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992年女婴被人遗弃六次,安徽50岁农妇不忍心将其带回来,靠捡破烂将她拉扯大,如今30年过去了,农妇与养女过得怎么样?
前言
2017年安徽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
,一座豪华的双层小别墅落地。别墅外观大气,宽敞明亮,两层一共有六间大屋子,这引得无数村民前来围观。
两百多平的别墅的拥有者是一位70多岁的老妪,
一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在外人来看着实有些“浪费”。但在场的村民却没有一个人指责老妪,反而纷纷竖起大拇指夸奖老妪有福气,真是好人有好报。
老妪只是以微笑回复大家,她回想起25年前的一个善举,竟然让辛苦一辈子的自己住上了大别墅,想起这么多年的辛苦她就思绪万千。
天降“婴儿”
那是在1992年的某一天,
49岁的胡杏珍刚刚干完农活
,正在往家里走,结果突然在路边听到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这可把她吓得够呛。
婴儿的声音听起来比较虚弱,顺着声音胡杏珍小心翼翼地摸了过去,
在一处房屋的角落她赫然看见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看到婴儿的那一刻,胡杏珍心里就明白了什么。这让她又惊又喜,胡杏珍这么多年心中一直有一个心结,
49岁的年龄膝下却无一子
,她渴望能有一个孩子,但夫妻俩努力多年却始终没有结果。
其实早年间她们也收养过一个弃婴,
在他们的细心照顾下,孩子健康地成长,日子虽然过得很苦,但那两年却是她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刻。
但天有不测风云,孩子在两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尽管胡杏珍夫妇尽全力挽救,可最后这个孩子还是离开了他们,这给了夫妻俩沉痛的打击。
所以在看到婴儿的那一刻,胡杏珍有些慌了,她急忙将婴儿抱起,站在原地四处打望,她希望是哪个“粗心”的家长不小心遗忘了,而不是她心中所想的那种。
怀中的婴儿长得十分秀气,看起来像是一个女孩子
,面黄肌瘦也不知道哭了多久,声音已经有些嘶哑,胡杏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哪个爹妈能够这么忍心,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遗弃在此,那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每一声哭喊都深深地刺痛了胡杏珍的心。
眼见没有人来,她决定抱着孩子四处问问,这不问不知道,
一问着实吓了一跳。
村中的妇女们早就对此事有所耳闻了,从“小道消息”得知,胡杏珍怀里的这个女孩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据说她的亲生家庭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
,从出生的那一刻就被百般嫌弃这个女儿,几乎没有过多思考,他们就将这个女儿送到别人手中。
不幸的命运就此降临,
出生40多天里,女孩就换了6对养父母,
但都无一例外,最后一户人家更是直接将其扔在大街上,
到胡杏珍手里时已经算是第7户人家。
决心收养
听到这里时胡杏珍心里咯噔了一下,随即她告别众人抱着孩子往家走,这一刻似乎她心中下定了什么决心。
这边胡杏珍的丈夫王富贵在家等得已经有些着急了
,胡杏珍比他走得早,可到现在都迟迟没回来,他都准备出门去找找看了,结果就在大门口与胡杏珍碰了个照面。
王富贵刚想张嘴指责妻子,结果就看见她手中抱着什么东西,还没等王富贵开口,胡杏珍一把就把丈夫拽进了屋子,
将襁褓中的女婴展示给丈夫看。
王富贵看到婴儿先是一愣,随后就立即反应了过来,他极力摇着头,
说什么都不肯答应妻子的要求。
胡杏珍抱着孩子哭了起来,她说如果没遇到,她不知道这件事,那么即使孩子有三长两短也不管她的事。
但现在看见了再不管的话,那么和“杀人凶手”有什么区别?
看着如此笃定的胡杏珍,王富贵叹了口气走出了家门。他何尝不想要一个孩子呢?但是家里两个人勉强能维持温饱,现在突然多了一个40多天的孩子,即使留下来也是遭罪的,究竟对于孩子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思考片刻后,王富贵走进了屋子,对着胡杏珍说:
“这个孩子以后就叫王冬红吧。”
听到丈夫的话,胡杏珍自然就知道丈夫同意了,孩子有救了!胡杏珍开心的从地上爬了起来,养可以但怎样养?
49岁的胡杏珍自然没有奶水,而且他们也买不起奶粉,当地人很少养牛养羊,
于是胡杏珍将家里仅剩的大米熬成米糊,
试图喂给孩子吃。
应该是饿得太久了,孩子一点都不挑食,张着小嘴就吃了起来。
一大碗米糊下肚婴儿很快就睡着了,夫妻俩也松了一口气。
但接下里面对才是难题,家里的余粮并不多,两口子平常也比较省吃俭用,将家中唯一的积蓄拿出来买大米的话,那么他们俩就要饿肚子了。
老两口并没有思考太多,大人没吃得好说,他们凑乎一点就行,主要任务是不能饿着孩子。
于是两人紧衣缩食,将最好的都给了孩子,没有吃的他们就出去挖野菜。
农活间余胡杏珍还出去捡破烂贴补家用,
生活虽苦但孩子的状况也算一天天好转,一碗碗米糊也将王冬红喂得白白胖胖的。
为了养活家人,50岁的王富贵毅然决然地出去打零工,最苦的日子一点点熬了过去。老两口一直想着等到孩子大点就不会那么辛苦了,所以他们咬着牙拼了命地干。
但天有不测风云,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那个先来。
意外降临
王冬红4岁的那年,家中发生了大变故。
王富贵外出打工时不幸从高空跌落,虽然抢救及时保住了一条命,可这辈子八成只能躺在床上了,
这对王富贵来说生不如死,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更是直接落入了深渊。
有人劝胡杏珍将孩子送出去,她一个女人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这个瘫痪的丈夫,家中又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
想要活下去“难度登天”。
胡杏珍能够明白大家是好心,但她坚定地摇了摇头,自从丈夫瘫痪在床后,她主动站了出来,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来整个家。
说不难过是假的,但她没有的选择,他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与丈夫身上,没人知道胡杏珍是怎么扛过来的。
但事与愿违,可能因为伤势过重再加上年老体衰,王富贵在病床上躺了18个月后,最终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这对母女。
那一刻胡杏珍天都塌了,她一度想和丈夫一起离开,但每当她想起王冬红时,又不忍心将4岁的她抛弃,丈夫离世的那段时间她陷入了两种极端,也将这辈子的眼泪流干净了。
在全村的帮衬下,将王富贵的葬礼安排妥当,胡杏珍记下了这份恩情,从此她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将王冬红抚养长大,到时候她就去陪已故的丈夫。
胡杏珍自小就生活在乡下,她除了种地几乎不会其他手艺,于是她重拾“老本行”,多开垦的几亩地,一边种菜一边买菜,忙完农活她就上街捡破烂,靠着微薄的收益硬是将整个家顶了起来。
王冬红也比较懂事,从不撒娇惹事,她懂得母亲的不易,所以她将心酸委屈都埋在了心里,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帮母亲分担家务,这是对胡杏珍最大的安慰。
很快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胡杏珍深知只有学习才能改变王红东的命运,她从腰间掏出几张皱巴巴的钱,带着王冬红去报名上学。
勉强进入班级后,王冬红却总是不能按时缴纳费用,好几次老师都不给她发书本,王冬红心里又委屈又害怕,可母亲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拖着她年老的背,笑着将钱交到自己手中。
她曾一度想放弃学业,想出去和母亲一起捡破烂贴补家用,但每当说起这件事时,一向温柔和善的胡杏珍却一反常态,大声指责的王冬红,
钱的事她自己会解决,用不着她担心!
王冬红学习十分努力,她总是用班级前几名来汇报母亲,每当取得好成绩时,她都会在母亲面前“炫耀”,还会提出“大胆”的要求,要陪着母亲一起出去拾荒。
胡杏珍自然知道女儿的那点小心思,但她害怕女儿的同学看见自己会嘲笑王冬红。借口自己早就不出去捡破烂了,然后安慰女儿好好学习就行。
因为繁重的工作,
60岁的王冬红却像极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
,每一次开家长会时,总是被其他家长错当成王冬红的奶奶,每一次她都是一笑并不解释。
坎坷的命运
日子一眨眼过得很快,即将面临中考的王冬红却再次产生了退意,并不是她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是这么多年母亲为了自己付出了很多,身上的衣服缝缝补补穿了许多年,到现在都没有一件体面点的衣服。
但她又很想去上学,于是瞒着母亲利用暑假四处找起了“工作”。但碍于年龄小,
老板们都知道使用“童工”是犯法的,纷纷拒绝了这位小朋友的请求。
于是她又去到镇上求职,有一位老板在了解王冬红的家境后心痛无比,他并没有“录取”她,而是选择让她在店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逢人就说这是亲戚家的孩子来帮忙的。
时常会给她加餐补充营养,让她干最轻松的工作,还可以维持温饱。
可眼见开学的日子慢慢到来,王冬红的学费还是没有攒齐,她只好继续在饭店帮衬。直到一次偶然,她的初中老师来饭店吃饭时,看见了在帮忙的王冬红,并质问她为何不去学校报到?
见无法隐瞒王冬红只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师,老师听到大为震惊,这么多年他只知道王冬红家境贫寒,但从未想象到能如此艰辛。
他对王冬红只有一句话:
“你先回学校,学费的事不用你操心,你只管给我好好学习!”
王冬红听话地回到了学校,随即老师就联系了当地的公益组织,在了解详情后,他们急忙组织了公益活动,社会上的各界人士在了解此时后,纷纷展开募捐行动。
从
合肥、安庆、桐城专程赶来的三位爱心人士,在核实了王冬红的家庭情况后,直接帮她交够了三年的学费和书杂费。
在社会上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王冬红度过了一段美好的高中生活,她再也不用因为各种费用而抬不起头,高考那年,王冬红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按当年的分数线她完全可以上一个好大学,
但是这次她选择了放弃。
我命由我不由天
并不是她不愿意上大学,而是随着她慢慢长大,胡杏珍的年龄也随即长大,她再也不愿看见60岁多的老母亲还在为自己奔波,
这次她下定决心要去大城市闯一闯。
一个小姑娘孤身一人闯荡自然不易,那些年王冬红也不知道是怎么扛过来的,也不知道她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与汗水,或许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她干过销售,干过服务员,最后她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导游,也借此跑遍了岳西的大好山河。
也是在当导游这段时间内,她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胡杏珍一直都希望女儿能早日成家,俩人也没有辜负胡杏珍的期望,在经历过磨合后,两人很快就步入了爱情的殿堂,也拿出了一些积蓄在县城里买了属于自己的温馨小窝。
她们又在岳西高速道口不远处,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
因为早些年的生活经历,使王冬红热情开朗,每个人都夸她举止大方、谈吐不俗,生意也因此十分火爆。
婚后一年多,
王冬红就为丈夫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丈夫对这个女儿喜爱有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怎么看怎么喜欢。
当了外婆的胡杏珍更是开心的不得了,隔段时间就要上县城看望外孙女。起初胡杏珍为了照顾女儿,在县城住了好几个月。
老人估计怕给儿女添麻烦,看着女儿日子越来越好,于是说什么不愿意住在县城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胡杏珍的口中的“老房子”是真的老了,是她在乡下的三间平房,经过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这三年房子早就成为危房了,母亲又不愿住在县城,而老房子又存在安全隐患,王冬红拗不过母亲,她只好每天都回家看望母亲。
2016年,王冬红听说了县里出行了新政策,
政府支持、农户自愿,将对危房进行改造。只要是危房,又是住房的话,
就可以向上级申请折旧重建的补贴费。
王冬红感叹着国家政策的好,能够解决她一直担心的问题,她找到了丈夫商量给母亲盖新房的事情。
出乎意料的是,王冬红的丈夫压根就没有犹豫,听到直接就同意了这样事,直接拿出了大部分钱帮助危房重建。
盖新房的道路十分曲折,因为老房子门前是别人家的茶园,只有一个能容纳摩托车通行的小路。
几经波折,王冬红才找到茶园的主人,向他说明了来意,买下了门口这片土地。先把门前的道路修好后,建筑材料才顺利运了进来。
2017年年初房子顺利落成,大气的外观吸引来许多村民的围观,王冬红为此还专门办了一场酒席,让辛苦一辈子的母亲也“风光”一把。
村民们都对王冬红赞赏有加,可王冬红却只有一句话:
“她养我小,我养她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胡杏珍却总说不是自己的功劳,她告诫王冬红一定要记住那些当年帮助过他们的人,记住当年“严厉”的班主任,记住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心人士。
王冬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主动和他们联系,每当路过他们所住的城市时,她也会亲自拿上礼物登门拜访。
如今已有74岁高龄的胡杏珍越来越闲不住了,每天都把自己安排的满满当当的,除了种地以外,她又听城里人说土鸡有营养,于是又在家中圈了一个鸡圈,想着能给女儿补充补充营养。
年纪越来越大,胡杏珍也越来越黏女儿,
王冬红给她买来花生油,她却偏要吃猪油,还说不吃猪油她感觉浑身没劲,王冬红害怕猪油对健康不好,但却又拗不过她。面对母亲使的小性子,王冬红有时候也会一笑而过。
两人的年龄相差很大,观念相差的也大,几乎所有事情王冬红都会满足母亲,按照她自己的话说:
“她救了我一命,那我就要好好照顾她,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结语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且然,况于人乎?
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教养,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虽然胡杏珍不是王冬红的亲生父母,但这种亲情已经超越了所有感情。
俗话说的好:生身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百善孝为先!
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恩都十分的重要,每个人都无法割舍。亲生父母怀胎十月的辛苦你无法体会,如果不是她你就来不到这个世上走一遭,也不会有机会一睹这世界的美好。如果没有养育之恩,那么你就不会健康成长,相对于生育之恩而言,养育之恩的爱更加纯粹、更加无私与伟大。
从一个无知的婴儿抚养成人,这期间的人力、物力以及责任,这自然不用多说。
都说亲情浓于水,但我觉得亲情更是在于朝夕相处。胡杏珍的大爱让所有人为之动容,王冬红的孝顺更让人欣慰。一个不离不弃,另一个知恩图报,两者相互奔赴,
这份养育之恩已经大于生育之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5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