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际

美国宣布首次实现核聚变净能量增益,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类别:国际 发布时间:2022-12-14 16:08:00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李泽西】

“这一重大科学突破,是我们走向清洁能源未来的一个里程碑。”

当地时间12月13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其下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一个团队,12月5日在国家点火设施(下称“NIF”)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可控核聚变实验,实现了“核聚变点火”(fusion ignition),该反应产生的能量超过所消耗的能量。

“这是一个酝酿了几十年的公告,”美国能源部称,这一突破将永远改变清洁能源和美国国防的未来。

美国宣布首次实现核聚变净能量增益,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NIF资料图

定量是否“实现”了可控核聚变的判断标准,是看核聚变装置输出的能量与输入的能量的比例,称为Q值。如果Q≤1,即产出的能量不及输入的能量,对于科学研究还是有意义的,但核聚变还是在耗费其他能源来源,显然无法为人类提供能量。如果输出的能量超出输入的能力,则Q>1,核聚变理论上被认为“实现了”,可能可以开始为人类发电了。

美国能源部透露,NIF投入了205万焦耳能量,使大约4%核聚变燃料产生反应,产出了315万焦耳能量,Q值大约达1.5。

但仅仅因为设计出一种能量增益的聚变反应,并不意味着人类发电方式的任何有意义的变化即将到来。有分析称,美国此次只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原理验证水平上的成功,发出的电量实际上只是“相当于烧开10壶水”。而要想真正获得商用价值,其产出-输入比还需要提高约100倍。

实际上,NIF的激光实际上每次试验背后都需要超过3亿焦耳,给电容器充电,以及运行其他所需设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风云学会会长袁岚峰指出,只有当Q达到10,核聚变才有商业价值,因此NIF此次成果只能被理解为一个阶段性成果。

在发布会上,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主任金伯利·布迪尔(KimberleyBudil)也坦承,要实现商业核聚变发电,还需要做“许多事情”,其中就包括“每分钟产生许多次核聚变点火”,这一过程可能还要花几十年。她表示,NIF目前使用的激光技术“基于1980年代”,下一步需要升级相关设施,简化流程以提高其可重复性,未来每次可产生“数亿焦耳”能量。

净能量增益聚变反应之所以如此难以捉摸,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家必须在实验室中产生极端条件才能使反应发生。通常,需要使用巨大的激光器将氢的同位素加热到数百万摄氏度的温度。然后,产生的等离子体被限制在极高的压力下,导致同位素以足够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使它们融合成不同的元素。当它们融合成不同的元素时,则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美国宣布首次实现核聚变净能量增益,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NIF使用的环空器,用于装核聚变燃料(图源:NIF)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副主任吴征威向观察者网表示,美国建设NIF的初衷不是为了发电,而是为了模拟核爆炸。他认为,NIF目前还没有针对连续获取聚变产生热量的完整设计;在走向未来的潜在商业化途中,NIF采用的技术方案需要考虑激光等设施本身高昂的建设和运行成本。

美国能源部“核聚变点火”消息发布之际,拜登政府正致力于发展清洁发电,并且特别强调了聚变能源,最近美国通过的《降低通货膨胀法》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金。

核聚变是怎么回事?

自核聚变技术1930年代诞生以来,该行业的口号似乎一直是“三十年内,我们有望建成可产出能源的核聚变反应堆”。早在1940年代,科学家们就开始试验聚变反应堆。虽然它们长期以来一直能够产生聚变反应,但直到现在,这些反应总是需要输入超过它们最终所产生的能量。

核聚变,是指将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形成其他的核子;不过,一般来说“产生新原子”不是目的。该过程中,新生核子质量不及原来核子质量,质量没有守恒,多出的质量被转换为光子能量;产出的能量根据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守恒方程“E=Mc^2(能量=质量x光速^2)”。科学家希望利用这一过程产出的能量。

质量最轻的核子分别是氢和氦,这两个元素在核聚变中最常见。太阳就是通过不断地将氢原子变成氦原子而持续释放热量,在其生命接近尾声时也将开始“燃烧”氦原子,因此核聚变也有时被称为“人造太阳”技术。

美国宣布首次实现核聚变净能量增益,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氘氚聚变反应(图源:IAEA)

不过,宇宙中最常见的氢同位素(同一原子不同的同位素,区别在于其中子数量,不过由于同位素之间质子数量一样,除了重量差异,日常化学反应上没有区别)是“氕”(即一个质子,占氢总量>99%),而氕需要100亿度左右的温度,才能突破两个质子(都是+1e电荷,正正相斥)之间的静电能量壁垒,从而结合。太阳中心“只有”1500万度,一度被认为无法实现核聚变,不过科学家后来发现,质子可以偶尔经由波函数的隧道,穿过这一障碍。即便如此,太阳每年也只能聚变其0.000000000001%的燃料,太阳的热量主要还是源于其巨大的基数。

而人类显然无法创造太阳这么大的反应堆基数。更大的问题是,太阳内的氕原子因太阳巨大的引力,很难自己“逃跑”,因此太阳可以维持自己当前的温度和压力(高达2000亿大气压),“耐心等待”氕原子偶然发生聚变。人类要想在“又冷又松散”的地球上复制太阳核心的条件已经够难了,更不可能“耐心等待”原子偶然发生聚变。

幸运的是,人类可以采取其他反应实现核聚变。氢的同位素除了最常见的氕,还有氘(1质子+1中子)和氚(1质子+2中子)。中子的存在,加大了核子之间强核力的作用;质子既有互相吸引的强核力,也有互相排斥的电磁力,而没有电荷的中子,与质子和自己之间只有同等强度的强核力,不存在排斥力。氘氚之间的聚变反应,“只需要”1500万度,“连太阳都能正常实现”,反应产出一个氦-4核子和一个中子。

NIF就是采用了氘氚聚变路线。为了至少短时间内实现核聚变,NIF使用全世界最强的激光,通过192个射线,在几纳秒内输送5万亿瓦功率的光能。激光的“靶子”,是一个名叫“环空器”的空腔,中间包含氘氚燃料。激光输入的能量,使燃料温度达1亿度,核聚变反应“点火”,从而产生能量,故名“国家点火装置”。这一技术路线称为“惯性约束聚变”。

美国宣布首次实现核聚变净能量增益,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NIF惯性约束聚变(图源:《金融时报》)

该反应要求环空器内壁和燃料小球形态完全对称,使得燃料小球得以均衡接受能量,连微米级别的缺陷都不允许,否则在不对称加热情况下,激光带来的能量可能从小球的一侧往外释放,无法使氘氚燃料内爆至核聚变发生。

据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介绍,NIF通过测量产出的中子数量,倒推出发生的氘氚反应数量,从而得出能量产出额。

随着人类高端制造愈发精细化,制作愈发完美的环空器和燃料小球,“惯性约束聚变”下的核聚变效率得以不断提升。据《科学美国人》1974年的估算,“惯性约束聚变”理论上可实现输入140万焦耳,得出3000万焦耳,Q>20。

“‘人造太阳’技术更成熟”

“惯性约束聚变”之外,核聚变的另一个技术路线是“托卡马克核聚变”。1950年代,苏联科学家开始托卡马克技术的相关研究。“托卡马克”是俄语中“环形”、“真空室”、“磁”和“线圈”的缩写。这个名称起的极其恰当:在托卡马克的真空中,核聚变燃料等离体在线圈电流产生的极强磁场作用下,迅速环形运转。

物理学家的希望是,核聚变燃料在这一情况下可偶尔突破静电能量壁垒,实现核聚变,维持这一状态够久,或能产出净能量。吴征威表示,就目前进展而言,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模式更持续,能量输出更稳定,且能量获取模式更为成熟。

布迪尔在13日的发布会上也表示,用磁场控制等离体核聚变燃料的技术,目前更为接近发电站中的实际应用。

因此,托卡马克技术远比“惯性约束聚变”的技术应用广泛。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少数西方国家在“惯性约束聚变”技术方面进行一些尝试,不过只有美国的NIF在此实现显著的成果。而托卡马克技术,除了多国独自运行的反应堆实验装置,还有35国共同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

ITER早在1988年启动,预计将实现Q>10,但是施工过程持续延迟,至今未完成。袁岚峰认为,“当这么多国家同时参与,任何一方面的反对都能将这一项目陷入停滞”。根据最新估计,ITER将于2035年启动氘氚反应,不过这也需要绕过一些环保主义者等群体的持续反对。

中国独自建立运行的著名“人造太阳”设施近年持续取得进展,2021年底实现 1056 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不过,袁岚峰告诉观察者网,“人造太阳”技术上“无法同时实现核聚变对温度、等离子密度和持续时间”的要求;“人造太阳”所取得的成果,将通过预计2030年代建成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实现中国的核聚变之梦。

美国宣布首次实现核聚变净能量增益,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中国“人造太阳”内部

此外,还有美国物理学家1950年代研发的仿星器技术。仿星器技术与托卡马克技术路线大致相似,所需能源少一些、设计参数相对灵活,不过磁场更为复杂,且在托卡马克技术风靡全球后一度遭到冷落,长期没有显著进展。近年,随着托卡马克技术路线遭遇一系列困难,美国等国对仿星器技术重新燃起了一定的兴趣;这也被认为是美国近年威胁撤出ITER的原因之一。

“氢弹”和“锂弹”

氘是氢的一个稳定同位素,丰度为0.0156%,可以直接从水里通过分解等常规工业手段提取。氚具放射性,半衰年为12.43年,因此需要人为“现用现造”;一般生产途径是用中子撞击锂的两个主要同位素(锂-6和锂-7)。目前最常见的生产途径是利用核裂变过程产出的中子触发锂的聚变,不过由于氘氚反应本身也会产生中子,随着未来的持续研发,或许可能实现“产业链闭环”。

相较更出名的核裂变,核聚变产生的核废料一般半衰期极短,即很快就消失,且由于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核裂变一般只需要几千度,在正常气压下亦可持续),反应堆出现任何意外情况,反应会立刻自动终止,基本不存在核泄漏的风险。两者的碳排放理论上均为零,都被认为是“清洁能源的未来”,不过核聚变由于没有核裂变的负面包袱而相对更受青睐。

核裂变的发生原理是因为如若较重的原子核分裂,新生核子质量也会不及原来核子质量。

美国宣布首次实现核聚变净能量增益,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核结合能,从轻重两端“往上走”释放能量,顶部的铁(Fe)“最稳定”

不过,这些较重的原子只可能在恒星爆炸过程中产生,分布较少,因此燃料有限。此外,虽然核裂变的能量密度极高,常用于一些需要极高能量密度的航天应用,但是其能量密度远不及核聚变:每公斤铀裂变大约产生80万亿焦耳的能量,但是每公斤氘氚聚变大约产生340万亿焦耳的能量。

这也是为什么氢弹比原子弹威力更大;全球目前威力最大的“沙皇炸弹”就是一个典型的氢弹,威力超5000万吨爆炸当量。原子弹的工作原理相对简单,一个触发机制引爆核裂变链式反应。氢弹则需要上述核裂变反应发生,诱发核聚变反应;实际上,大多数当代的氢弹中,只含少量的氢原子,大多数核聚变燃料实际上是锂,通过吸收核裂变反应产生的中子迅速聚变为核聚变燃料。有些人甚至称,“氢弹”实际上应该改名“锂弹”,才能更准确的反应其中储存的核聚变燃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4 18:57:4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更多关于核聚变,多远,美国,能量,商业的资讯:
美国核聚变取得重大突破?意味着什么?
核聚变能源拥有其他能源品种无可比拟的诸多优点,但它在未来10年、20年甚至50年的能源体系中能扮演何种角色,答案依然模糊。美国能源部12月13日称,将于周二宣布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
2022-12-14 08:03:00
哪些A股公司参与“核聚变”工程?
...。自1932年首次被发现,人类就梦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利用核聚变进行星际航行。如今,人类离这个梦想又近了一步。当地时间12月13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其下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2022-12-14 23:49:00
可控核聚变离我们还有多远?新一代人造太阳总设计师解答
...度1.6亿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大幅跃升,这是中国可控核聚变向工程化应用迈出的重要一步。那么,燃烧实验后的下一步是什么?距离实现可控核聚变还有多远?对此,“中国环流三号”总设
2025-04-06 21:16:00
美国能在10年内实现“核聚变”商业化?能源专家:先别激动
...霍姆称。他还表示,美国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能够实现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不过,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LLNL实验室主任布迪勒(Kim Budil)则表示,该技术可能需要“数十
2022-12-14 17:43:00
本文转自:经济日报长期以来,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能源”。近日,美国能源部宣布,科研人员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实现了核聚变“点火”,即核聚变实验中产生的能量多于用于驱
2022-12-22 08:57:00
美国核聚变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离造“小太阳”又近了一步
...道,当地时间13日,美国能源部将宣布,科学家们近期在核聚变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消息人士提前透露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在使用激光的聚变实验中首
2022-12-13 17:18:00
反超美国!上海“人造太阳”创下高温超导D形磁体最高磁场纪录
快科技3月12日消息,据报道,近日,上海核聚变能源商业公司“能量奇点”宣布,其自主研制的大孔径强场磁体“经天磁体”成功完成首轮通流实验,产生了高达21.7特斯拉的磁场,创下大孔径
2025-03-12 08:19:00
核聚变能源的“春天”来了?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净能量增益“梅开二度”核聚变能源的“春天”来了?美国国家点火设施使用激光压缩燃料舱。 图片来源: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本报记者 刘 霞 李宏策据英国《金
2023-08-17 01:47:00
微软和ChatGPT之父下注核聚变:2028年用上核聚变商业发电
微软将采购由核聚变初创公司Helion产生的电力,Helion预计2028年前上线50兆瓦核聚变发电项目,但仍面临核聚变技术挑战和发电监管挑战
2023-05-16 16:44:00
更多关于国际的资讯:
日本多地开征或拟征住宿税 用途包括建设旅游设施等
△日本东京日本媒体24日报道,日本不少地方政府已开始或计划向酒店和传统旅馆征收住宿税。根据共同社当天发布的调查结果,42个地方政府已开始或计划征收住宿税
2025-08-25 03:35:00
美国纽约州大巴侧翻,22岁中国籍哥大留学生遇难!校方发声
近日,美国纽约州一辆旅游大巴发生侧翻事故,导致5名乘客死亡。8月24日,南都N视频记者获悉,纽约州警方公布了5名死者的身份信息
2025-08-24 22:22:00
俄库尔斯克核电站外围变压器组发生火情
资料图记者24日获悉,俄罗斯库尔斯克核电站所在区域发生火情,消防人员正在进行处置。起火的是核电站外围变压器组,并不属于核电站本身的设施
2025-08-24 14:03:00
美国宾州一载有学生巴士发生侧翻事故 致21人受伤
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当地时间8月23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北部一巴士发生交通事故,造成21人受伤。报道称
2025-08-24 17:10:00
当地时间23日,埃及亚历山大省西部阿贾米地区的阿布塔拉特海滩发生一起学生大规模溺水事故。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6名学生死亡
2025-08-24 17:41:00
这是白宫里前所未见的一幕
(一)坦率地说,看到这样的场景,我还是大吃一惊。毫无疑问,这是白宫里前所未有的一幕。这更是国际政治中史无前例的一幕。8月19日
2025-08-23 13:55:00
当地时间8月22日下午,美国纽约州发生一起大巴侧翻事故,目前已造成5人死亡、多人受伤。我驻纽约总领馆经多渠道核实了解到
2025-08-23 17:13:00
记者当地时间22日获悉,美国纽约州警方表示,当天下午,一辆旅游大巴在纽约州州际高速公路翻车并撞入路边沟渠,已造成5人死亡
2025-08-23 17:13:00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5年8月23日17时14分在中美洲沿岸远海(北纬13.2度,西经90.2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来源 央视新闻编辑 王小婷二审
2025-08-23 23:59:00
“中教集团书架”落地奥克兰孔子学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当地时间8月22日,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以下简称“中教集团”)董事长冯云生率团访问新西兰
2025-08-23 17:31:00
美俄峰会3天后,特朗普对中国的最新表态,打消了不切实际的想法
美俄峰会结束,特朗普见过普京一面后,对中国打消了不切实际的想法,他已经亲口承诺,先不考虑对中国加征更多关税。【特朗普:“我认为与普京的会晤进行得很顺利
2025-08-22 21:06:00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这将是中国第五次主办上合组织峰会,也将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峰会
2025-08-22 17:16:00
记者当地时间8月22日获悉,泰国刑事法庭当天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了对前总理他信涉嫌冒犯君主罪案的指控。据泰国公共电视台当日报道
2025-08-23 00:34:00
李在明下令大赦天下,韩国总统有仇必报,唯独要把尹锡悦逼上绝路
李在明下令“大赦天下”,这位有仇必报的韩国总统,唯独要把尹锡悦逼上绝路。李在明政府不久前宣布,在8月15日的光复节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
2025-08-22 09:32:00
特朗普又变脸了?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万物流转,无物常驻。”只是在特朗普身上,这种流转,似乎加速为一种令人目眩的节奏。关注俄乌局势的人
2025-08-22 14: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