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本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摄影报道
5月7日,记者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的一片林地里,只见一棵棵白杨树树干上,穿插系着两层黑色的遮阳网,地上一排排菌棒整齐地码放着,有的正吐露着菌芽,有的则已经撑出了菌伞。
“这两天,我们正在加班加点生产菌棒,目前已经有大约2.2万个菌棒在这片林地安了‘家’,这些菌棒再过半个月就能出菇了。”麻地沟村党支部书记宁智勇兴致勃勃地说道,这片林地是今年年初从村民手中流转来的,一共0.95公顷,预计至少能容纳5万菌棒。只需要两层遮阳网,就能形成一个“大棚”,今年准备利用夏秋两季黄金期,在树林里种植食用菌,增加蘑菇产量。
从无到有,麻地沟村的蘑菇种植产业经历了一番怎样的发展历程?
麻地沟村位于民和县以南22公里处,多年来,村里受自然环境、发展基础、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全村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增效慢、收入低。
2020年,麻地沟村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整合村集体原有养殖场补偿款47万元,修建了一个占地1224平方米的玻璃节能温棚,购买了种菇设备,自主加工菌棒,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
2022年,麻地沟村再次投入乡村振兴试点村项目资金835万元,流转土地1.3公顷,建设阳光钢架温棚1栋、冬暖式现代日光温棚5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车间1处,保鲜库、冷库、拌料场、原料堆放场等配套设施,并在保证平菇稳产、稳销的基础上,拓展种植黄蘑菇和姬菇,推进食用菌产业多样化、规模化发展,以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目前,蘑菇种植基地每年可加工容纳菌棒15万个,带动就业60余人。
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全力打造好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基地,在用好现有温棚的基础上,今年,麻地沟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以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致富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把闲置的林地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将菌棒搬入林地,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有效结合。这不仅是麻地沟村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的又一次探索和创新,更是带动“村村联合、村民增收”的一次有益尝试。
据宁智勇介绍,食用菌生性喜荫,林地内通风、凉爽,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待10月初林地里的蘑菇全部出菇并销售完后,今年预计能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而食用菌采摘后的废料又是树木生长的有机肥料,一举两得。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打算再给老百姓‘打个样’,让老百姓也看看,夏季没有大棚一样可以种菇、挣钱。现在有种菇意愿的村民比较多,过段时间,我们还要将菌棒搬进老百姓家中,再派技术员专门入户指导,保证种得活、卖得掉。”谈起发展林下经济的原因,宁智勇说道。
为了带动村民种菇,帮助村民增收,麻地沟村今年还探索出了“借棒还菇”助农发展模式。借棒还菇,即合作社引导和鼓励村民向村集体“借”养好的菌棒,待蘑菇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村民只需支付菌棒费用。
当前,“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正在成为青海大地上鲜亮的底色、嘹亮的旋律。从最初只有一个阳光钢架温棚,种植4万个菌棒到如今林地变身“天然大棚”,可生产种植20多万个菌棒,麻地沟村党员干部正以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路。
西沟乡党委书记李建英表示,下一步,西沟乡将在现有食用菌产业基础上,通过“村社互促、村村抱团”的方式鼓励临近村发展食用菌产业,形成“小蘑菇、大产业”的良好发展格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8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