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温晓艳。 周韬 摄
□胡欣玥芮天舒祁绩
在南京市杂技团的排练厅内,温晓艳时而驻足台下,专注审视演员的每个动作,细致点拨;时而与编导团队围坐一处,碰撞创意火花,探讨提升方向。
温晓艳从6岁入团的懵懂学员,到如今身兼创作、教学与管理职责的南京市杂技团艺委会副主任,她始终以热爱为笔、以担当为墨,在杂技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艰苦淬炼,登上世界舞台
6岁那年,温晓艳进入南京市杂技团,开启了追逐杂技梦想的征程。压腿、下腰、倒立……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不仅磨炼了她的意志与技艺,更促使她快速成长。
在充分保障身心健康与安全的前提下,加入杂技团仅10个月的温晓艳迎来了人生首次正式登台。在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她出演经典节目《椅子顶》,需要在叠放的4把高椅上完成高难度倒立平衡动作。在老师的悉心保护与指导下,她圆满完成了表演。
此后,温晓艳不断精进技艺,屡获佳绩。12岁那年,她参与表演的《转碟》节目一举斩获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奖和瑞典“公主杯”国际杂技比赛银奖;2000年,她又凭借《群钗嬉春——抖空竹》节目荣获全国杂技比赛金奖和蒙特卡洛国际杂技比赛特别奖。
2002年,剧团创新编排的肩上芭蕾《天鹅畅想——顶上芭蕾》为温晓艳带来了全新挑战。这个节目既要求她掌握芭蕾柔美细腻的足尖技巧,又需克服高空站立的心理恐惧。她坦言:“就连第一步‘怎么爬上肩膀’,都是在一次次尝试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温晓艳参与的《天鹅畅想——顶上芭蕾》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受邀赴英国演出,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杂技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经历,为她的演艺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锐意创新,开辟艺术新境
2015年,温晓艳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开始负责团内教学工作。当她执教自己曾倾注无数心血的肩上芭蕾时,面对学生难以领会动作精髓的情况,她总是亲自示范。“我必须自己试过,才能准确指出问题所在并给予调整建议。”她说。
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灵感也悄然迸发。受电影《芳华》启发,温晓艳在传承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突破肩上芭蕾双人表演的模式,创作出《我们的芳华·四人芭蕾》节目。“我尝试让俗称‘尖子’的空中演员,用足尖在俗称‘底座’的地面演员之间连贯行走,让整个节目更具韵律感和可看性。”这部融合杂技技巧与舞蹈叙事的作品,荣获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
凭借出色的能力,温晓艳被委以重任,从副队长晋升为队长,深度参与《金箍棒》《渡江侦察记》《大桥》等重点剧目的创作与演出。这些经历使她系统掌握了杂技剧的创作规律,成功实现了从优秀演员到成熟编导的蝶变。
2024年,南京市杂技团与天津市杂技团合作创排滑稽节目《博物馆惊魂》,温晓艳担任编导,探索杂技与滑稽艺术的跨界融合。与传统杂技追求极致技巧不同,她与团队有意控制高难度技术的比重,巧妙运用吊威亚等元素营造视觉冲击,并融入丰富的情节互动与角色扮演。
节目中,两位形象反差强烈的演员,化身承载文化灵魂与故事的使者,一位尽显东方神秘,一位彰显西方典雅,在深夜的博物馆里上演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大戏。《博物馆惊魂》成功将杂技之“技”、滑稽之“趣”与文化之“魂”融为一体,最终斩获第十二届中国杂技金菊奖,为温晓艳的创作生涯再添光彩。
倾心传承,点亮杂技未来
温晓艳的创新从未止步。她将目光投向非遗传承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使命,致力于拓宽杂技艺术的表达边界。以南京云锦为灵感,她参与创作了全国首部数字非遗杂技融合作品《云织锦绣》。团队用空竹表现云锦织造中最核心的“走梭子”动作,并通过搭建巨型网格架,将云锦制作中的“意匠图”工序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立体舞台画面。
作为剧团艺委会副主任,温晓艳如今更像团队的“大家长”与“总调度”。她既要把握创作方向,又要统筹剧目排练、人员调配、舞台合成直至最终演出,精准洞察每位演员的特质。
这份细致与担当在她指导南京市杂技团校企委培项目——学员排演《金箍棒》时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群13至19岁的年轻学员顺利完成14场巡演,在舞台上实现了令人惊喜的成长与升华。
从技艺精湛的杂技演员,到托举后辈、开拓格局的艺术引路人,温晓艳始终步履不停。她正与团队一道,在杂技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向着下一座艺术高峰全力进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31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