场(璧山大兴镇)的阳光玫瑰葡萄,品尝记忆中青春的味道。

当我与北外的靳云秀老师核实后,确认了奶奶离去的消息。那一刻,我的眼泪落下来了。

我呆坐书房良久,黯然神伤。奶奶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特别是三年前在北京采访她的情景,更是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那是2020年9月7日,我随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一行,到北京拜访伊莎白奶奶,并参加一个捐赠仪式。

穿过绿树成荫的大街,璧山一行四人,还有西南大学潘家恩教授、央视纪录片导演张与静和摄影师一起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苑南楼。

园子里,古槐参天,鲜花盛开。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碎金般洒遍校园。树木掩映下的楼房,与校园外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

南楼是1955年建成的四层灰白色小楼,在新楼林立的家属院中显得又老又旧。

刚到楼道口,我就看见一个靠墙盘旋而上的特别轨道。

正好奇,潘家恩告诉我:“这是几年前北外考虑到百岁高龄老人的身体,专门为她安装的。老楼没有电梯,老人喜欢下楼散步、做操。不过,只要走得动,她还是喜欢步行上下楼。你看这个轨道都有些生锈了,看得出来老人极少使用。”

伊莎白是一位国宝级的外国老专家,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了70余年,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奠基人,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外交官,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

她和丈夫自20世纪50年代住进小楼后,便从未搬离。60多年的时光早给小楼烙上陈旧的痕迹,即便重新刷上一层灰白色涂料依旧看得出残破。作为一个将自己最重要、最美丽的时光奉献给北外的“终身荣誉教授”,她曾多次拒绝学校为她调换新房。

伊莎白住在302,三室一厅,大约90平方米。

走进房间,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书香气。家中除卧室外,统统成了书房。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放着各种书籍,屋子中间层层叠叠堆放着半人高的书。

书架前堆放的资料中,最醒目的是十几个整整齐齐的塑料箱子,上面贴着写有“BISHAN(璧山)”字样的A4纸。这是1940-1941年期间,伊莎白在璧山兴隆场调查采访,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她六回璧山的调查资料、书信等,也是那次她要无偿捐赠给璧山的珍贵史料。

那间狭长的客厅兼餐厅,不到十平方米。一张老式的四方桌,几把椅子,墙边书架上摆着一些照片,她和璧山老友巫智敏在颐和园的合影放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一台座机电话无处可放,用一张独凳临时搁着。房间里最值钱的莫过于一台液晶电视。

璧山区档案馆副馆长罗杨告诉我,电视是才换的。2019年7月璧山给伊莎白颁发“璧山荣誉市民”时,她用的还是一台老式电视。因为年头实在太久了,老式电视坏掉之后再无法修理,只能换掉。

靠窗的墙上,是伊莎白的丈夫大卫·柯鲁克的画像。

卧室的布局更是让人震撼。这是一间很小的房间,靠墙两边摆放着两张罕见的一米二的老式木板床,床上的被单洗得发白,一看就是用了很多年。房间里只有一个立柜,一把老式电扇……家具破旧斑驳,最亮眼的是墙上挂着的几幅伊莎白和丈夫年轻时的黑白照片。

“奶奶,您的‘娘家人’来了!他们来看您!”卧室里,照顾老人26年的王素珍俯在老人耳边告诉她这个消息。

一听“娘家人”来了,伊莎白的脸上顿时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她心中的“娘家人”就是四川人(以前重庆隶属四川)。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但提到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四川,她依旧觉得那才是她的故乡。

“是的,妈妈,重庆璧山兴隆场,您知道的,他们来人了!”儿子柯马凯开心地告诉她。

老人立刻坐起来,梳头,整理衣服。

柯马凯搀扶着母亲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来到客厅。百岁奶奶一头白色短发,身穿蓝色暗格衬衣、暗格长裤,脚穿一双黑色皮鞋,容光焕发,皮肤白皙,眼神清亮。

柯马凯逐一介绍,伊莎白微笑着,与大家握手问候。她望着说话的儿子,满是皱纹的脸上,那双深蓝色的眼睛如少女般未染尘埃。

捐赠仪式简单而正式。

伊莎白和柯马凯坐在中间沙发上,我和潘家恩分坐两边。柯马凯抱着电脑,播放视频。我把重庆话翻译成普通话,柯马凯则把汉语翻译成英文。

视频里,曹洪英一出现,伊莎白一眼就认出来了。

“曹洪英!”她惊喜地叫着。

“对,是她,她拜托我一定要问候您老人家。”

视频是一个月前我在大兴采访病床上的曹洪英的情景。曹洪英是伊莎白1941年在兴隆场举办妇女识字班时的学生,她对伊莎白充满了深深的感激。

那天,曹洪英激动得双手颤抖,紧紧抓着我的手,久久不放。也许那一刻,她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突然打开,太多太多的话想说,但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老人嗫嚅着,絮絮叨叨地说着那段往事。我能感受到她难以遏制的悲欣交织的复杂情感。

这个96岁的老人像个孩子,眼里噙满泪水:“伊莎白老师,我很想您,很想您啊!您得原谅我……现在我身体不好……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卧病在床……不能来看您……但是请您一定好好保重身体。我一辈子都感谢您,谢谢您当年给我的教育,教我读书识字,教我唱歌跳舞,教我挑花,还有很多人生的道理……您看我现在儿孙满堂,都受益于您老人家。伊莎白老师,想您回来看看……但是您比我年纪还大……怕是不能回来了……”说到这里,泪水顺着她苍老的脸庞淌了下来。

一旁协助我采访的大兴镇居民帅世芳专注地听着曹洪英说话,伸出大拇指:“您老姐子说得好啊!”

“老姐子!”看到这里,柯马凯重复了这个词。

“老姐子!”伊莎白微笑起来,动情地重复着。这个词,或许也是她和曹洪英之间妥帖的称呼。她伸出颤抖的手,想要抚摸屏幕里的人。

我赶快紧握住老人的手,她的手温暖而有力。

看完视频,柯马凯搀扶着母亲来到餐桌前。那里已摆放好捐赠证书——当年,伊莎白在璧山做乡建工作时曾留下10箱日记、书信等资料,她决定无偿捐献给璧山档案馆。

仪式上,璧山区档案馆党委书记龙泽会代表档案馆与伊莎白签署了捐赠协议。龙泽会表明一定会遵照先生意愿,妥善保管和利用好这批档案资料。

伊莎白接过笔,在证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捐赠仪式结束后,我们准备悄悄离开,好让老人休息。谁知听见关门声,伊莎白从卧室出来,执意要送我们。

于是柯马凯搀扶着母亲,一步一步数着数,颤颤巍巍地下楼来……

秋日温暖而明亮的阳光打在她的头上和身上。

花园里,一棵挺拔青葱的银杏树引起了大家特别的关注。树下是一块石头,石头上用中英文写着:“柯鲁克同志千古(1910-2000)”。柯马凯告诉大家,这是父亲去世时母亲亲手种下的,字是他所写。

伊莎白微弓着身子,慢慢走在那条光影交织的小路上,仿佛一团蓝光在静静闪烁。

这是一个一生热爱中国的老人。

那天,她用中文唱起了《东方红》。大家簇拥着她,也跟着唱了起来,歌声在小路上飘荡……四周草木蓬勃,一片繁茂,阳光如水般泼洒下来,溅起一地光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6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作家张鉴的长篇报告文学《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的首发式,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刚才听到了作者、责任编辑和一些作家、专家对这本书的肯定性评价。大家的评价都很高,这是
2024-06-04 12:32:00
本土作家新书讲述“璧山荣誉市民伊莎白•柯鲁克与重庆的故事”
...学公开课”之长篇报告文学《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新书分享会给出了答案。《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由重庆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家张鉴耗时四年创作而成。在走进这
2024-06-22 13:49:00
“纪念伊莎白诞辰109周年暨《信仰照亮生命》分享会” 在璧山区大兴小学举行
...“纪念伊莎白诞辰109周年暨《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分享会”活动。伊莎白(1915—2023)生于中国成都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
2024-12-18 16:57:00
...重走了很多对于伊莎白具有特别意义的地方,如重庆璧山兴隆场(今大兴镇),在那里伊莎白第一次进行专业社会调查。2016年,摄制组去拍摄时,从当地人的热情里感受到伊莎白在当地的影响
2023-12-16 06:27:00
护航中欧班列 重庆兴隆场编组站开启电力设备全面检修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供电段北碚供电车间兴隆场电力检修工区的作业人员,对重庆兴隆场编组站的电力设备开展全面检修,为中欧班列高效运行保驾护航。图为作业人员对重庆兴隆场
2024-05-30 22:04: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常碧罗重庆兴隆场编组站3场13道一辆货车从驼峰缓缓溜向峰尾,标志着兴隆场编组站扩能改造工程顺利完工。改造后,兴隆场编组站办理辆数将进一步大幅提升。记者从铁
2023-07-04 15:49:00
守护中欧班列的“女飞人”
本文转自:新华社1月12日,在重庆供电段兴隆场电力工区,何雪(左三)和母思琪(左四)所在的工区灯桥检修小组在进行分工点名。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的兴隆场编组站,是西南地区最大
2024-01-14 11:22:00
抹茶种植让兴隆场村茶产业向“新”而行
...转自:遵义日报记者 谢捷 向维忠春日里的湄潭县兴隆镇兴隆场村,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在该村抹茶种植基地里,一抹黑色的遮阳布格外引人注目,这其中藏着的是村民们的“致富密码”。兴隆
2024-04-18 10:17:00
一棵古柳见证乡村兴隆
本文转自:宝鸡日报凤县双石铺镇兴隆场村:一棵古柳见证乡村兴隆本报记者 周淑丽民宿院落充满田园风情 凤县县城向北6公里,有一个乡村旅游的明星村——兴隆场村。村口有一棵带有传奇色彩的
2023-10-30 15:3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社区回应街头多人“爬行学狗叫”:涉事公司承诺后续不会用这种方式开展团建活动
大皖新闻讯 10月16日,广东惠州市惠阳区开城大道附近,多人在地上爬行学狗叫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引发关注。10月17日下午
2025-10-17 18:53:00
九旬老人腰椎骨折获新生 家属赠锦旗赞仁心仁术
鲁网10月17日讯日前,荣成市人民医院骨一科病房内上演了温馨一幕:92岁的王奶奶及家属将鲜花和一面绣有“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
2025-10-17 16:12:00
60余次团圆的背后:祝清儒以无人机为援,让失联不再成遗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潇“别人曾伸手帮过我,我就该把这份暖传递下去。”面对全网对“夜寻老人”视频的刷屏点赞,菏泽单县青年志愿者祝清儒的回应朴实无华
2025-10-17 14:00:00
损失难以统计!居民藏于铁盒的现金被老鼠咬成碎片,已无法兑换
大皖新闻讯 日前,有安徽亳州的网民发视频称,家中老人将现金和存折放在楼上,不料被一窝老鼠咬成碎片,引发关注。10月17日
2025-10-17 13:03:00
泰山港华燃气开展燃气壁挂炉“以旧换新”专项行动将安全与温暖送上门
随着冬季采暖期临近,燃气壁挂炉使用安全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为切实解决广大燃气用户“专业换新渠道少、费用成本顾虑多”等痛点问题
2025-10-17 12:51:00
辽宁朝阳警方通报:失踪4岁女童已被找到,生命体征平稳
中国网10月17日讯 辽宁朝阳市公安局10月17日发布警情通报:2025年10月15日14时16分许,朝阳市建平县公安局接到报警求助:一名4岁女童在建平县黑水镇大营子村山地附近走失
2025-10-17 12:43:00
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项目首制船开工建造
9月29日,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项目首制船开工仪式在北海造船举行,标志着项目船舶正式进入实质建造阶段。巴西淡水河谷
2025-10-17 10:33:00
2024年12月16日凌晨2时左右,位于西安市丈八北路南风日化厂西门内的一家汽车维修公司突然失火,火势迅速蔓延,将毗邻的陕西国台帝泊洱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台公司)仓库存酒过火烧毁
2025-10-17 08:00:00
“我家去年申请停热并交了基本热费,今年想继续申请却被热力公司要求补缴去年的70%热费,而且还要交违约金,原因说是我家供热阀门未关
2025-10-17 07:58:00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邯郸在全省率先实现高龄津贴“免申即享”全覆盖河北日报讯(记者刘剑英)“不用准备任何资料,也不用填表
2025-10-17 07:45:00
中新经纬10月16日电 据“萝卜快跑法务部”微信号16日消息,萝卜快跑16日发布声明称,不法分子冒用“萝卜快跑”名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2025-10-16 17:11:00
【北大名医在青岛】罕见左足“核心枢纽”距下关节脱位骨折,北大人民青岛医院骨科“院士团队”微创手术精准复位
鲁网10月16日讯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创伤(骨科)中心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院士团队”专家张培训教授的带领下
2025-10-16 17:22:00
曾陷“输血困境”,今跨千里重生!——省外血液病患者赴烟台毓璜顶医院接受移植手术
鲁网10月16日讯(记者 魏萱 通讯员 李成修 李添祎)近日,烟台毓璜顶医院干细胞移植病房内,呈现出一幕温情满满的画面
2025-10-16 17:22:00
如何正确面对和疏导儿童青少年躯体化反应
鲁网10月16日讯(记者 魏萱 通讯员 李成修 马瑾 李凌峰)在儿科临床诊疗中,儿童青少年的“怪病”并不少见——没有明确病因
2025-10-16 17: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