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浩渺的海上,成群的中华白海豚追逐戏水、翻转跳跃,奏出欢快的音。中华白海豚,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目前,广东共有6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其中,珠江口水域(包括香港、澳门)数量最多,超过2000头。位于湛江的雷州湾,畅游着近千条中华白海豚,是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
为保护中华白海豚物种及其栖息地,我国先后设立了7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其中广东拥有6个。包括厦门和珠江口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江门、汕头、湛江、潮州、饶平等1个省级和4个市县级的自然保护区。
中华白海豚在广东出圈的身影,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的生动缩影。
广东湛江雷州湾海域出现成群的中华白海豚。丁治加 摄
【知多D】
中华白海豚
1988年,中华白海豚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当时同批的水生哺乳动物只有中华白海豚在我国沿海水域仍有较大数量规模分布,因此它们被称作“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在自然界食物链中处于顶端,其数量规模及生存质量直接反映了相关海域环境状况的好坏,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全球数量仅约6000头。
“粉色精灵”
中华白海豚的寿命一般在30到40岁之间,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肤色有所不同。年轻的中华白海豚肤色较深,呈灰色,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颜色越来越浅,等到老年时皮肤呈现出白色甚至粉色。“粉色精灵”的叫法由此而来。粉色是白海豚为了调节体温,表皮下的血管充血所呈现出来的颜色。
保护区
为保护中华白海豚物种及其栖息地,我国先后设立了7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其中广东拥有6个。包括厦门和珠江口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江门、汕头、湛江、潮州、饶平等1个省级和4个市县级的自然保护区。
A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全世界数量最多 建立声光联动实时监测系统
珠江口现存有全世界资源数量最多的中华白海豚群体,种群世代比较完整,是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生活着超过2000头中华白海豚,拥有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
为了做好保护,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1999年发文批复建立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对珠江口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实施保护。2003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如今保护区46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绝大部分位于珠海,管护基地就设在珠海淇澳岛。
为了保护白海豚,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时,就承诺“港珠澳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施工区域位于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在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可行性报告中,约牵涉到36个课题,其中有6项课题涉及到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港珠澳大桥开工前,中华白海豚种群海上监测已经开始。
为保护白海豚,港珠澳大桥途经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段的工程在桥梁、隧道、人工岛、施工方法等4大方面均有诸多调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2011年港珠澳大桥动工开始,连续6年开展中华白海豚资源监测工作。
港珠澳大桥开通后,承诺兑现。
珠海是实打实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的“主场”。
为了让公众共同守卫中华白海豚赖以生存的家园,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已打造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云上科普馆,公众通过微信公众号即可了解中华白海豚相关知识。
中华白海豚科普馆今年春节已经开始试运行,展示了中华白海豚标本等内容,是珠海市民了解鲸豚动物、提高海洋保护意识的最佳场所之一。实施常态化免费开放(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参观者无需预约。后续还将向公众正式开放自然教育课堂。
日前,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功建立了声光联动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中华白海豚活动视频自动拍摄记录。
该系统对中华白海豚重点活动区域进行自动化立体组网观测,通过水下被动声学报警与水上高清摄像头实时联动拍摄,获取的中华白海豚活动视频是揭示中华白海豚动态分布规律、栖息地利用行为模式的重要科研基础数据,是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的科学技术支撑。
中华白海豚属于齿鲸,在水下依靠声音信号进行导航、捕食和交流等活动,保护区管理局以往在日常巡护中主要通过目视法对中华白海豚进行观测。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范围有460平方公里,连续巡航也不易掌握中华白海豚的群体活动规律。
B 湛江市级雷州湾中华白海豚保护区
生活着近千头 “中华白海豚IP”让湛江出圈
3月31日上午,在广东湛江雷州湾海域,一头头中华白海豚犹如万里碧波中身姿矫健的“白精灵”,时而飞腾跃空,时而翻潜入水,三五成群地畅游在蓝天碧海之间。据湛江市有关部门介绍,当天在雷州湾海域出现了上百头白海豚。
“成群中华白海豚畅游雷州湾”的消息,很快广为传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邀请大家多到广东走一走、看一看,其中特别提到,多到湛江滨海旅游,观赏栖息在这里的中华白海豚生态奇观。
据统计,雷州湾生活着近千头白海豚。近日,湛江市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杨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湛江真的太美了!”杨锋认为,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性更特殊,“如果这个物种在这里没有了,那就很难再有了,它们好,说明生态系统好。”湛江三面环海,优越的海洋生态系统,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
据统计,湛江全市辖近岸海域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243.7公里,占全省大陆海岸线的30.2%,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沿岸海域生物种类达2000多种。
2023年,湛江生态环境保护多项工作迈入全省第一方阵,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95.8%,超额完成省下达的92%目标任务,创近年来历史最好水平。
据了解,雷州湾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也是一个在我国并不多见的保存完整、特色明显的海洋生态系统。
湛江雷州在2007年设立了市级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雷州湾海域都已经被纳入生态红线范围。雷州半岛大片陆地也属受保护的农业耕地,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这片地区的现有生态景观,限制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红线所起到的保护效益却远超我们在其他地区了解的情况。
新增的“中华白海豚IP”,让湛江再度进入公众视野,激发“生态+”效应的呼声渐涨。
“这里的海洋生态好,乡村游、工业游、红色游、滨海游的体验很棒,以后有机会还要回来,带娃出海看白海豚。”近日,来自广州的李先生自驾带家人到东海岛旅游。
今年春节,东海岛、硇洲岛共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中华白海豚走红后,不少人慕名而来,旅游发展迎来了好时机。”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温观寿认为。
近年来,不少中华白海豚爱好者呼吁成立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省级保护区,以保护中华白海豚及整个雷州湾生态系统。“我们认为要充分协调好海洋生态保护与当地人民生计、经济发展的关系。划入保护的面积要尊重地方发展,不必盲目扩大,精细化管理可能将更有效。”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冼民此前介绍,建立省级保护区不仅仅是保护白海豚,还包括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控制、红树林的营造与修复、珊瑚和海草床的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
C 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
生活着300多头中华白海豚
日前,中华白海豚在广东省江门海域成群出游,不时跃出水面。位于台山的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07.477平方公里,保护区(市级)成立于2003年,2007年晋升为省级保护区。
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海域生活着300多头中华白海豚,占全球总量的5%,拥有中华白海豚婴年期、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等全部6个年龄阶段的完整世代结构。
【保护】
全球仅存6000头
我国设7个保护区
1988年,中华白海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1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近年来,中华白海豚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级”,被誉为“海上大熊猫”。
据推测,全球目前现存中华白海豚6000头左右。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种群数量为4000-5000头,主要栖息于长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包括福建的三都澳、厦门湾、东山湾,台湾岛的西部海域,广东的韩江口、珠江口、雷州半岛东部海域,海南三亚附近海域以及广西北部湾等。其中,珠江口水域(包括香港、澳门)数量最多,超过2000头,雷州海域生活着近千头。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中国科普博览)撰文称,放眼全球,中华白海豚物种的下降趋势已经无法忽视。
由于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严重碎片化及各隔离种群数量持续减少,厦门、汕头和珠海的小种群间没有发现任何个体交流的证据。如果种群成员数量稀少,在缺乏对外交流的情况下小种群可能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数量正以每年2.46%的速率减少,而汕头小种群在过去10年减少了38%,三娘湾小种群过去5年减少了35%。
农业农村部2017年发布的《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里,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中华白海豚面临的栖息地不断萎缩、水域污染加剧、遗传多样性较低等严峻威胁。此后一系列保护区的设立,清退违法用海、治理海水污染的措施不断出台并落实,反映出人们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努力。
但时至今日,中华白海豚的生存难题还没有完全破解。这提示我们必须更冷静地看待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的现状——既不否认成绩,更不能忽视问题,因为在任何时候,承认问题的存在都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一步。
这让我们更有必要讲述它们的故事。希望在多年以后,还有人记得它们曾经来过,也不愿离去。
2014年,我国成立“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初步构建了我国中华白海豚协同保护网络。2017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作为我国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为保护中华白海豚物种及其栖息地,我国先后设立了7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其中广东拥有6个。包括厦门和珠江口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江门、汕头、湛江、潮州、饶平等1个省级和4个市县级的自然保护区。
【延伸】
广东已建立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地119个
律动的海上生灵背后,是广东海洋生态保护的大文章。
作为海洋大省,广东大陆岸线长度居全国之首。近年来广东坚持以海定陆,陆海统筹,河海同治,全力打好珠江口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现了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同步改善。去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2.3%,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海洋是地球生命起源的摇篮,也是文明起源的根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东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66万平方公里,全部纳入海域优先保护单元。广东近年来加大海岸带、海湾、海岛等海洋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实行分类保护。统筹布局和优化提升海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高人工岸线利用效率,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
“广东已经划定海域环境管控单元471个,实施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分类环境准入,引导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洋不仅是生态宝库,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近年来广东坚持近浅海上做“减法”中远海上做“加法”,在综合开发利用上做“乘法”,统筹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适度控制用海规模,促进浅海生态环环境持续改善,向深蓝挺进,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据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去年8月,广东累计投入近26.8亿元,累计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超100千米、沙滩修复36千米,14项美丽海湾工程,并预计可完成海堤生态化约64.5千米、恢复滨海湿地约1832公顷。系统推进的生态修复蓝图正在南粤海岸线旁逐渐变成实景画,为打造海上新广东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据统计,广东已建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地119个,面积394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保护区网络,保护对象涵盖中华白海豚、海龟等珍稀濒危物种和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稳居全国前列。
整合:易福红
来源:央视 新华社 南方日报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8 2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