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周文魁杨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发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总动员令,明确了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各方面的改革要求。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才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南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以谋划推进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为抓手,扎实推动引进和培养两手抓、人才和团队一起引,打好惠才和暖才组合拳,人才工作质效不断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包括人才工作在内的各领域工作都将迎来历史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南京人才工作也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并将在深化改革中开辟广阔前景。为此,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市人才工作的攻坚方向,通过改革激发广大人才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提升人才引育能级,筑牢人才队伍新高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还强调“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近年来,南京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现有全职两院院士96人、创新创业的中外院士125人,在校大学生100.76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超360万人,人才规模、结构均位居全国第一梯队。新征程上,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需要进一步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强高水平现代化人才队伍。
紧盯前沿,支持战略人才攀登高峰。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科研命题”作为全市人才工作的“引才选题”,依托国家和省、市各类重点人才计划,进一步集聚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鼓励顶尖人才面向科技发展前沿的重点难点开展探索性、原创性、前沿性研究,带动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
面向长远,支持青年人才挑梁担责。深入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行动,鼓励青年人才潜心研究、墩苗发展,给予青年人才更多信任、更好帮助、更有力支持。继续举办青年“感知南京”“感知江宁”等系列活动,高度重视在宁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工作,做好人才留宁、来宁发展的“首站服务”,让“更友好的城市”吸引“更有为的青年”。
统筹全局,支持行业人才百花齐放。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引育体系。统筹加强文化人才、乡土人才、金融人才、社工人才等队伍建设,鼓励职能部门制定专项行业人才计划,形成一支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行业人才队伍。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释放人才成长新空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南京作为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前”,率先推出人才举荐、业绩评价、薪酬认可的“三位一体”市场化评价体系,得到用人主体和各方人才的高度认可。接下来,要致力于打通更多“难点”“堵点”,力求更大更深突破。
进一步为单位放权,破除机制壁垒。着力提高用人主体自由度和话语权,探索建立柔性引才机制,打破人才人事关系、身份等限制,坚持用人单位、引才机构双向发力。推动校地企合作开发人才,以“学校招、企业聘、共同用”方式开展“校企联聘”。在紫金山实验室“人才科研特区”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适时推广试点经验,实现“谁用人、谁评价”的人才评价新局面。
进一步为人才松绑,激发内生动力。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评审、评价方式,面向重点领域急需人才,探索“免评即享”“一评多用”“破格推荐”,赋予“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人才评定权。建立“以赛选才”“揭榜挂帅”新机制,以实绩实才论英雄,推动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和离岗创业,打通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进一步为产业赋能,释放创新动能。聚焦产业强链、延链、补链需求,支持“嫁接式”引才、“以才引才”,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按照“卡哪、攻哪,卡谁、谁参与”原则,整合产业链优势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合力突破产业升级“技术之困”;继续组建一批人才攻关联合体,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难题,提升创新能级。
强化政策引领带动,打造人才平台新矩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近一年来,南京新推出“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等一系列针对人才的突破性政策。接下来,要发挥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的牵引性、带动性作用,加快构建贯通式人才政策体系,打造立体协同的人才平台矩阵。
一是发挥联动效应,搭建政策集成平台。统筹用好国家和省、市、区各类人才政策,推动上下政策有机耦合,强化政策执行部门协调联动,提高政策实施效力和效率。运用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建立人才政策集成平台,将各类人才政策申报条件、所需材料、办理程序、申报时间等进行细致化呈现和衔接,帮助人才知晓政策、弄懂政策、用足政策。建立市区两级人才政策服务专班,健全专班联络机制和各级领导挂包联系服务机制。
二是成立人才集团,打造人才服务平台。借鉴江宁人才集团、建邺人才集团成功经验,组建市级人才集团,整合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打造“互联网+人才服务”平台,推动人才服务一站集成、一码通享,完善人才码App和人才数字化管理系统,积极打造覆盖人才服务全链条的“城市HR”。鼓励人才集团牵头建设统一开放的项目服务云平台,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研、基地计划相衔接,实现标准统一、数据归集、系统贯通。
三是创新合作模式,探索人才共享平台。充分挖掘全市创新人才和各类创新资源,探索建立人才合作共享平台,立足不同区域、不同用人主体在人才合作网络中的比较优势,推行“高校院所+创客”“科技园区+创客”“产业基地+创客”“龙头企业+创客”“投资机构+创客”等合作模式,探索项目式共享、外包式共享、候鸟式共享、兼职式共享等共享机制。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奏响人才生态新乐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部署,不仅彰显了中央一以贯之地重视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也指引各地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方面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南京聚力打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为人才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得力的保障、最暖心的氛围,让人才既能成长成才,更能收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获得感。接下来,要进一步塑优人才发展环境,以高品质人才生态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构建更高效便捷的人才服务体系。提升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水平,建立人才工作“职责清单”和“服务清单”,面向各类人才企业开展惠企暖才活动,以优质、高效、贴心的服务赢得主动。健全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体系,全面落实人才“一件事”服务机制,不断丰富“紫金山英才卡”“人才码”特色功能和应用场景。
供给更满足需要的人才服务产品。支持金融机构瞄准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人才企业创新产品。完善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等安居措施,满足人才个性化、品质化安居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做好人才子女入学保障服务,优化人才医疗保健服务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营造更舒适优越的人才生活环境。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全面服务”理念,试点建设高品质产业人才社区,集成布局一批国际学校、医院、创新载体,打造15分钟生活事业圈,让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不断提升人才在宁归属感、满意度。
[作者周文魁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研究员、江苏省人才学会人才研究院院长;杨洋为江宁区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本文为2024年度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课题(24SSL074)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4 08: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