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映象网讯(大象新闻记者 金江涛)为深入挖掘周口市淮阳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精神内涵,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让文物资源“立起来、活起来”,周口市淮阳区文物局联合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映象网开展“我在淮阳观文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本期走进传说中炎帝神农氏驯化培育五谷的地方——五谷台遗址。
盛夏绿树成荫,淮阳区五谷台上,数位老人坐在院内树下相谈甚欢。在这夏粮麦收的季节,前来五谷台祈福丰收的百姓络绎不绝,这里也寄托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热烈期盼。

育五谷 尝百草 造福民众数千年
五谷台是重要的人文历史景观,是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关于五谷台的由来,据顺治《陈州志·纪胜志》载:“炎帝神农氏,姜姓,继风姓而王,都于陈……”开创了中国原始畜牧业先河的太昊伏羲氏建都宛丘,中华民族“三皇”之一的炎帝也在此建都,称为陈。因炎帝教民农耕,故又称为神农氏。西晋皇普谧《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初都陈,始教天下种五谷。”传说这里是炎帝神农氏教民稼穑、驯化培育五谷的地方,开中国原始农业、医药之先河。
传说,在神农时代,有一只通体红羽的鸟衔着一株九穗谷飞过,穗谷掉落在地,炎帝神农捡起后将穗谷种植在距离五谷台城北十里的土地中,后来便长出肥硕美味的谷子。炎帝把谷粒分为五种,分别起名为稻、黍、稷、麦、菽。此后,他带领众人开垦土地、播种粮食,并发明耒、耜,教民众劳作,在生产出现剩余后,随之产生了原始的物物交换,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
炎帝神农对华夏文明的奉献远不止此,神农曾尝遍百草,熟知药草属性,为人治病,被奉为中国医药业鼻祖。而后人为纪念神农尝百草、种五谷,在神农种五谷十里处修建了炎帝祠——五谷台。
作为炎帝神农氏时代留下的遗迹,五谷台遗址也证明了周口所在的黄淮大平原曾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数千年前,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完成了从游猎到农业的伟大转变,五谷台遗址即为历史见证者。
颂传说 祈丰收 农耕文明代代传
五谷台遗址位于周口市淮阳区白楼乡五谷台村,为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2021年12月被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台高1.5米,现台长南北50米,东西约30米,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据考古发现,在五谷台出土了篮纹灰陶片、方格纹罐、高足陶鼎、石斧、石锛、石镰等文物,以龙山文化为主,出土的文物也证实了五谷台历史的久远。
台上2002年建大殿3间,东西配殿5间,正殿奉炎帝神农氏像。走进五谷台,映入眼帘的是刻在门两侧的对联:“倡农耕粒我烝民功垂万代 尝百草以疗庶疾利在千秋”,这是对后人对炎帝神农氏功绩的歌颂。

在现在的五谷台,还有这样一对质朴的老夫妻,75岁的李素梅与72岁的宋灯淮老人是五谷台村人,他们是五谷台遗址的“守护人”,不时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及群众讲解五谷台背后的故事,默默灌输着历史文化知识。“我们在五谷台生活了一辈子,五谷丰登就是咱老百姓最朴实的心愿,希望地里的农作物每年都有个好收成,这里也是我们活着的根……”五谷台内,宋灯淮老人摇着手中蒲扇,脸上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
五谷台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与炎帝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该遗址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是关于炎帝神农氏传说少有的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未来,周口市淮阳区将兴建炎帝故都神农氏五谷台,分建文化区、农艺园、百草园、农具馆等。届时,这里将成为集古今农业科技及爱国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观光基地。今后的五谷台将成为具有纪念以及教育意义的重要场所,也让后代更好地铭记炎帝神农的历史功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7 15:45:3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