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提及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电影,特别是科幻类型时,一代名导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绝对是无法忽略的经典之作。纵使在新一轮女权主义热潮下,《视与听》的影史百佳榜单排名产生了令影迷们讶异不已、天翻地覆式的变化,可《2001:太空漫游》却依然在影评人榜位居第六位,而在导演票选榜中更是位居第一名,再一次反证其自身在电影领域无可取代的意义和地位。
不过从1968年上映至今,围绕着《2001:太空漫游》的争议却也从未消失。
一方面众多电影爱好者、影评人、导演不吝赞美,一次又一次地将其推上“神坛”;另一方面则是有一批观看后抱有像当年洛克赫德森看完首映后那句“谁愿意告诉我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一样的疑惑与不解,以及现在很多观众对其片长过长和“内容枯燥、不知所云”的抱怨,并质疑影片有过誉之嫌。
可《2001:太空漫游》真的是一部过誉的电影么?我的答案:当然不是。
评价一种艺术形式首先要看它是否完成并实践了其艺术形式自身的应有之义,其对内容的表现是否做到了除此艺术形式之外的不可替代性,是否充分发挥了其媒介自身的独到优势。很显然,《2001:太空漫游》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极其优异,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纯电影”。
在《2001:太空漫游》中,库布里克充分尊重并利用了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所可以利用的独有的视听语言,大量的无对白场景、长镜头、古典乐的恰当运用,通过画面与声音(非对白)精准、细致地传达了剧情及人物状态,库布里克始终用画面和声音这两种电影本身的语言来完成叙事的推移、人物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达。
而在技术与制作层面,《2001:太空漫游》也有着相当突出的优秀之处。全片中只有205个镜头使用了特效,全程未采用CGI,而是通过服化道、场景、摄影上的设计和实验室模型的一同配合来确保全片的最终完成,其中模拟在太空失重状态下行走——常被认为是特效——的长镜头,其实是通过旋转布景来实现的奇妙效果。
而在美术设计上,这部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也展现了超前的“预言性”和审美性,简约而不简单,影片中整体场景设计如若不知道年代,和21世纪初电影能达到的效果以及今天的极简风潮几乎难以分辨。而在舱内各区域的设计上,库布里克也采用了极具区分度和特色的设计,使得影片中具有相当多令人惊叹不已的美术场景。
影片拍摄制作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实现登月,而影片中却对相当一部分未来做出了精准的呈现,它依托专业科学团队的建议,让当时的人们看到并感受了太空旅行、生活的奇妙状态,确实让人“大开眼界”。而在剪辑上,影片前段从骨头切到航天器的那段贯通、跳跃时间、空间、和意义性的匹配剪辑也已成为影史上永恒的经典。
一部影片能够成为经典,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除却技术之外,和影片主创在审美与思想上的野心也绝对分不开。
在创作之初,库布里克对于这部作品的想法定位便是要探讨“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而在这部太空科幻片中,库布里克丝毫不掩饰自己意欲以自己的观察角度和电影的方式讲述和展现人类文明史的某种欲望。
影片以四次黑色石碑的出现为叙事的关键节点,并展现出了人类的“进化”与发展过程。影片开头从一群荒原上的猩猩开始,本来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两波猩猩时长为了资源互相争斗却又不相上下,而第一块石碑出现后,其中的一群猩猩开始学会了用骨头当武器击败了另一群猩猩,学会使用工具是人类文明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而随着猩猩敲击地面骸骨的骨头飞上天,一个经典的穿越时空的匹配剪辑:荒原上飞起的骨头到宇宙中兀自旋转的航天器,镜头切转到前往人类的月球基地,奉命调查月球上的不明物体的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一行,而他们口中的重大发现则正是和数百、数千万年前荒原上猩猩们发现的一样的黑色石碑,而当弗洛伊德博士的团队靠近第二块石碑的时候随着刺耳的声响直接结束,进入到第三段。
第三段发生在一年半之后,飞行员大卫·鲍曼和弗朗西斯·普尔在人工智能HAL9000的辅助下,驾驶着“发现一号”太空船带着三名处在冬眠状态的科学家前往木星,而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自我意识的HAL引发了灾难,最后幸存的鲍曼却孤身一人留在了土星,在此,第三块石碑出现,在鲍曼接近的瞬间便被裹挟进绚烂的隧道进入一个古典神秘的卧室,在此时间迅速流逝,在鲍曼迅速老去垂死之际,第四块石碑出现,鲍曼变成了守望下次新生到来的宇宙“星孩”。
在四块石碑切分出的叙事空间中,库布里克除了上述通过外部环境情节上的设置展现出了进化、发展、变化之外,更隐蔽之处则是体现在人物的“进化链”设计上。
从数千万年前没有语言只会嘶吼的猩猩进化到可以说话、可以用语言这个工具交流的人,(第一幕到第二幕),而第二幕中,发现第二块石碑的弗洛伊德博士处在人类进化中人的中间态,也是唯一的正常形态,他和同事/家人都有温和的交流,也可以构建正常的、亲密的关系,而到了第三幕,太空中的鲍曼则是冷漠无情、追求高效,这和当今社会下人的异化颇有相似之处,五十五年前的库布里克对人的洞察不可谓不深。颇为有趣的一个对照,反倒是会出错的人工智能HAL有着更丰富的情感和人性。
而在电影之外,《2001:太空漫游》也在行业内和社会文化层面产生了诸多影响,影片本身不止为行业内的创作者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也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苹果的经典产品ipod,其命名便是受到了影片中“Openthepodbaydoor,Hal.”台词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看到这部诞生于1968年的电影历久弥新,其中诸多设想已然成为现实,预言式的判断和场景更是数不胜数,一代又一代人从中汲取财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获得独一无二的观看体验。
围绕着这部影片的争论或许也将永不止息,不过对此,最好的一种态度和对待恐怕也正像库布里克本人所说的那样“喜欢的人喜欢它,不管它有多长,对那些讨厌它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20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